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大教堂艺术只是关于尖形拱券、飞扶壁等建筑技术的创新么?抑或是否可以被简单地视为一种关于光线的审美?
人们所惯用的那套对哥特式艺术的解读语言,忽略了怎样一场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中世纪的人们如何看待图像和空间?又如何将其与信仰关联?
罗兰·雷希特就哥特式大教堂艺术提出全新定义,为我们理解大教堂空间打开了崭新的维度。
##不只说建筑,基本上算是艺术史了。专业性非常强的书,如果对外建史不了解的话读起来会很头疼。另一方面来说,史料部分的分析过于冗杂了,反而使得这种以“看与被看”的视角分析哥特建筑的方法和意义显得薄弱了一些
评分##哥特式艺术首先是以建筑为载体的海量图像。而建筑自身亦被处理成了图像:它牢牢抓住观者的目光,一刻也不松开。在哥特式建筑中,一个形式总是依循某种互动关系指向另一个。
评分##翻译比较拗口,读起来有点干燥,不过对哥特艺术的文献综述很有帮助
评分##第三、五章对于了解兄弟会一些仪式中物体的作用还是有帮助的
评分##视觉性的仪式-记忆戏剧-圣体透视-教堂空间-可见的扩展。仪式转向与再物质化。对色彩的强调。 全书精彩至极,作者前面的章节叙述略芜杂,并不是很好读,但所有的线索都在结论中成功交织一体,实是令人赞叹。其中许多现象与同时期汉地相比照也特别有趣,这些曾被长久斥于“世俗化”的表现,如今我们需要重估其起因、样态与动力。值得写一篇长书评。
评分##看。。看不懂。。以为是建筑史 其实是艺术史 路数清奇。。
评分##喜欢这种整体观,就是读起来有点难度……
评分哥特风格,非物质性的建筑物,象征着精神与寻找光明之旅。
评分##不只说建筑,基本上算是艺术史了。专业性非常强的书,如果对外建史不了解的话读起来会很头疼。另一方面来说,史料部分的分析过于冗杂了,反而使得这种以“看与被看”的视角分析哥特建筑的方法和意义显得薄弱了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