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定价:29.80元
作者:潘鸿生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639494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心理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历程,依照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让家长更好地去理解——只有读懂孩子的心理,你才能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教育你的孩子。
目录
章 打开心扉,在沟通中读懂孩子
孩子需要沟通3
孩子需要被赏识10
孩子需要父母的倾听16
父母要学会适当地闭嘴21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25
不要打断孩子说话31
孩子渴望平等的交流37
学会与孩子协商42
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47
第二章 规范引导,消除孩子内心的阴影
纠正孩子的忌妒心理55
教孩子学会分享60
淡化孩子的虚荣心67
克服孩子骄傲自大的心理72
让孩子与抑郁隔离,快乐地成长77
克服自卑,培养孩子的自信心81
解除孩子的猜疑心理86
不忽视孩子的任性妄为91
别再让孩子孤独96
改变孩子过于追求的性格100
第三章 耐心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教会孩子乐观处事107
培养孩子果断的性格113
教孩子宽以待人117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121
让孩子扛起责任的大旗126
给孩子上一堂挫折教育课132
培养诚实的孩子138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145
不让孩子成为情绪的俘虏151
第四章 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烦恼
孩子的上学恐惧症从何而来159
纠正孩子学习粗心的坏习惯163
好成绩需要好计划168
让孩子集中精力听课174
让孩子爱上学习178
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182
培养并呵护孩子的好奇心186
警惕孩子的考试焦虑症191
让孩子爱上阅读194
第五章 关注行为,从生活细节上了解孩子
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203
改掉孩子做事磨蹭的毛病209
帮孩子摆脱不讲卫生的坏习惯215
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222
培养热爱劳动的好孩子228
遵守公共秩序从小开始234
让孩子有节制地上网239
让孩子有节制地看电视243
第六章 细心观察,解读孩子的青春疑惑
调节孩子的逆反心理251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254
尊重孩子的隐私257
调试孩子的早恋心理261
让孩子远离不健康内容265
调试孩子的追星心理268
让孩子远离烟酒272
作者介绍
潘鸿生,图书策划人、心灵成长导师,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近年来致力于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我提升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著述工作。其作品以故事见长,说理精辟,实用性强,为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亲近的桥梁,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和支持。曾策划、撰写过《好家风成就好孩子》、《好父母给孩子好的教育》、《做人如水的哲学》、《听南怀瑾大师讲庄子》等图书。
文摘
序言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情绪管理”这个永恒难题时的平衡感。很多育儿书籍要么过于强调“共情”,把父母塑造成无底线的“情绪垃圾桶”,要么又过于强调“规则”,让孩子时刻活在被约束的恐惧中。这本书却给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中道。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孩子看似无理取闹背后的真正需求——是疲惫、是界限感被侵犯,还是单纯的寻求关注——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实操流程。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例子,不是通过强硬的禁止,而是通过建立一个清晰的、可预期的等待机制,让孩子在等待中体验到被尊重和被掌控感。这种不把孩子当成“待改造的机器人”,而是视为一个需要引导和尊重的“小大人”的视角,让我这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受用和放松。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一场权力斗争,而是一场持续的、充满耐心的协商。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更侧重于构建一个“稳定而灵活的家庭生态系统”,而不是提供一套僵硬的“行为修正手册”。它强调的是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质量,认为只有在安全、充满联结的基石上,任何教育技巧才能发挥作用。例如,在谈到处理“兄弟姐妹冲突”时,作者没有给出裁判式的裁决方法,而是教导父母如何成为一个“中立的调解者”,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表达愤怒和如何倾听对方。这种从关系层面入手,而非单纯从行为层面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得所建立起来的规范更加具有韧性和持久性。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手中的“育儿工具箱”不仅添置了新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我对整个工具箱的设计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知道什么时候该用锤子,什么时候应该放下它,静静地倾听。
评分从文字风格来看,这本书的作者明显是受过扎实的心理学训练,但他的表达方式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绝非学院派的枯燥说教。他的语言精准而有力,但又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幽默感。读到一些关于父母自身“投射性焦虑”的部分时,我甚至忍不住笑出了声,因为那些描述简直就是我自己的真实写照——那些我们强加给孩子、却从未实现的梦想,或是我们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如何不自觉地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这种坦诚的自我剖析,促使我作为父母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如何教育孩子”,更着重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健康、更成熟的父母”。它提供了一个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局限和成长空间,这种双重学习的体验,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种柔和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试图传达的温暖与专业。我最初翻开它,是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育儿和心理学的书籍浩如烟海,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不多。然而,才读了前几章,我就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复杂、晦涩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和案例。比如,关于孩子“为什么会撒谎”的那一段论述,没有一味地指责或简单归因于品德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局限和社会性需求,读来让人豁然开朗,仿佛解决了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父母,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并立即尝试在实际互动中运用这些新知识。整体而言,它不像一本冰冷的教科书,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引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它不是按照年龄段简单划分,而是围绕着儿童发展中几个核心的“痛点”来展开的,比如依恋关系、社交障碍、学习动机的培养等。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当前遇到的具体问题,快速定位到相应的章节进行深入阅读和针对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实用效率。我个人觉得,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那一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作者没有推销任何速成的“秘诀”,而是娓娓道来,强调了“胜任感”和“自主性”在激发孩子长期学习兴趣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与我过去听到的很多“多奖励、多表扬”的口号形成了鲜明对比。读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过度依赖外部奖励来驱动孩子学习的做法,并尝试着在每一次小小的进步中,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最终的分数或奖品。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任何单一技巧所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