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培养孩子财智基因的60个细节
定价:25.00元
作者:成墨初,海韵著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054223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献给天下希望孩子富裕一生的父母们。学会理财,孩子才会变成富人;提升财商,孩子才能驾驭财富。 财商教育——一项从3岁开始实施的人生幸福工程。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现代家教中孩子理财教育的问题而编著,内容包括教会孩子认识金钱、让孩子从零花钱开始练习理财、教会孩子花费的艺术、让孩子和储蓄罐一起成长、帮助孩子学会做财务计划、让孩子尝试投资、培养孩子的理财品质等。本书内容全面而且重点突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一本难得的家庭财商教育指南书。
理财能力是孩子将来生活和事业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理财教育是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应该从少儿阶段开始,抓得越早,效果越好。同时也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财商的孩子,才能使孩子学会驾驭和控制金钱,终其一生快乐、健康、富裕,不用为金钱问题担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书,无非是强调“节约”和“储蓄”。然而,这本书在“消费观”的塑造上给予了极大的篇幅和深刻的见解,这是我之前阅读的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引导孩子去思考“我为什么需要这个东西”,而不是“我能得到这个东西”。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物质与幸福感”的关系,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生选择,让孩子明白金钱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终点本身。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分享与投资未来”的讨论,它将捐赠和帮助他人视为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投资”,这种宏大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孩子更广阔的格局。它让“理财”这件事变得有意义、有温度,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远见的成年人的预演。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育儿书中常见的“说教式”陷阱。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亲切,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分享心得,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专家在发号施令。我特别欣赏它对“金钱观”的定义,它强调的不是“富有”,而是“自洽”和“负责任”。书中提到的一些小练习,比如让孩子参与制定年度“梦想基金”计划,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总想着直接给孩子零用钱让他们自己看着办,结果往往是三天光,七天净。这本书指出了问题所在:缺乏目标感和规划性。它建议将零用钱划分为“消费”、“储蓄”和“捐赠”三个明确的账户(或者说罐子),这个简单的结构,却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长期规划能力。这种将复杂的财务概念拆解成可执行的小步骤的做法,极大地降低了父母操作的门槛,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这对于我这种自认为数学不太好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本宝藏,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如何管理家庭财务,也没有陷入那些空洞的理论说教。相反,它以一种非常日常化、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展现了如何将“财商教育”渗透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比如,它谈到在购物时如何引导孩子进行价值判断,而不是单纯的“能不能买”。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延迟满足”的描述,不是简单地让孩子等待,而是通过设计一些小小的“挑战”和“奖励机制”,让孩子在期待和努力中理解“等待”的价值。这远比我过去尝试的生硬说教有效得多。书中很多细节都非常具体,比如在餐桌上讨论家庭开支时,可以侧重于“资源分配”而非“省钱节流”,这种引导方式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决策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动的节约执行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财商”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数字游戏,而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传承。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框架的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宏观的经济环境分析,而是紧紧抓住“细节”的力量。我曾经读过很多关于投资理财的书,但那些知识点对一个学龄期的孩子来说太过遥远和抽象。这本书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它从孩子每天接触到的最微小的生活场景入手,比如如何处理收到的压岁钱、如何看待广告里的促销信息、甚至是如何对待丢失的零钱。它把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升到了培养孩子“审慎决策”和“尊重劳动价值”的高度。我最喜欢它探讨的“非物质回报”的概念,它提醒我们,在引导孩子理财时,不能只看重金钱的增减,更要关注通过理财行为培养出的责任感、耐心和同理心。这种全人教育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财商教育范畴,更像是一部综合性的品格养成指南。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无压力”。很多育儿书读起来会让人产生焦虑感,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错过了某个关键的窗口期。但这本书的基调是轻松且充满鼓励的。它强调的是“渐进式”的培养,即使错过了一些早期的机会,后续仍然可以采用书中的方法来补救和引导。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佐证观点,这些故事不像教科书上的案例那样刻板,而是充满烟火气,让人读起来很有代入感。比如,关于孩子如何理解“借贷”的概念,书中不是直接讲利息,而是通过一个“玩具交换”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欠债”的感觉和后果。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信息吸收能力尚在发展中的孩子,也让父母在执行时能更加得心应手,不必担心说得太深奥,孩子听不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