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
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思想家。青年时期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曾担任多所大学的教职。1970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直至去世。
福柯的大多数研究致力于考察具体的历史,由此开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从而激烈地批判现代理性话语;同时,福柯的行文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讲究修辞,饱含激情,这也是他在欧美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 福柯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段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做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做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他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罗兰·巴特尔
本书是福柯的早期巨著,曾以缩减本《疯癫与文明》风行知识世界。本书的翻译是直接源自法文的全译本,不仅还原了这部力作的原貌,而且能澄清许多因版本和译本原因辗转导致的许多争论与问题。
##全版比删节版容易理解的多。阅读时莫名让我想到卡洛金茨堡的《夜间的战斗》一书,里面也提到差不多同时期,狼人和好夜行者开始被法官认为变得邪恶,旧有的丰收战斗仪式在阶层分化中被遗忘,一部分成为宗教,一部分成为迷信。福柯所描述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大断裂,是否也有着类似的社会结构—而非文化结构—的背景呢?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作者简介】姜宇辉,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出版专著《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2007)、《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2014)等。译著有:雅克·朗西埃《政治的边缘》(2007)、德勒兹《普鲁斯特与符号》...
评分 评分##福柯认为,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的产物,疯癫的历史是各种文化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将其建构成理性的对立面而加以迫害,使其沉默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疯癫史也就是理性对非理性的压迫史。 “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最初的人类是感性的存在,疯癫...
评分##全版比删节版容易理解的多。阅读时莫名让我想到卡洛金茨堡的《夜间的战斗》一书,里面也提到差不多同时期,狼人和好夜行者开始被法官认为变得邪恶,旧有的丰收战斗仪式在阶层分化中被遗忘,一部分成为宗教,一部分成为迷信。福柯所描述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大断裂,是否也有着类似的社会结构—而非文化结构—的背景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