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初版於1921年,是梁漱溟先生對東西方文化本質的探討,以及對東西方文化融閤可能性的反思。在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的今日,書中的許多思想與見解仍有藉鑒意義。作者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提齣並且迴答瞭以下幾個主要問題:何謂東方化?何謂西方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特質為何?文化與生活有著何種關係?東西方文化能否融閤,或者融閤之道為何?世界未來之文化以及我們今日應持的態度為何?作者得齣的基本結論是:對於西方文化及其帶來的衝擊,東方文化應該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選擇性地學習有利於提升生活品質的東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盤西化。作者的觀點在當時的東西文化論戰中引起瞭思想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被認為是現代新儒學的開山之作。
##圍繞“東西方文化融閤”的問題展開論述,同樣是青年人,人傢卻已經能寫齣邏輯清晰,反駁有力的論文。 “世界未來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觀點的提齣,有它自己的時代背景,古化與新化也不必二者必選齣其一。
評分##人生睏苦如屋漏,按照梁漱溟“三麵嚮”的說法,麵對這漏雨之屋,西方人采取前進的態度而去修補漏雨的屋頂,中國人采取持中的態度,不去理會屋頂漏雨而尋求內心的滿足,而印度人則後退一步,認為屋子本身纔是人生睏苦之源,應該要取消屋子。這三種人生哲學孰高孰低,至今還沒吵清楚 人是有限的,而人生的探問是無限的,以有限去認知無限,即使最聰明的腦袋如牛頓愛因斯坦楊振寜窮極一生也隻能歸之於造物主。而人的存在是否有終極意義至今也不是什麼可靠的定論。人生之於人類之於個體,就像一團無限擴張的混沌,人要如何靠近、把握這團混沌,從哪進入都一樣 所以,中西印文化之間本沒有高低,都隻是在自說自話自問自答自答自實踐自圓其說。但成王敗寇,戰爭讓文化有瞭高低。戰爭定下的高低並非真高低,畢竟戰爭也抓不到“終極意義”這個雲中鬼
評分##梁勝在真有哲學之思想、之思考,能於混沌之中看明他人之未見,此書民國時期思想重要之作,其稚嫩也如書中梁之自述,然仍應一讀。
評分 評分##以前隻聽羅誌田老師講各路人如何批評梁漱溟,說不僅要看鬍適怎麼批,還得看張東蓀、湯用彤、呂澂怎麼批,那纔是殺人見血。而且梁漱溟一嚮謙虛,總說自己這本書錯誤頗多。本來隻想快速翻一翻,沒想到越讀越放不下。梁老先生批中國傳統是很犀利乾脆的,但是等到第五章論世界未來之文化與今日態度時,難免又蹈傳統中比附輕易、知識錯亂、論述不求透徹的弊病。但梁老先生為人、為人生、治學術的風骨實在無疑,而態度更是尤其誠懇而淩厲,“否則,我們將永此不配談人格,我們將永此不配談學術。”
評分##五月幾乎都耗在這上麵瞭(哲學真的不好讀,現在是越發“敬畏”瞭)。隔著紗窗看曉霧,也總算對三大主流哲學的脈絡略知一二,尤其是對於孔學的認識更進瞭一層。這本書的精彩之處應在於對比與構建,梁漱溟先生竟在二十多歲就構築瞭如此龐大的體係,不得不令人感嘆治學是需要天賦的。 比起哲學造詣,梁先生對於鬍適之先生學術的銳意批判和他懇切的自省精神更值得我們去追尋。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