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画史中的博物学文化

宋元画史中的博物学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錡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序 宋元画史研究与博物学的内在逻辑关系
●绪论 中国古代博物学研究的相关概述与分析
● 关于中国古代博物学的整体论述
●第二节 宋代前后博物学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 博物学与艺术史的关联
●第四节 宋元画史中的博物学文化
● 宋画中的博物学文化
● 《烟江叠嶂图》、仇池石与青绿之春:元祜年后苏轼的桃源想象
● 《烟江叠嶂图》青绿卷与桃花源
●第二节 仇池石与桃源仙境
●第三节 图像与奇石的共同观想
●第四节 王诜的青绿画传承与桃源的春景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临济宗与“无声诗”:博物学视域下的
●《观音猿鹤图》寻义
● 猿与唐宋文人及寺僧的文化互动
●第二节 佛经中猿猴的本土转变
●第三节 猿鹤、琴僧与乐舞
●第四节 牧溪之画与临济宗的“无声诗”
●第五节 禅宗语境中的“白衣自在观音”
。。。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宋元画史中的博物学文化》作者施錡围绕“宋元艺术史的博物学文化”进行理论论证,用实例剖析阐述,形成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的文章,图文并茂,内容涉及中外,延展古今。不是单一地就艺术论艺术,跨学科、跨地域地引用、论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内延出发,分析了艺术史中的博物学文化。

无论我们怎样给中国古代画史下定义,中国古代画史的内涵还是由形成于系谱的历代画家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中国美术史论界以往对中国古代画史的研究,其主要还是定位于绘画本体及其审美表现形式与技法风格的研究上,无非就是冠之于“史”的名义而已;而施錡博士则规避了以往研究的窠臼,调整了自己的研究观念,她把博物学(natural history)作为自己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透镜,从而把中国古代画史研究还原于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宏大背景中,以追问宋元两朝绘画与文史之间所交融的现象和本质之关系。

在施錡博士的研究视域中,中国古代绘画已不再是一种纯然的外在审美表现形式,施錡博士把画面形式本体所呈现的物象与人等诸种元素紧密地维系于中国古代文史传统中,通过透视中国古代官制、宗法、政治、、民俗、器物与服饰等文史成因,从而把中国古代画史研究向博物学领域拓宽与拓深。从学理上讲,施錡博士是籍助于中国古代画史研究,在博物学研究观念的策动下,有效地发现、思考与解决文史研究的新问题。因为,在施錡博士的研究视域中,画面所表现的物象与人等元素,其必然是对一个特定时期之文化与历史的审美记忆,这些元素反过来必然也可以成为对文史领域博物学研究的有效注解,而不仅仅是一个个纯然表现画家个人意境的审美元素了。然而,即便是画家个人的审美意境,其也必然把画家生存的文史背景投射在作品的形式本体上。这就是从一件古画看文化、看历史,而不再是囿限于一个狭小的视域,仅从一幅绘画看作品本身。以画论画的年代持续得太久了,当下是一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论画的博物学年代终于到来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很特别的书很好啊

评分

评分

评分

##现在找材料更容易,特别是有检索,但梳理出的这些内容是今天站在全局看到的。以古代知识传播的条件,人们是不是都掌握这些知识,作家和画家是不是会主动追溯、反思他使用的素材,我觉得即使不能了解得很确切,也还是应该评估一下

评分

评分

##有点意思。

评分

评分

##收货了一些博物学知识,题目还算有趣,不过大体只以文学史,尤其是诗词为论据史料,且往往堆叠不加论证,实在难以信服。

评分

##以画证史,跟以诗证史一般,必然有“陈寅恪之得意”与“钱钟书之愤怒”两种对立观点。虽然此书的具体结论我们未必全盘同意,但是其所指明的研究方向理应引起学界注意。确如苦影所论,此书多有牵强之处。譬如作者偏好佛教,动辄某物与禅宗有关,然而涉及道教(特别是“桃源”“双树”“竹杖”)部分往往一笔带过,令人瞠目结舌。既然讨论画史中的博物学,扬佛抑道显系主观倾向而非客观事实。当然,或与作者道教知识不足有关,45页对白玉蟾的介绍、197页对陈抟的叙述,讹谬颇多。更吊诡的是,既然名曰“史”,那么有关历史部分应该比较严谨规范才对。结果许多人事(如199页金匮之盟、204页斧声烛影)与制度(如207页紫衣制度、226页节杖制度),历史学界讨论多矣,作者却重复劳动,所论甚至倒退,比较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