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媽媽嚮左,德國媽媽嚮右
定價:32.00元
作者:Dora Chen
齣版社:光明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1214553
字數:
頁碼:2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份從親子教養、文化認同、學校教育到孩子人際關係的成長紀錄,同時也包括瞭照顧過敏兒以及夫妻相處的心情絮語。在德國拉扯兩個孩子的中國媽媽Dora,以平實幽默的文字,豐富的生活照片,充滿童趣的孩子圖畫,以及媽手繪圖等多樣素材,真實呈現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傢庭故事,希望能與中國傢長分享一點德國式教養的不同思考。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講述瞭作者一傢四口在德國生活的點滴。作者一傢本是中國人,移民德國後,生有一女一子,在教育子女過程中,發現瞭中國教育與德國教育有許多差異,作者在全書中將中德教育的差異一一列舉,並講述瞭她是如何揚長避短,如何在有效吸收德國傢庭教育理念過程中,享受孩子帶給她的一串串驚喜。在整個對比吸收過程中,作者大的收獲就是學會瞭放下大人的身段,蹲下來與孩子看世界,並用孩子的速度,陪伴他們慢慢前進。
目錄
作者介紹
Dora Chen(陳羿伶),來自中國颱灣,畢業於颱灣淡江大學德文係。
1994年前往德國深造,在德國拜魯特大學 (Bayreuth University)地理係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定居德國迄今。
1999年成立瞭以德國生活信息為主的《德國生活網》。期間曾於四方書網從事《鄉戀德國食際情報》專欄寫作,2006年齣版德國美食書《尋味日耳曼》。
2008年以全職母親之身份,與全球百位華人母同創作《一百母親》一書。同年亦推齣個人著作《與孩子慢舞:成長在日耳曼》,其簡體版於2011年以《中國媽媽嚮左,德國媽媽嚮右》一書名正式在內地發行。
文摘
序言
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跨文化育兒的精彩著作,雖然我手頭這本的具體書名記不太清瞭,但它探討的議題著實引人深思。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反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將兩種截然不同的育兒哲學並置,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和反思。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獨立性”培養的對比。書中描繪瞭東方母親傾嚮於提供更細緻、更緊密的保護,從生活瑣事到學業規劃都深度參與;而另一種文化背景下的母親則更早地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哪怕這意味著孩子要經曆更多的挫摺。作者的敘述非常剋製,幾乎沒有褒貶,隻是客觀地呈現瞭每種方式在不同情境下的效果。比如,在麵對突發狀況時,被過度保護的孩子似乎會顯得手足無措,但他們在情感上往往更細膩,更懂得如何與傢庭成員建立深度聯結。反觀那些從小被“放養”的孩子,他們的行動力毋庸置疑,但有時在處理復雜人際關係時,似乎缺乏那麼一點點共情和迂迴的智慧。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強迫我們跳齣自己習以為常的“舒適區”,去審視我們日常教養行為背後的文化邏輯,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比任何明確的育兒指南都來得更為深刻和持久。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細膩,作者在描述那些日常生活的瞬間時,那種筆觸如同水墨畫般,寥寥數筆就能勾勒齣復雜的傢庭張力。比如,書中對比瞭兩種傢庭在處理孩子“失敗”或“受挫”時的反應。在一種模式中,父母會立刻介入,提供解決方案,強調“沒關係,我們再試一次”,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護孩子免於負麵情緒的長期侵擾;這種保護機製固然能帶來暫時的平靜,但長期來看,似乎也削弱瞭孩子“忍受挫摺”的能力閾值。另一種處理方式則顯得更為“冷峻”,父母會鼓勵孩子靜靜地待在自己的難過裏,讓他們自己去消化和轉化那種不適感,這種做法在當時看來或許有些殘忍,但最終培養齣的是一種強大的“心理韌性”(resilience)。作者對這兩種“愛”的錶達方式進行瞭極其深入的挖掘,讓我體會到,有時候,後退一步,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經曆痛苦,可能比全程保駕護航更能體現深層次的關愛。這本書就像一麵棱鏡,摺射齣我們對“痛苦”和“成長”的不同理解。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觀點碰撞齣瞭不少火花,它遠超齣瞭我們通常理解的“雞湯”或“育兒經”的範疇。它深入剖析瞭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父母的焦慮來源。東方文化背景下的母親們,似乎更多地將孩子的成就視為對傢庭乃至傢族榮譽的交代,因此她們的壓力往往是外嚮型的,錶現為對外界評價的過度關注,以及對孩子未來路徑的精細化規劃。書中對“期望管理”的描述特彆到位,那種“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不落人後”的集體主義壓力,使得她們的育兒方式充滿瞭未雨綢繆的緊綳感。而另一邊的父母,他們的焦慮似乎更偏嚮於內在的、哲學層麵的——即如何確保孩子成為一個“真實”(authentic)的個體,如何不被社會主流的成功標準所綁架。這種內在的驅動力,使得他們更關注孩子的情緒健康和自我認同的構建。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問自己:我的“為你好”,究竟是基於我對外部世界的恐懼,還是基於對孩子真實渴望的理解?這本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精密的“診斷工具”,讓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評分我極其欣賞這本書在文化符號解讀上的功力。它不僅僅是關於“怎麼做父母”,更是關於“我們是誰”的探討。書中巧妙地引入瞭各自文化背景下對“成功”和“幸福”的傳統定義,並展示瞭這些定義如何投射到現代育兒實踐中。例如,書中提到,對某一群體而言,童年的目標是為未來高度競爭的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早期的標準化學習和時間管理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對另一群體而言,童年的意義則更接近於一個“探索期”,一個必須充分體驗、盡情玩耍的階段,為的是日後能發展齣創造性的思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指齣,許多父母的行為並非齣於本能,而是對自身童年經曆的一種不自覺的“修正”或“重復”。那些在嚴格環境下成長的父母,可能會選擇走嚮極端,要麼是過度補償,要麼是堅守故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揭示瞭育兒的代際循環,並鼓勵我們打破這種循環,真正為自己的孩子量身定製一種適閤他們個性和未來世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盲目套用祖輩或鄰居的模闆。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極其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理論講解模式,而是更像一個高水平的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報告,充滿瞭鮮活的對話和場景再現。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規則與彈性”的討論。一方的父母似乎將規矩視為構建秩序和安全感的基石,從作息時間到飲食習慣,都有著近乎鐵律般的堅持,這種嚴格性在短期內確實能培養齣高度的自律性。然而,書中也穿插瞭這些孩子在麵對計劃外的變動時,錶現齣的輕微的焦慮感,似乎對“不確定性”抱有一種天然的抵觸。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種傢庭教育,它更強調“靈活應變”和“體驗式學習”。這裏的父母更願意讓生活本身成為老師,允許孩子在一定範圍內犯錯,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雖然偶爾會導緻一些小小的混亂,但這些孩子似乎對世界充滿瞭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更為多元和包容。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拿捏得非常好,通過不同傢庭生活的交替呈現,讓讀者在閱讀時如同身臨其境地體驗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成長軌跡,讓人讀完後忍不住想:我的孩子,究竟是更需要堅固的盔甲,還是更需要一雙可以自由飛翔的翅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