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
定价:26元
作者:黄俊杰 著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ISBN:9787301105603
字数:2020000
页码:1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霸权等因素,引发了本土文化式微、大学教育主体性失落等问题。黄俊杰先生认为,提升大学生本土文化素养、重建大学教育主体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深化大学通识教育。本书由此探讨了深化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策略与方法,剖析子大学通识教育所面临的非制度性危机,并论及了大学通识教育与社区大学建设、大学校长遴选的关系,等等。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作者介绍
黄俊杰,台湾省高雄县人,1946年生。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台大历史研究所合聘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台大历史学系教授、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著有《孟学思想史论》、《孟子》(1993)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跨学科”这一流行词汇进行了实质性的解构与重塑。许多高校都在提倡跨学科,但往往流于形式,仅仅是几门课程的简单拼凑。作者则深入探讨了真正的跨学科思维是如何在通识教育中萌芽的,它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不同学科的“词汇”,更是理解不同学科思维范式转换的能力。书中对于如何设计能够迫使学生进行概念整合而非简单归纳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精彩的案例支撑。读完全书,我感到自己对于“博雅教育”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再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理想,而是一个可以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革新来实现的具体目标。这本书无疑是为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的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操作手册”和“精神指南”,其影响将远远超出通识教育的范畴,触及整个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切入点相当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对“全球化”这个宏大概念的泛泛而谈,而是精准地聚焦于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通识教育这个核心议题。我一直觉得,在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培养出既具备本土文化根基,又拥有全球视野的公民,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它没有简单地主张“西化”或“去本土化”,而是探讨了在知识爆炸和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通识课程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其“通识”的意义——即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思维能力,理解复杂的世界运行机制,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作者对当前课程设置中的碎片化现象进行了辛辣而精准的批判,比如那种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割裂开来,或者将人文素养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的做法。这种对教育理念深层次的拷问,让我读起来颇有茅塞顿开之感,仿佛作者正在带领我们重新审视大学教育的本质使命。它对未来教育范式的转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考,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建议,更触及了哲学层面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和表达方式,有一种久违的学术的“韧劲”。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或煽情的语言,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但又充满热情的笔触,剖析着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对“技术理性”在当代大学中过度扩张的反思。在全球化驱动下,效率和可量化产出似乎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人文学科常常因此遭受冷遇。这本书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它提醒我们,通识教育的价值恰恰在于培养那些“非量化”的能力——想象力、同理心和对意义的追寻。这种对教育“反内卷化”的呼吁,在这个充斥着职业焦虑的时代显得尤为振聋发聩。它促使我思考,我们到底希望大学培养出的是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人,还是能够引领未来、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社会栋梁?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清晰而坚定的。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教育公平和资源分配的读者,我对书中关于全球资源不平衡对通识教育实施带来的冲击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将所有国家的大学置于一个统一的参照系下进行评判,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例如,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构建起具有全球视野的通识课程体系,避免沦为西方教育模式的拙劣模仿,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书中提出的一些关于“本土化创新”的策略,比如如何有效整合地方知识和全球理论,非常有启发性。它打破了那种认为只有顶尖名校才能提供优质通识教育的迷思,强调了在地化、情境化的教学设计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这种立足于现实、又胸怀全球视野的叙事角度,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既接地气又高屋建瓴。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高强度训练”。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丝毫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空泛的叙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相对主义与普适价值之间的微妙平衡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很容易陷入“文化帝国主义”的指责,或者反过来,在追求多元化时迷失了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关注。这本书巧妙地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强调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伦理责任感,这些是超越地域和文化的。特别是其中关于如何设计那些能激发学生对“他者”深切理解的课程模块时,作者给出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展现出极强的实操性。这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而是扎根于真实高等学府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这对于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