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底形上學

道德底形上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康德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譯者前言
中譯本導讀:《道德底形上學》之成書始末及其哲學意義
一、《道德底形上學》之成書始末
二、《道德底形上學》之版本問題
三、《道德底形上學》之哲學意義
凡例
康德著作縮寫錶
第一部 法權論之形上學根基
前言
法權論之畫分錶
道德底形上學之導論
Ⅰ. 論人類心靈底能力與道德法則之關係
Ⅱ. 論道德底形上學之理念與必然性
Ⅲ. 道德底形上學之畫分
Ⅳ. 道德底形上學之預備概念(普遍實踐哲學)
法權論導論
§ A. 何謂法權論?
§ B. 何謂法權?
§ C. 法權底普遍原則
§ D. 法權與強製的權限相結閤
§ E. 嚴格的法權也能被錶述為一種根據普遍法則而與每個人底自由相協調的全麵的相互強製之可能性
附論法權論之畫分
論有歧義的法權(zweideutiges Recht/Ius aequi- vocum)
Ⅰ. 衡平性(Billigkeit/Aequitas)
Ⅱ. 緊急權(Notrecht/Ius necessitatis)
法權論之畫分
A. 法律義務之一般畫分
B. 法權之一般畫分
天賦的權利隻有一項
一般而言的道德底形上學之畫分
Ⅰ.
Ⅱ. 根據法則對於義務的客觀關係之畫分
Ⅲ. 根據責以義務者對於承擔義務者的主觀關係之畫分
論對於作為一般而言的義務底係統之道德學的畫分
法權論 第一篇 私法
第一篇 關於一般而言的外在所有物之私法
第一章 論將某外在之物當作所有物而擁有的方式
第二章 論取得某外在之物的方式
第一節 論物權
第二節 論人格權
第三節 論齣於物的方式之人格權
傢庭社會之權利 第一項:婚姻權
傢庭社會之權利 第二項:親權
傢庭社會之權利 第三項:傢長權
一切可從契約取得的權利之獨斷的畫分
盜印書籍依法律是禁止的
補節 論對於意念底一個外在對象之 理想的取得
Ⅰ. 藉由時效而取得的方式
Ⅱ. 繼承(Acquisitio hereditatis〔遺產之取得〕)
Ⅲ. 身後遺留令名(Bona fama defuncti〔身後的令名〕)
第三章 論藉由一種公開的司法權底判決而來之主觀上有條件的取得
A. 論贈與契約
B. 論藉貸契約
C. 論對遺失物的索迴(取迴)(vindicatio)
D. 論藉由宣誓而取得保證 (Cautio iuratoria〔宣誓的保證〕)
從自然狀態中的所有物到法律狀態中的所有物 之一般而言的過渡
法權論 第二篇 公法
第一章 國傢法
論因時效而佔有的權利
論繼承
論國傢對於為其臣民而設的永久基金會之權利
結語
第二部 德行論之形上學根基
前言
德行論之導論
I. 關於「德行論」底概念的探討
II. 關於「一項同時是義務的目的」底概念的探討
III. 論設想「一項同時是義務的目的」之根據
IV. 同時是義務的目的為何?
V. 對於這兩個概念的闡釋
VI. 倫理學並不為行為立法(因為這是法權論之事),而是僅為行為底格律立法。
VII. 倫理義務具有寬泛的責任,而法律義務卻具有狹隘的責任。
VIII. 對於作為寬泛義務的德行義務之解說
IX. 何謂德行義務?
X. 法權論底最高原則是分析的;德行論底最高原則是綜閤的。
XI. 德行義務之圖錶
XII. 心靈對於一般而言的義務概念的感受性之感性的預備概念
XIII. 在關於一套純粹德行論的探討中道德底形上學之普遍原理
XIV. 論德行論與法權論分離之原則
XV. 德行首先要求自我控製
XVI. 德行必然預設不動心(被視為力量)
XVII. 德行論底畫分之預備概念
XVIII.
倫理學底畫分
倫理學的成素論
第一部 論對自己之一般而言的義務
導論
§ 1. 「一項對自己的義務」底概念(乍見之下)包含一項矛盾
§ 2. 但是卻存在人對自己的義務
§ 3. 對這種錶麵的背反之說明
§ 4. 論對自己的義務之畫分原則
第一捲 論對自己的完全義務
第一章 論人對作為動物性存有者的自己之完全義務 § 5313
第一款 論自戕
第二款 論淫慾的自瀆
第三款 論因無節製地使用享受品或甚至食品而緻的自我麻醉
第二章 人對僅作為一個道德性存有者的自己之義務
Ⅰ. 論說謊
Ⅱ. 論吝嗇
Ⅲ. 論阿諛
第一節 論人對作為天生的自我裁判者的自己之義務
第二節 論對自己的一切義務之第一命令
附節 論道德的反省概念之曖昧:將原屬人對自己的義務者當作對他人的義務
第二捲 論人對自己(關乎其目的)的不完全義務
第一節 論人在發展並增益其自然圓滿性時,亦即在實用方麵,對自己的義務
第二節 論人在提升其道德圓滿性時,亦即純然在道德方麵,對自己的義務
第二部 論對他人的德行義務
第一章 論對僅作為人的他人之義務
第一節 論對其他人的愛底義務
導論
專論愛底義務
愛底義務之畫分
A. 論慈善底義務
B. 論感恩底義務
C. 同情感根本是義務
論與對人的愛正相(相反)對立之對人的恨底罪惡
第二節 論齣於對其他人應受到的尊敬而對他們的德行義務
論傷害對其他人的尊敬之義務的罪惡
A. 傲慢
B. 毀謗
C. 嘲笑
第二章 論人與人之間針對其狀態的倫理義務
成素論之結論
論愛與尊敬在友誼中的緊密結閤
附錄 論交往底德行(virtutes homileticae)
倫理學的方法論
第一節 倫理學的教學法
附釋 一部道德的問答手冊之片段
第二節 倫理學的修行法
全部倫理學之結論:作為對上帝的義務之學說的宗教學說位於純粹道德哲學底界限之外
結語
倫理學底畫分錶
相關文獻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雖名為「形上學」,

其實是探討道德原則與法律原則在具體生活層麵中的落實,

因此是康德實踐哲學的完成。

康德的《道德底形上學》一書包含《法權論之形上學根基》與《德行論之形上學根基》兩部分,在康德生前,這兩部分各分別齣版,而未曾閤為一書。前者是康德唯一一部完整討論法哲學的著作,探討「法權」的一般概念、公法的三個層麵,以及私法的「物權」、「人格權」、「齣於物的方式的人格權」等各麵。後者有助於我們釐清當代西方「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所引發的爭論,並確定「義務」及「德行」皆是康德倫理學中的重要概念。

康德更早期的《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和《實踐理性批判》兩本著作,突齣倫理學之形式主義特徵。在這樣的基礎上,於《道德底形上學》中,康德進一步將道德法則應用於人性上,並涉及實踐人類學底層麵。在書中康德強調法權論與德行論之根本差異在於:前者可以維持其形式主義底特色,後者卻必須發展齣一套「目的學說」。本書探討「法權」及「德行」等核心概念,因此康德在齣版《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和《實踐理性批判》後,堅持完成本書,以使其道德哲學更臻完善。

用戶評價

評分

目前僅完成瞭截至法權論部分的內容。在我看來,閱讀康德法權論論述要注意幾個問題:1. 康德的概念三分法:對先驗概念的分析的分類(人的認知之於對象而産生的分類,並不影響概念之本質)通過排他律二分即可完成,但對先驗概念的綜閤的分類則需要依照三段論的形式,分為三種。在法權論中即為:Ulpien的三大法律義務—占有的三種對象—iustitia tutatrix/commutativa/distributiva三種製度—立法、行政、司法等三分概念間的映射。這些概念間的聯係往往是理解康德法權論的核心(如衡平法與緊急避險的內涵、ius cosmopoliticum)。2. 法權論最重要的章節是第41、42章的進入公民狀態之公設、第2章實踐理性許可法則的公設以及Ulpien三原則,從這三個章節齣發能搭建起框架

評分

目前僅完成瞭截至法權論部分的內容。在我看來,閱讀康德法權論論述要注意幾個問題:1. 康德的概念三分法:對先驗概念的分析的分類(人的認知之於對象而産生的分類,並不影響概念之本質)通過排他律二分即可完成,但對先驗概念的綜閤的分類則需要依照三段論的形式,分為三種。在法權論中即為:Ulpien的三大法律義務—占有的三種對象—iustitia tutatrix/commutativa/distributiva三種製度—立法、行政、司法等三分概念間的映射。這些概念間的聯係往往是理解康德法權論的核心(如衡平法與緊急避險的內涵、ius cosmopoliticum)。2. 法權論最重要的章節是第41、42章的進入公民狀態之公設、第2章實踐理性許可法則的公設以及Ulpien三原則,從這三個章節齣發能搭建起框架

評分

##德沃金和範老師是我的康德“居間人”。即使隻是研究康德的法哲學,也不應錯過後麵的德性論部分,因為在我看來在德性論部分更見康德關於實踐哲學的基本洞見。

評分

##德沃金和範老師是我的康德“居間人”。即使隻是研究康德的法哲學,也不應錯過後麵的德性論部分,因為在我看來在德性論部分更見康德關於實踐哲學的基本洞見。

評分

##譯&注很精良。至此,康德實踐哲學走到終點,無論是法權論還是德行論,都以人的雙重身份為齣發點,法權論緻力於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之共存問題(實則隱性預設瞭道德人的多樣性,而費希特卻將道德人進一步統一到一個單一的意誌之中),德性論緻力於迴答“人應該做什麼”的問題,而提齣“同時是義務的目的”,比起先前的《奠基》和《實批》,康德首次深入到意誌的質料方麵。去行動吧,去圓成,去施惠,並且保持對人的永恒敬畏。

評分

##除瞭幾處法律用語的譯法,其他的都巨贊,研究型翻譯的榜樣!康德的法哲學都在這裏瞭,影響瞭薩維尼的占有理論????

評分

##譯&注很精良。至此,康德實踐哲學走到終點,無論是法權論還是德行論,都以人的雙重身份為齣發點,法權論緻力於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之共存問題(實則隱性預設瞭道德人的多樣性,而費希特卻將道德人進一步統一到一個單一的意誌之中),德性論緻力於迴答“人應該做什麼”的問題,而提齣“同時是義務的目的”,比起先前的《奠基》和《實批》,康德首次深入到意誌的質料方麵。去行動吧,去圓成,去施惠,並且保持對人的永恒敬畏。

評分

##這個版本真的可

評分

##德沃金和範老師是我的康德“居間人”。即使隻是研究康德的法哲學,也不應錯過後麵的德性論部分,因為在我看來在德性論部分更見康德關於實踐哲學的基本洞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