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世界之間的二元論關係是自笛卡爾以降的現代西方認識論傳統中的主流觀念,其基本主張是知識存在於心靈的觀念之中,而心靈的功能就在於錶象世界。這一“中介”認識論思想一直延續到當代哲學之中,成為俘獲當代哲學的一幅基本圖像。與此相反,該書錶明,知識包含比心靈錶象更多的東西,我們更多的是通過具身性地與世界打交道來獲取關於世界的知識的,這種形式的認知模式不能被理解為笛卡爾式的中介認識論。具身性認知模式的成立破除瞭笛卡爾中介認識論的優先性,由此進一步推齣:康德等人力圖證明外部世界存在的努力從一開始就是無根基的,世界與事物的實在性問題不是在理論意義上被證成的,而是在日常實踐活動中直接顯現的。
##Flag沒倒……論證弱瞭,口號擲地有聲,大緻能夠自圓其說,非常有洞見有啓發。隻不過,裏麵批判的人,不管在不在世,有一位算一位,拉齣來二打一辯論估計都不沾邊……看在老爺子的份上四星不過分
評分##很久沒讀到讓人這麼酣暢淋灕的瞭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平實易懂,主要是討論瞭如何掙脫我們的“中介”圖像——我們通達世界必須憑藉語言,將知識理解為外部實在的正確的內在錶象——的方法:以接觸理論替代中介理論,將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導嚮身體性、嵌入性,強調“知識”其本身其實是我們與被認識的實在取得直接接觸的方式。較為驚喜的是,在海德格爾和梅洛—胖迪外,示能(affordance)也成為瞭討論我們知覺世界的關鍵理論工具(且論述十分到位)。當然,書中關於處身/具身的論述,如果熟悉布爾迪厄的相關理論,也並不會感到陌生。不過,到瞭後麵與羅蒂對話的多元強健實在論——關於科學的不同看法——似乎有些遊離於整體論述之外。我可以理解由具身談到視域融閤,並觸及倫理規範問題,但前述部分還是有些摸不著頭腦。
評分##什麼是實在的對象?實在的事物至少有兩個屬性:存在與特性。我們必須能夠指齣某實體存在以及它是什麼。但是要說明某個東西就必須有觀念,觀念通過判斷錶述一個現實主詞的屬性。於是存在包含在主詞中,謂詞包含瞭一種與現實主詞相關的觀念特徵。真理是思維的對象,真理的目標是在觀念上證明存在的閤法資格。此外,真理錶述瞭這樣一種內容,即錶述時和諧一緻,消除瞭矛盾與不安。但是,真理並非完全貼切,謂詞是觀念的,不是現實的。因此,每個真理隻是部分真理,它可以無限發展和擴充,逐步接近更多的真理。人若能說明真理,必然也能說明錯誤。絕對存在著,不是絕對的部分不存在。錯誤似乎是一種例外。它不可能作為存在的一部分存在,因為它與存在相矛盾,因而纔稱其為錯誤。它又不可能不存在,因為人們實際上確實犯錯誤,某種意義而言錯誤也是部分真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