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陶行知 9787535467737

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陶行知 97875354677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行知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陶行知
  • 教育经典
  • 教师必读
  • 大教育书系
  • 教育理念
  • 教育方法
  • 教育思想
  • 名家名著
  • 教育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67737
商品编码:2957949947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定价:25.00元

作者:陶行知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5467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书记在2014年9月14日教师座谈会上反复引用并申述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号召全体教师学习研究陶行之.学习他'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现代教育思想的活水源头   ▲教育经典著作 教师成长必读 精彩链接: 教育家魏书生40年教学精华心血之作——《我这样做老师》重磅推出!!!! 新锐教师赵坡新作《做“有问题”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实战策略20讲 》

内容提要


此为我社推出的”大教育书系”之一种.《教育的真谛》精选了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目录


实践篇实践篇教学做合一 1
教学做合一 / 3
行是知之始 / 6
答朱端琰之问 / 8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 17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 21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 33

实践篇 生活即教育 39
生活即教育 / 41
生活教育之特质 / 47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 50
谈生活教育
――答复一位朋友的信 / 52
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 / 55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
――给全体同学的信 / 57
从野人生活出发 / 59
以大自然为生物园
――致台和中 / 60
仍在不辍研究中的“活的教育” / 62
普及现活教育之路 / 65

实践篇 社会即学校 87
谈社会大学 / 89
生活即教育(节选) / 92
创造的教育(节选) / 95
中国大众教育概论 / 96

创新篇 教育是动态的,要接受熏陶 99
创造宣言 / 101
新 教 育 / 105
教育的新生 / 112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 115
创造的教育 / 117
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
――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 / 124
师范教育之改革
――答石民佣等的信 / 127
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 129

求真篇 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131
每天四问 / 133
学生的精神 / 141
学做一个人 / 143
“伪知识”阶级 / 145
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
――出头处要自由 / 154
追求真理做真人
――致陶晓光 / 156

育人篇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159
以教人者教己 / 161
教学合一 / 163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 166
教育与科学方法 / 173
我之学校观 / 177
我们的信条 / 180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给正之先生的信 / 182
师范生的变――变个孙悟空 / 183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 187
十二个字的理论
――致吴树琴 / 190
填鸭教育 / 191
育才十字诀 / 192
育才二十三常能 / 194

民主篇 文化为公,教育为公 197
平民教育概论 / 199
普及什么教育 / 208
怎样培养普及教育的人才 / 209
文化细胞 / 211
民主教育 / 213
民主教育之普及 / 215

儿童教育篇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217
创造的儿童教育 / 219
儿童科学教育 / 225
儿童教育的任务
――致业勤 / 232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致潘一尘 / 233
育才三方针 / 235
民主的儿童节 / 236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 / 238
敲碎儿童的,创造儿童的乐园 / 241
人生大的目的还是博爱
――致陶宏 / 245


作者介绍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 教育家、思想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文摘


序言



教育的真谛:唤醒生命的无限可能 这是一本穿越时空、直抵教育灵魂深处的经典之作,它并非仅仅陈述一套理论,更是一种对生命成长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实践呼唤。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往往会陷入对分数、升学、技能培训等外在指标的迷思,却容易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唤醒个体生命内在的潜能,引导其成为一个完整、有尊严、有创造力的人。本书正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和饱含热情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那被遗忘在喧嚣功利背后的教育真谛。 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儿童深刻的理解,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僵化藩篱。他认为,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更不是对孩子进行塑形加工,而是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保护其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同园丁精心培育幼苗,给予阳光、雨露和适宜的土壤,静待其自然舒展,开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花朵。他反对将孩子视为待填满的容器,强调教育应是一种“生活”,一种充满探索、实践与合作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在与他人交往中理解社会。 本书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生活即教育”。作者将教育的场所从封闭的教室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将学习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他鼓励孩子们走向自然,去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去聆听风的声音,去感受阳光的温暖;他倡导孩子们参与劳动,去体验耕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去学习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强调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孩子们在共同的任务中学会协作、分享与沟通。这种“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打破了书本与现实的隔阂,让学习变得鲜活、有趣且富有意义,培养的孩子不仅拥有知识,更能理解知识的价值,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本书也深刻地阐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原则。作者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索、实践和创造。他提倡“做中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孩子们的双手是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获得真知灼见的源泉。通过亲身实践,孩子们才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做”的过程中理解“为什么”,在“做”的过程中学会“怎么做”,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非被动接受信息的接收者。 本书对“个性化教育”的倡导,更是具有超前的时代意义。作者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和成长节奏。他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主张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他鼓励教师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非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倾听者、观察者、启发者,用爱与智慧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热爱,发展自己的特长,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教育理念,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最高尊重,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作者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对孩子充满热爱和耐心,能够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激励学生。教师的责任重大,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种子,影响其一生。因此,作者呼吁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新的教育理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温度、能够触动人心的心灵之书。阅读此书,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他用智慧和经验,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在教育表象下的迷雾,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纯粹、最动人的模样。 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彩。它鼓励我们,要用爱去滋养,用智慧去引导,用尊重去唤醒,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自由地飞翔,勇敢地探索,最终成为一个幸福、有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本书,不仅适合于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关心孩子成长的人的必读书目。它将重塑我们对教育的认知,激发我们对教育的热情,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们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并将其付诸实践,为每一个生命的精彩绽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它是一盏明灯,照亮教育的道路;它是一股清泉,滋润干渴的心灵;它是一声呼唤,唤醒沉睡的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感受教育的温度,去领悟教育的智慧,去开启属于我们和孩子的美好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封面选用的材质触感细腻,文字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每一个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书名设计,既清晰又与整体风格完美融合。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是一流的,翻阅时那种沙沙的声响,让人仿佛回到了手捧珍贵典籍的年代,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反复研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彰显着主人对阅读和知识的品味。这本书的实体书体验,远远超出了我对普通出版物的期待,让人忍不住想要拥有它、珍藏它。

评分

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本书的配图和插页设计也颇具匠心。它们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强有力的互文关系。有的插图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复杂的教育图景,有的则是历史照片,为文本提供了珍贵的视觉佐证。这些视觉元素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让我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例如,在讨论某个教学方法时,一张恰到好处的示意图立刻就能帮助我建立起空间感和流程感。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不仅减轻了阅读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信息的接收渠道,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因为晦涩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而易于吸收。整体编排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阅读体验流畅而富有韵律。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持续地激发读者的内在动力。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没有产生“终于看完了”的解脱感,反而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怅然若失,同时心里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实践冲动。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但它赋予了我“为什么”要去做的深刻理解和坚定的信念。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深厚的观察和实践基础之上,充满了真诚和热忱。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力量,是任何空洞口号都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剂强心针,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并下定决心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秉持一种更加积极、更加人性化的立场去前行。这本书,是陪伴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的伙伴。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时,我就被作者那种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教育理念,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茅塞顿开。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极为自然流畅,仿佛引导着读者进行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漫步。特别是那些案例的选取,无一不是精挑细选,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实的紧迫性,让抽象的理论立刻变得有血有肉,触手可及。我发现自己常常读着读着就停下来,陷入沉思,回味作者刚刚阐述的那个观点,然后不得不翻回去再看一遍,只为捕捉其中更深层次的韵味。这种行文风格,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一次次与智者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所蕴含的那种超越时代的教育远见。它并没有固守于某个特定时期或地域的教育模式,而是试图触及教育本质的那根主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固有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重塑。许多过去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在作者犀利的目光下,暴露出了其内在的局限性。这本书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教育哲学的大门,里面的思想火花四溅,引人深思。它不是提供一套僵硬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工具和框架,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构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教育蓝图。这种“点拨”而非“灌输”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高明的指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