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

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奥托·帕希特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中文版序
美术史的实践
一 走近艺术品
二 陌生的空间观念
三 陌生的时间观念
四 “形式的机会”
五 建筑的形式阐释
六 从发展的角度“看”
七 归属与鉴定
八 作为注解的艺术史
九 知识之眼
十 图像志的必要性
十一 书本知识与艺术自主性
十二 比较
十三 历史之链中的艺术品
十四 发展观与决定论
十五 直觉与发展逻辑
十六 历史的不可逆
十七 历史与个体
十八 历史中的延续性问题
注释
奥托·帕希特著述年表
奥托·帕希特维也纳大学开课年表(1963-1972)
插图目录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作者奥托·帕希特是20世纪伟大的美术史家、新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关键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引导读者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品。他强调回到观看本身,美术史所关注的始于眼睛而非文字。

本书为奥托˙帕赫特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经典文献,是一部有关美术史学和研究方法的经典著作。书中荟萃了帕希特杰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探讨了美术史研究的诸多关键问题,对发展论、图像志、图像学、风格问题、鉴定、历史与个人、心理学与艺术史研究等做了深刻反思,同时剖析了李格尔、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泽德迈尔等重要美术史家的思想与方法。书中不乏对图像形式的生动描绘,既表现出德语界学者严密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体现了作者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对艺术的直觉感知力。作者意在通过此书重构艺术产生的原始文化与社会环境,澄清那些已不为人熟知的时空观念和重要的象征符号,从而强化观者的感知力。帕赫特在书中深入剖析了从李格尔到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重要艺术史家的思想,一直强调要回到观看本身。帕赫特最大的贡献在于让学生和读者懂得面对艺术品时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思考。本书可被列入艺术史经典著作之列,在抽象思维中闪烁着光芒,对图像形式的描绘无以伦比,同时还充满了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具体史实,这使得帕赫特能与沃尔夫林、李格尔、瓦尔堡、潘诺夫斯基齐名,成为西方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史的布道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美术史家和媒体工作者挺像的,在一段时间内想说什么说什么,牵强附会也好,睁眼扒瞎也好,反正面子都挺足的。一到时代翻篇的时候,冲水马桶的按钮按下去,他们就从一个灯光照耀的环境里消失了,去了哪都不知道。

评分

评分

##把艺术史的研究范畴和方法简要地介绍了一下

评分

评分

评分

##美术史所关注的问题始于图像而非文字

评分

##没有看过德文原著,但是有的地方前后矛盾,一些专用概念词不达意。比如什么是“形式的机会”,既然指的是艺术品原来被安放的地方,那么是形式的机会还是处境,机会一词会不会产生歧义?什么是和“被动接受”相对立的“纯粹接受”,纯粹接受和主动接受有何不同。译者的这些翻译都没有做补充和具体说明,说实话在同一丛编的书中是最差的。帕赫特作为新维也纳艺术史派的代表人物,对于看和思、哲学的研究与观看的评论之间作出了判断,认为艺术史是一门观看的学科,这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一种感性的培养。

评分

##真挚的讲稿,“有意激发年轻艺术史学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节其实都在提出问题引起警惕,尤其是针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研究者。对于一般读者,一切合乎情理,并没有使用过于学术性的说辞进行阐述。例子选用十分精到,也很节制,点到为止。强调了几个问题:艺术对象本身并非艺术作品;在情境中观看(“形势的机会”,知识之眼,比较,历史之链,发展观等等语境);艺术家的理性意志可能与“我们似乎被迫接受的艺术家创作的真正动机完全不同”(怀疑精神以及试错法);对艺术发展逻辑的评估(不断检视已确定的风格序列,“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的预测);艺术史家的职责(区别于历史学家和其他“人文科学家”、即呼吁地位,筛选作品,阐释内涵、假设与证明)。有种莫名的亲近,大概是让我感受到了“以情度之”的代入感。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