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定价:25.00元
作者:陶行知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5467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书记在2014年9月14日教师座谈会上反复引用并申述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号召全体教师学习研究陶行之.学习他'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现代教育思想的活水源头 ▲教育经典著作 教师成长必读 精彩链接: 教育家魏书生40年教学精华心血之作——《我这样做老师》重磅推出!!!! 新锐教师赵坡新作《做“有问题”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实战策略20讲 》
内容提要
此为我社推出的”大教育书系”之一种.《教育的真谛》精选了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目录
实践篇实践篇教学做合一 1
教学做合一 / 3
行是知之始 / 6
答朱端琰之问 / 8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 17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 21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 33
实践篇 生活即教育 39
生活即教育 / 41
生活教育之特质 / 47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 50
谈生活教育
――答复一位朋友的信 / 52
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 / 55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
――给全体同学的信 / 57
从野人生活出发 / 59
以大自然为生物园
――致台和中 / 60
仍在不辍研究中的“活的教育” / 62
普及现活教育之路 / 65
实践篇 社会即学校 87
谈社会大学 / 89
生活即教育(节选) / 92
创造的教育(节选) / 95
中国大众教育概论 / 96
创新篇 教育是动态的,要接受熏陶 99
创造宣言 / 101
新 教 育 / 105
教育的新生 / 112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 115
创造的教育 / 117
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
――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 / 124
师范教育之改革
――答石民佣等的信 / 127
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 129
求真篇 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131
每天四问 / 133
学生的精神 / 141
学做一个人 / 143
“伪知识”阶级 / 145
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
――出头处要自由 / 154
追求真理做真人
――致陶晓光 / 156
育人篇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159
以教人者教己 / 161
教学合一 / 163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 166
教育与科学方法 / 173
我之学校观 / 177
我们的信条 / 180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给正之先生的信 / 182
师范生的变――变个孙悟空 / 183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 187
十二个字的理论
――致吴树琴 / 190
填鸭教育 / 191
育才十字诀 / 192
育才二十三常能 / 194
民主篇 文化为公,教育为公 197
平民教育概论 / 199
普及什么教育 / 208
怎样培养普及教育的人才 / 209
文化细胞 / 211
民主教育 / 213
民主教育之普及 / 215
儿童教育篇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217
创造的儿童教育 / 219
儿童科学教育 / 225
儿童教育的任务
――致业勤 / 232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致潘一尘 / 233
育才三方针 / 235
民主的儿童节 / 236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 / 238
敲碎儿童的,创造儿童的乐园 / 241
人生大的目的还是博爱
――致陶宏 / 245
作者介绍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 教育家、思想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那行云流水的叙事风格。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刻板说教,更像是与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谈。作者在论述一个观点时,往往会引入一段富有张力的场景描写或者一段精炼的对话片段,瞬间就能将读者的思绪拉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人感同身受。例如,书中有一处详述如何处理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缺失时的困境,作者没有给出僵硬的“三步走”方案,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故事,展示了问题是如何萌芽、如何被介入,以及最终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而得到化解。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原本深奥的教育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对于那些初入职场、感到迷茫的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指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和方向的指引,让人在面对复杂教育情境时,能找到一个坚实的精神支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品位,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字体,给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感觉。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非常扎实,装帧也相当精美,完全对得起“教育经典”的名号。我本来对这类理论性的书籍有点畏惧,总觉得会枯燥乏味,但翻开目录,发现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教育的本质追溯到具体的实践方法,结构安排得很合理。特别是前言部分,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自己对现代教育弊病的深刻洞察,寥寥数语便直击痛点,让人立刻产生了阅读下去的强烈渴望。我注意到书中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教育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选取得非常巧妙,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又不乏微观的人物互动,让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鲜活起来。光是阅读这些引人入胜的开篇内容,我就能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旅程,它绝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沉淀了作者多年思考的智慧结晶。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教育公平性与个体差异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在当下这个强调标准化测试和快速出成果的时代,许多教育的声音都倾向于“效率至上”,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真正的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节奏。作者用对比鲜明的例子,清晰地揭示了过度追求“平均水平”对边缘化学生的潜在伤害,同时也对那些天赋异禀但可能不适应传统课堂模式的学生表达了深切的关怀。这种兼顾整体与个体的平衡视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伦理关怀和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空谈,而是基于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深刻理解而提出的可行性建议,比如如何改革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支持性的学习共同体。阅读这些内容,我深感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建设一个更具人性化社会体系的蓝图。
评分从排版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的出版方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字体选择适中,行距和字距都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一些关键定义或核心论点,常常被单独拎出来,用不同的字体或加粗的方式突出显示,这极大地便利了快速回顾和重点记忆。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让我再次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也从侧面印证了其“教育经典”的价值所在。我甚至愿意将这本书放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能够激发思考、沉淀心性的精神食粮。每当工作遇到瓶颈,我都会不自觉地翻开它,随便一个章节都能带来新的启发,仿佛作者的智慧之光从未熄灭,始终照亮着每一个寻求教育真谛的探索者前行的道路。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籍,很多读起来都像是对西方名家思想的堆砌和翻译,读完后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难以应用到日常的教学现场。但这本不同,它在探讨高屋建瓴的教育目标时,始终紧扣着“人”的核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成人之美”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朴素的语言,阐释了教育者应当扮演的角色——不是塑造者,而是发现者和守护者。这种视角上的转换,对我这个在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太急于将学生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而忽略了他们内在的潜力与光芒?书中的文字,如同温和而坚定的手,轻轻拨开迷雾,让教育的初衷重新显现出来。读到一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拿起笔在书页空白处做批注,因为那些观点太容易引起共鸣,让人想立刻与人分享和讨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