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样对孩子说
定价:29.80元
作者:吴桂娟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54256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孩子出口成“脏”、谎话连篇、撒泼打滚、过分挑食、痴迷游戏、攀比显阔、装着追星、学习应付了事……您是否也对孩子的这些问题一筹莫展
您很清楚,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生活中,对于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确要说“不”,要让孩子明确知道一不是自己的所有要求就能得到满足,不是自己想做什么都可以为所欲为。但这个“不”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在什么情况下要给予孩子鼓励与引导,什么情况下要坚定地说“不”,重要的该怎样说“不”呢,
这,就是本书要与您探讨解决的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通常对育儿书籍的期望值不高,总觉得很多都是重复老生常谈,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尤其是在探讨“界限设定”的部分,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没有把“界限”描述成冰冷的规则或惩罚的工具,而是将其塑造成一种充满爱的保护和成长的空间。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共情式坚持”的描述——既要坚定地维护原则,又要充分地看见和接纳孩子因此产生的不悦情绪。这种“我理解你生气,但这件事依然不能做”的沟通方式,对我家那个正处于“口否决”阶段的孩子特别有效。过去我总是在“发火”和“妥协”之间摇摆,现在我找到了一个更从容、更有力量的中间地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话术清单”,而是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们从“如何让孩子听话”的低级目标,提升到了“如何培养一个内心有力量的独立个体”的高级目标上来,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太让人耳目一新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深奥的育儿理念,用最贴近生活、最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它不落俗套的表达方式,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坐在你身边,跟你推心置腹地聊着带娃的那些酸甜苦辣。比如,在谈到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爆发时,它没有简单地提供“管住”或“放任”的二元选择,而是深入剖析了情绪背后的需求,那种细腻的观察和恰到好处的引导,让我这个平时容易焦虑的家长,瞬间找到了一个可以停泊的锚点。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手忙脚乱的救火队员,而是有了一份清晰的地图,知道每一步该怎么走。这本书的排版和文字组织也很有章法,每隔一段就有让人忍不住停下来思考的金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很多实用的智慧。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孩子的一些小问题时,视角都变得开阔了许多,不再纠结于表象,而是更关注内在的联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比任何直接的指导都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对于“养育者自我关怀”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也是我强烈推荐它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育儿书都聚焦于如何“改造”孩子,但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把焦点拉回到“父母自身的状态”上。它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许多家长自身的未愈合的童年创伤是如何不自觉地投射到育儿过程中的。书中有一段关于“我们如何回应自己的需求,就如何期望孩子回应他们的需求”的论述,让我彻底反思了自己长期以来对“牺牲奉献”的错误理解。它倡导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养育模式,即父母先把自己照顾好,拥有富足的心灵能量,才能真正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这种“先照顾好自己这个容器”的理念,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职场妈妈的内疚感和疲惫感,让我意识到,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这种深刻的反思和赋权,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之一。
评分从文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上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不会让人感到拖沓或过于仓促。它时而像一首舒缓的小夜曲,描绘着亲子互动中最温馨宁静的瞬间,让人心头一暖;时而又像一曲激昂的交响乐,直面家庭冲突中最尖锐的矛盾点,迫使我们停下来直视问题。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留白的艺术。有些段落读完,作者只是轻轻带过,但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却非常巨大,让人不禁合上书本,开始在脑海中回放自己最近和孩子的几次互动,自动将书中的理念代入自己的生活情境进行“沙盘推演”。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信息密度过大的书籍所不具备的。它更像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得自然而然,符合我们人类学习的内在规律。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极其严谨,但展现出来的方式却非常具有操作性,这一点让我这个追求“实效”的读者感到非常满意。它并非空中楼阁式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了大量的现实案例和心理学研究成果。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依恋关系”的阐述,引用了几个非常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来佐证观点,但同时又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模型转化为我们日常可以感知和实践的场景。比如,关于安全基地和安全港的概念,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我们清晰地理解了父母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孩子心理健康构建的基石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在倡导积极养育的同时,也为父母提供了处理“失败”和“自责”的出口。它承认养育过程中的不完美是常态,教会我们如何从挫折中学习,而不是被负罪感压垮。这种兼具科学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平衡感,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让人信服,又让人感到被理解和支持,是那种值得反复翻阅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