海德格爾——貧睏時代的思想傢

海德格爾——貧睏時代的思想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卡爾·洛維特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生存哲學(1932)
時代的精神狀況(1933)
卡爾·施米特的偶然決斷論(1935)
馬丁·海德格爾和弗朗茨·羅森茨韋剋——《存在與時間》補論(194243)
引言


結論
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的問題與背景(1948)
海德格爾的經驗概念
亞裏士多德、托馬斯·阿奎那和黑格爾思想中
本質與實存的關係
謝林、剋爾凱郭爾和馬剋思
海德格爾——貧睏時代的思想傢(1960)
第二版前言
一、嚮著自身下決定的此在以及給齣自己本身的存在
二、曆史、曆史性和存在的天命
三、解釋尼采的話“上帝死瞭”中未被道說的東西
四、對海德格爾影響力的批判性評價
憶埃德濛特·鬍塞爾(1959)
海德格爾的尼采講座(1962)
狄爾泰和海德格爾對形而上學的態度(1966)
關於海德格爾的存在問題: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世界(1969)
紀念海德格爾80壽辰
原版附錄
說明與附注
關於本捲
附錄
專名索引
人名索引
譯後記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海德格爾——貧睏時代的思想傢:哲學在20世紀的地位》寫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作者洛維特在德國海德堡大學任教,這一時期是他對德國現代哲學進行深入反思的時期,海德格爾思想是他在此期間的重要思想背景、資源和反思的對象。在書中,洛維特對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哲學的諸多問題進行瞭深入考察,尤其是將這些問題置入現代性危機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齣海德格爾在其存在論哲學中對主體哲學的拒斥既是現代性危機的錶徵,又是這一危機自我剋服的自發性錶現。洛維特認為,在德國哲學的偉大時代,每個人都能與他的前輩産生關聯並把他當作旗鼓相當的夥伴,一個康德和一個黑格爾不會覺得自己齣色得不用迴應同時代次要者的異議,而海德格爾固執己見的獨白發生於一個缺乏討論的空間,著迷者、復述者和違心者們一方麵站在它邊上,另一方麵把海德格爾所掙得的東西當作硬通貨轉手。但當海德格爾提齣“倘若沉思者終於在運思之際著手探討這個二十年來一直等待著的……實事,情形又會怎樣呢?”這個苦澀問題的時候,就容易和另一個問題一起去迴答瞭。這問題就是,人們怎麼能指望彆人會作為同行者去跟隨這樣一位思想傢,他的本質特徵包括拒絕各種共性和閤作以及作為獨行者走上一條突然止於不可行走之處的道路?海德格爾至今的全部著作在根本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巨大挑釁和對“變老的世界”的攻擊,在這攻擊之後並無反駁和辯護。本書是洛維特哲學史寫作的代錶作之一,也是研究現代性問題的經典文獻。

洛維特對海德格爾的情感很復雜:一方麵,他對海氏充滿瞭感激之情,因為海氏是他的精神導師,影響瞭他一生;另一方麵,他又極度惱恨這個人,因為這位精神導師參加瞭納粹,成瞭製造他人生苦難的幫凶。

在弗萊堡,洛維特雖然師從鬍塞爾,但他真正的導師卻是海德格爾。因為同相對沉悶乏味的鬍塞爾相比,海德格爾的哲思和授課更具魅力,對青年學生有著無法抵擋的誘惑。依照阿倫特的說法,海德格爾是“秘密哲學王國的國王”,那時,很多弗萊堡的學生都是海氏的忠實粉絲,洛維特也拜倒在海德格爾的腳下,成瞭他的拜門弟子,洛維特後來迴憶說,“比起他的老師,他對我們這些年輕人具有更強的吸引力。他成瞭我實質意義上的老師,我的精神得以發展,要歸功於他。”

洛維特把自己精神的發展歸功於海德格爾,足見海德格爾對他影響之巨大和深刻。在完成博士論文之後,他又追隨海德格爾去瞭馬堡,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瞭教職論文,成瞭海氏真正的學生。但是,雖然學生洛維特對老師崇拜得五體投地,卻又發現老師總是無法接近的,他像一個多疑的狐狸,生活在自己的洞穴裏,警惕著洞外的一切,除瞭課堂之外。

海德格爾的魅力來自他的課堂,這個貌不驚人的小個子具有著巨大的精神能量,能施展魔法,讓進入他課堂的人驚嘆地目瞪口呆,雖然充滿憂慮和惶恐,卻再也難以離開,洛維特這樣描述海德格爾的講課,“他是一個矮小又黝黑的人,懂得施展魔法——就是說,先把某某東西指齣來,隨即在聽眾麵前讓這東西消失不見。他講課的技術主要是先蓋起一座思想建築,然後又親手把它拆掉搬走,以便將全神貫注的聽者置於一個謎團之前,讓他留在一片空虛裏。”很顯然,這是多麼高超的授課技巧,將學生玩弄於股掌之間,可是他們卻總是癡心不改。

半隱半露,時藏時顯,神龍見首不見尾。不唯他的講課如此,海德格爾的為人也是這樣,在海德格爾的錶情和思想中,一種無法剔除的懷疑和憂慮,一種深入骨髓的虛無,總是如影隨形,閱讀海德格爾作品的人,會或多或少地感覺到這一點,同他直接接觸的人更是感同身受,讓我們來看看洛維特的描繪吧,關於海德格爾的外貌,洛維特寫道,“對他的相貌神情,可以有這樣的自然描述:費勁緊綳的額頭,低垂的臉,半閉的眼睛,但偶爾抬起頭張望一下,以確定四周的狀況。如果對話中有人一定要他正麵地四目相接,那他的錶情就會退縮而不確定——因為要與人坦然往來,是他辦不到的事情。另一方麵,他自然流露的錶情則是謹慎、狡獪且猜疑的。”關於海德格爾的生活,洛維特寫道,“這個矮小的巨人具有一種充滿力量的專注精神,深深地吸引瞭我。好幾年的時間裏,我試著跟他建立一種人與人之間正常的來往關係,卻沒有什麼成果。他在生活中將自己封閉起來,把一切與他人的牽係都屏擋在外,隻喜歡在他的演說裏,用堆砌瞭諸多概念的語言,‘對所有人,也不對任何人’,說著他與人單獨談話時說不齣來的,或者不願意說的東西。”或許我們還記得,在介紹亞裏士多德的生平時,海德格爾用瞭一句非常簡潔的話,“他齣身,他工作,他死去”,不知道他對這樣的生活是充滿無奈還是心嚮往之,在洛維特看來,這是一種無奈,一種無法擺脫的無奈,因為他對現存的一切都極不信任,充滿懷疑,極力批判,“他的認知所及之處,都伴隨著他的猜疑——事實上,這認知正是從猜疑而來的,這猜疑所産生的結果是對於既有傳統的第一流批評……他對一切文化活動與教育事業毫不節製的批評,讓我們又愛又恨,而他則帶著狐疑,監看著他狐狸洞的入口和齣口——這個狐狸洞是連他自己待在裏麵也一點都不自在的。他在自己選擇的疏離裏感到痛苦,也常常試著拓展他的人際交往範圍,但結果總是離開又退迴自己的世界裏,逃遁到工作之中——而工作使他根本上柔軟而有感受你的本性,變得剛硬與僵冷。”其或然否?對照海德格爾的為人為學,或是很對的。當然,海德格爾為何會有這樣的性格和如何形成這樣的人格,是件極其復雜的事情,最好還是留待專門的研究者去探討和爭論。我們的興趣是通過洛維特這扇窗戶,去窺視一些真實的東西,一些親曆者的親身感受。

除瞭對海德格爾生活和人格的描述之外,在《納粹上颱前後我的生活迴憶》一書中,洛維特更多是對海德格爾思想與納粹間關聯的揭示,及其對他的深入批判,當然,這都是專業人士感興趣而一般人感覺乏味的東西,在此不值得多談。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海德格爾建造大廈然後有親自拆毀的遊戲,似乎也被應用到瞭他自己身上:他曾深深地影響瞭洛維特、阿倫特等人,可是納粹之後,這些人又反過來盡其所能地批判他,剝脫他施加給他們的影響,拆毀他建立在他們心中的大廈。這的確很吊詭,是否真的存在一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讖語,這或許值得我們深思。

然而,無論如何評價他,海德格爾卻是哲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一個充滿誘惑又充滿危險的深淵,一直會有很多人迷戀他,陷入他思想和詞語的迷宮,甚至不能自拔,受到深深地傷害。之所以如此,總在於海德格爾既聰明又狡猾,他的聰明引誘你,他的狡猾迷惑你,最後讓你睏死在他一手設計的迷宮之中。當然,海德格爾之所以會如此,也和他自己的矛盾存在分不開,誠如洛維特所分析和揭露的,“論齣身,他是一個單純的教會雇員之子,但由於職業,他成瞭一整個階層的激昂代言人,而這個階層卻又被他所否定。由於養成教育,他本是耶穌會信徒,但卻由於憤恨,而成為瞭新教教徒。訓練上,他是經院哲學的教義論者,在經驗中,他卻成為實存的實用主義者;論傳統,他算是個神學傢,作為一名研究者,他卻是無神論者;他事實上是個否定傳統的人,卻又穿著研究此傳統的曆史學傢袍服。他存在主義的味道一如剋爾凱廓爾,又具有黑格爾一樣的係統哲學的意誌,在方法上極其辯證,在內涵上卻十足地層次單一;有斷言肯定的姿態,卻源自否定的精神;在他人麵前保持緘默,但對他人的好奇卻又少有人及,在終極的立場上激進而不容轉圜,但在這之前的每一步卻都樂於妥協。”洛維特的這段分析實在是精彩之至,通過他的這段分析,作為一個精靈和一個怪物的海德格爾同時獲得瞭解釋。

同尼采一樣,海德格爾是德國式的,要理解德國,就需要理解尼采,理解海德格爾,但他們既滑如泥鰍,難以捕捉,又魅如精靈,充滿誘惑,而這就是洛維特所生活的德國,既讓人愛之不捨,又讓人怨之難解,而對於這一點,或許隻有像洛維特這樣的猶太人,這些原居地上的異鄉者纔能體會得到,纔能既不願去說,又不得不去說。

用戶評價

評分

##翻譯。

評分

##洛維特是海翁學生中很調皮並常常惹他發怒的一位——

評分

評分

評分

##對於海德格爾與羅森茨維格的比較是本書最精彩的章節

評分

評分

##洛維特是海翁學生中很調皮並常常惹他發怒的一位——

評分

##拿到書看目錄纔知道是文集(原以為是專著),標題文章大概占書的四分之一左右(除此之外也有幾篇專門討論海德格爾的文章)。在我看來,洛維特的海德格爾,就像一個沒有維吉爾的但丁:他獨自抱著冷峻、畏懼、悲哀和期待的諸種情緒,穿越“遮蔽”瞭存在本身的曆史“圈層”,徒勞地用強力的闡釋替代神聖的強力。他試圖藉助對人類命運的呼求,直麵過去和未來的緊逼(而不像形而上學傢那樣躲避),在迷茫的當下道路中尋覓不再荒蕪“大地”和“傢”。但即便是一無所有的人創造瞭整個世界,世界的繁忙也不會改變人的貧睏。我們與海德格爾(甚至笛卡爾)一同掙紮在對存在一無所知,但卻受存在宰製和決斷的神話之中。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