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在的心智还无法精读的书。不能评价。
评分##给翻译献花
评分##“人作为此在不是孤立的主体,人溶浸于世界和他人之中。同样,他人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主体。人都是此在。而就人溶浸于他人的情况来看,此在总是共同此在(Misdasein),在世总是共同在世。”向死而生,筹划,。现象学之未遮蔽的本真的“生活世界”。
评分##大二选的原典课。老师抛开书本肆意演讲...空了几节课再去听...内容竟没听出区别。阅读过程半知半解 许多句子读起来就像是对自己深嵌于其中的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性鼓励…
评分##此在—操心—时间性的统一结构:领会首要地奠基于将来(先行与期备),现身情态首要地在曾在状态(重演与遗忘)中到时,沉沦在时间性上首要地植根于当前(当前化与当下即是)。
评分##“人作为此在不是孤立的主体,人溶浸于世界和他人之中。同样,他人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主体。人都是此在。而就人溶浸于他人的情况来看,此在总是共同此在(Misdasein),在世总是共同在世。”向死而生,筹划,。现象学之未遮蔽的本真的“生活世界”。
评分##P143,此在作为共在在本质上是为他人之故而“存在”。P151,常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论的东西,本真的自己存在是常人的一种生存变式。P179,认识理想本身只是领会的一种变体,这种变体误以为它的正当任务就是在现成事物的本质上的不可领会性中把握现成事物。P192,话语的另一种本质可能性即沉默也有其生存论基础。P222,在世上本质就是操心。P244,人的实质是生存。P261,真理本质上就具有此在式的存在方式,由于这种存在方式,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关联。P289,死,就其存在论的可能性着眼,奠基于操心。P297,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
评分##“向死而生”是本书最广为人知同时也是被误解最深的言说。“向死而生”是人无法选择的基本生存状态。区别仅在于:有人聆听良知的呼唤,勇敢地承担起生存罪责,“本真地”向死而生;而绝大部分人则向良知封闭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沉沦、迷失,逃避死亡这个生存的最根本的罪责,“非本真地”向死而生。有人追问海德格尔“本真地”和“非本真地”向死而生两者之间的价值区分。海德格尔自己说明了,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道德价值的区分,那么到底是在哪一个意义上,我们对这两者进行区分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甚至这个问题就是无法追问的。因为是“本真地”还是“非本真地”向死而生,根本就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是被抛的每个有限的个人的最根本的自由,是向来我属的最本己的事情,这样的问题无法让他人代替回答。超人自为超人,虫豸自为虫豸,如此罢了
评分##希望我们无缘再相见..微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