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行知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教师发展
  • 教育理念
  • 教育经典
  • 大教育书系
  • 师范生
  • 教学方法
  • 教育心理学
  • 教育智慧
  • 终身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67737
商品编码:2953539274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定价:25.00元

作者:陶行知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54677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书记在2014年9月14日教师座谈会上反复引用并申述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号召全体教师学习研究陶行之.学习他'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现代教育思想的活水源头   ▲教育经典著作 教师成长必读 精彩链接: 教育家魏书生40年教学精华心血之作——《我这样做老师》重磅推出!!!! 新锐教师赵坡新作《做“有问题”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实战策略20讲 》

内容提要


此为我社推出的”大教育书系”之一种.《教育的真谛》精选了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目录


实践篇实践篇教学做合一 1
教学做合一 / 3
行是知之始 / 6
答朱端琰之问 / 8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 17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 21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 33

实践篇 生活即教育 39
生活即教育 / 41
生活教育之特质 / 47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 50
谈生活教育
――答复一位朋友的信 / 52
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 / 55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
――给全体同学的信 / 57
从野人生活出发 / 59
以大自然为生物园
――致台和中 / 60
仍在不辍研究中的“活的教育” / 62
普及现活教育之路 / 65

实践篇 社会即学校 87
谈社会大学 / 89
生活即教育(节选) / 92
创造的教育(节选) / 95
中国大众教育概论 / 96

创新篇 教育是动态的,要接受熏陶 99
创造宣言 / 101
新 教 育 / 105
教育的新生 / 112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 115
创造的教育 / 117
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
――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 / 124
师范教育之改革
――答石民佣等的信 / 127
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 129

求真篇 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131
每天四问 / 133
学生的精神 / 141
学做一个人 / 143
“伪知识”阶级 / 145
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
――出头处要自由 / 154
追求真理做真人
――致陶晓光 / 156

育人篇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159
以教人者教己 / 161
教学合一 / 163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 166
教育与科学方法 / 173
我之学校观 / 177
我们的信条 / 180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给正之先生的信 / 182
师范生的变――变个孙悟空 / 183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 187
十二个字的理论
――致吴树琴 / 190
填鸭教育 / 191
育才十字诀 / 192
育才二十三常能 / 194

民主篇 文化为公,教育为公 197
平民教育概论 / 199
普及什么教育 / 208
怎样培养普及教育的人才 / 209
文化细胞 / 211
民主教育 / 213
民主教育之普及 / 215

儿童教育篇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217
创造的儿童教育 / 219
儿童科学教育 / 225
儿童教育的任务
――致业勤 / 232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致潘一尘 / 233
育才三方针 / 235
民主的儿童节 / 236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 / 238
敲碎儿童的,创造儿童的乐园 / 241
人生大的目的还是博爱
――致陶宏 / 245


作者介绍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 教育家、思想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文摘


序言



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教育经典,教师必读) 《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并非一本单一的著作,而是一个宏大而精深的教育经典汇编,它凝聚了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智慧瑰宝,旨在引领我们深入探寻教育的本质与力量。这套书系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教育前行的道路,为每一位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探索者,特别是辛勤耕耘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与实践指南。 一、 思想的殿堂:教育的哲学与历史回响 本书系的首要贡献在于,它将我们带入教育思想的殿堂,回溯教育发展的漫长河流。在这里,你可以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话,领略他们对理想人格、城邦教育的深刻洞见;你可以聆听卢梭在《爱弥儿》中对“自然”与“社会”教育矛盾的激辩,感受他“返璞归真”的教育主张;你可以走进裴斯泰洛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教育即解放,解放即教育”的伟大理念;你还可以跟随杜威的脚步,体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践哲学。 书系中的经典篇章,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它们揭示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如何孕育、发展、演变,以及这些理念如何深刻地塑造着个体与社会的命运。阅读这些经典,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进行一场与伟大教育家的精神对话,在他们的思想火花中,激发我们对教育的深刻反思。 我们会审视教育在不同文明中的角色:是传承文化、塑造公民,还是唤醒潜能、实现自我?我们会辨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还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这些宏大的哲学命题,在书系精选的篇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它们将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更为系统和深刻的教育观。 二、 实践的智慧:教学方法与育人策略的宝藏 《教育的真谛》系列绝不仅仅止步于理论的探讨,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实践宝藏。书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育人策略,这些智慧结晶是无数教育家在实践中摸索、提炼、升华而来,对广大教师而言,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你将在这里发现关于课程设计、课堂组织、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经典论述。例如,蒙台梭利博士的“发现式学习”理论,如何通过环境创设和教师引导,让儿童自主探索,在玩中学,在做中悟;福禄贝尔的“教育游戏”,如何巧妙地将儿童的自然天性与早期教育目标相结合;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通过多媒体、互动平台等方式,提升教学的效率与吸引力。 书系还会聚焦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发展。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潜能的激发者、人格的塑造者。从情感的连接到智慧的启迪,从品德的培养到意志的磨砺,书系中的篇章将为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如何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在教育实践中至关重要的问题,都能在书系中找到深刻的解答和宝贵的经验。 此外,书系还可能包含对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终身学习等多元化教育议题的探讨,拓展我们对教育内涵的理解,鼓励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三、 灵魂的触动:教育的伦理与人文关怀 教育的真谛,最终触及的是人的灵魂。本书系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品德的熏陶、生命意义的探寻。书系中的许多篇章,都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教育伦理的坚守。 它会引领我们思考,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出富有同情心、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个体。它会强调,教育的过程本身就应该充满爱与尊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从苏霍姆林斯基对“给学生心灵的温暖”的不懈追求,到马卡连柯对集体主义与个体尊严的辩证处理,书系中的文字充满了对教育背后人性光辉的描绘。 阅读这些文字,我们会被教育的理想所感染,被那些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家所打动。我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初心,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书系中的故事和案例,往往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温度与厚度。 四、 时代的呼唤:面向未来的教育探索 《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不仅回顾过去,更面向未来。它所汇集的教育智慧,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基因,能够为我们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教育挑战提供源源不断的启示。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知识更新?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传承与创新?书系中的一些篇章,可能会探讨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个性化教育、混合式学习、STEAM教育等,鼓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变革,不断探索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 它会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帮助每一个人实现其最大潜能,过上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将更加重要,他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以专业的素养、博大的胸怀,引领学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总结: 《教育的真谛——大教育书系》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入研究的教育经典之作。它以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实践智慧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教育的壮丽画卷。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教育者,还是初入职场的教师,亦或是对教育充满热情的探索者,都能在这套书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场关于教育的深刻修行,一次关于人性与未来的伟大对话。通过阅读它,我们有望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并将这份真谛,化为滋养下一代的沃土,成就教育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那行云流水的叙事风格。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刻板说教,更像是与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谈。作者在论述一个观点时,往往会引入一段富有张力的场景描写或者一段精炼的对话片段,瞬间就能将读者的思绪拉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人感同身受。例如,书中有一处详述如何处理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缺失时的困境,作者没有给出僵硬的“三步走”方案,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故事,展示了问题是如何萌芽、如何被介入,以及最终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而得到化解。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原本深奥的教育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对于那些初入职场、感到迷茫的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指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和方向的指引,让人在面对复杂教育情境时,能找到一个坚实的精神支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品位,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字体,给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感觉。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非常扎实,装帧也相当精美,完全对得起“教育经典”的名号。我本来对这类理论性的书籍有点畏惧,总觉得会枯燥乏味,但翻开目录,发现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教育的本质追溯到具体的实践方法,结构安排得很合理。特别是前言部分,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自己对现代教育弊病的深刻洞察,寥寥数语便直击痛点,让人立刻产生了阅读下去的强烈渴望。我注意到书中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教育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选取得非常巧妙,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又不乏微观的人物互动,让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鲜活起来。光是阅读这些引人入胜的开篇内容,我就能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旅程,它绝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沉淀了作者多年思考的智慧结晶。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教育公平性与个体差异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在当下这个强调标准化测试和快速出成果的时代,许多教育的声音都倾向于“效率至上”,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真正的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节奏。作者用对比鲜明的例子,清晰地揭示了过度追求“平均水平”对边缘化学生的潜在伤害,同时也对那些天赋异禀但可能不适应传统课堂模式的学生表达了深切的关怀。这种兼顾整体与个体的平衡视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伦理关怀和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空谈,而是基于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深刻理解而提出的可行性建议,比如如何改革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支持性的学习共同体。阅读这些内容,我深感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建设一个更具人性化社会体系的蓝图。

评分

从排版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的出版方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字体选择适中,行距和字距都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一些关键定义或核心论点,常常被单独拎出来,用不同的字体或加粗的方式突出显示,这极大地便利了快速回顾和重点记忆。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让我再次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也从侧面印证了其“教育经典”的价值所在。我甚至愿意将这本书放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能够激发思考、沉淀心性的精神食粮。每当工作遇到瓶颈,我都会不自觉地翻开它,随便一个章节都能带来新的启发,仿佛作者的智慧之光从未熄灭,始终照亮着每一个寻求教育真谛的探索者前行的道路。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籍,很多读起来都像是对西方名家思想的堆砌和翻译,读完后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难以应用到日常的教学现场。但这本不同,它在探讨高屋建瓴的教育目标时,始终紧扣着“人”的核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成人之美”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朴素的语言,阐释了教育者应当扮演的角色——不是塑造者,而是发现者和守护者。这种视角上的转换,对我这个在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太急于将学生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而忽略了他们内在的潜力与光芒?书中的文字,如同温和而坚定的手,轻轻拨开迷雾,让教育的初衷重新显现出来。读到一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拿起笔在书页空白处做批注,因为那些观点太容易引起共鸣,让人想立刻与人分享和讨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