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陈嘉映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庆节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早期的代表著作,1923一1924年冬在托特瑙堡自筑的别墅中开始写作《存在与时间》的第一稿,1925年夏季的讲课稿《时间概念的历史》是《存在与时间》的清楚的雏形。1926年1月29日至4月30日他隐居于托特瑙堡山间,把《时间概念的历史》这一讲稿的笔记整理成《存在与时间》的前240页。同年写就,1927年2月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本文为靳希平教授受 Dermot Moran 教授之请,为 2015 年 10 月 8 日在美国现象学与生存哲学学会(SPEP)第54届年会上的“The Aron Gurwitsch Memorial Lecture” 而写的英文报告。英文经 Donn Welton 教授润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毛竹博士翻译为中文初稿,靳教授对译稿做了全...
评分 评分##对照张汝伦的释义陆陆续续读了大半年,终于读完。深刻体会到以前略读造成的误解。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本书充满自相矛盾:它是一本没头没尾的书,前面缺少“胡塞尔稿”中对现象学的引入和批判部分,后面没写完,第一大部分缺少最重要的第三部分“时间与存在”,并缺少整个第二大部分(对存在论历史的现象学解构)。海德格尔后来也承认本书路线错了,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本书和海德格尔后期思想格格不入。本书有极容易读的部分,又有几乎无法理解的部分,它从每个人都有的切身体会入手,例如上手、操持、闲言、好奇、沉沦、向死存在……通往一些与常识彻底背道而驰的认识,如良知,决断,时间,遗忘,历史,命运……这种矛盾性源自本书试图解决西方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裂痕,或者说它是西方文明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与自我超越的尝试。
评分 评分##比预想的简明,却很难说读懂了什么,但或许读了太多康德的孤岛、黑格尔的螺旋,海氏带来的展开的世界与线性的时间让人眼前一亮。 海德格尔尝试着构建一种具体主体的分析过程,因而其研究对象“此在”被作为一个实践与能动的主体加以审视。值得注意的是,海氏时间观不同于胡氏,后者以点状的无数“现在”构建出内意识的时间之流,这种流被无尽地把握为过去,现在,未来;前者则明确指出时间的有限性,主体面向不确定的死有限地存在。另一点,海德格尔一方面剥夺了主体的自由而将其抛入世界,另一方面又将自由归还给主体:主体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于是它立马被置于一种有限的情境中,在这个背景下它以它自己的选择构建自身。 海氏现象学掺杂有身不由己的宿命的阴影和超逸而出的自由的可能,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指示出(后)现代性的困境。
评分 评分##溥林[1](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成都 610064) 摘要:本文认为,形而上学的核心是“是态学”,是态学的核心是范畴理论,而范畴无非就是对“是者”的一般“是之规定”。海德格尔《是与时》一书基于对“此是”的生存论分析所给出的各种“生存论规定”,同适用于非此是式的...
评分##已购。20171102,图书馆读,对哲学没概念,完全不能理解讲什么。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