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真正的生活,而这代价不菲。”
★“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堪比《推销员之死》的晚期力作
★ 四项艾美奖得主,两项托尼奖提名
★ 现代版“该隐”与“亚伯”之争
《代价》是阿瑟•米勒于1967年创作的一部两幕剧。它是一场家庭博弈,从对旧家具的定价分配穿透到人为自己的人生抉择付出的代价。大萧条之后,维克托·弗朗茨为供养被股市暴跌击溃的父亲,中断大学学业成为警察,两人带着过去优渥生活的残余蜗居在叔伯房子的阁楼上。30多年过去,旧房将被拆除,维克托回来出售他父母的遗产,他的妻子埃丝特、哥哥沃尔特和精明的家具商人所罗门各有自己的打算。兄弟二人揭穿彼此不愿承认的尘封往事,最终,维克托必须去面对自己的牺牲。
自1968年宽街首演起,《代价》数度复排,获得两项托尼奖提名;改编电视剧获得四项艾美奖提名并将其二收入囊中。
##后劲很大的剧本,有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感觉,家庭伦理+社会派+心理博弈,兄弟俩的性格命运互为映射,带有哲学色彩,家具商人作为“局外人”冷眼旁观增添一抹黑色幽默,总体上是非常棒的作品,与《萨勒姆的女巫》并列为我最喜欢的两部阿瑟·米勒,前言里还介绍了阿瑟·米勒许多好剧本可惜都没有中译(比如《大主教宅邸的顶棚》看标题就超级想看只能搜原文了)
评分##除了推销员之死外没有读过其他阿瑟米勒的作品,这一本第二幕兄弟俩的对白完全让我入戏。“我们都重新创造了自己,以便抹去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好的剧本就是有这样的魅力,结束时红色的幕布仿佛是真切在我眼前落下的。
评分##一大早看完真是令人疲惫,太过疲惫。不过是一屋子等待着出售的老家具,就生生逼得所有人面对不想面对的真相。所有人都在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一年又一年,所有人都不能够平静。
评分##我们会因为自己内心一丝脆弱而陷入的人生处境而怪罪于他人。而成为受害者的代价依然由自己承担。
评分##精彩至极,兄弟俩都在朝对方讨索一个自己当年没有选错的理由,做选择的代价承受起来好难,没人想成为一个行走的错误,哪有这么容易和解
评分##你想做到最好,那肯定是需要些狂热劲头的;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时间却又那么少,直到你把不相干的一切抹干净(微笑),包括人。到头来你自然会意识到,不只是你在专攻某个学科,某些东西也在专攻你。你变成了一种工具,一种从人那里收割金钱、从世界那里收割名望的工具。最终,这一切只会让你变得愚蠢,这不过是权力使然。你开始意识到,因为你让人害怕,所以人们才爱你。尽管你爱他们。归根结底,一切不过是拜恐惧所赐。》我现在在经历什么啊!父母彼此的抱怨留给子女的是无尽的烦恼,失去公判,失去曾经可爱的,有优点的爸爸妈妈。
评分##艺术应该在社会改革中发挥有效作用。 伟大的戏剧都向人们提出重大问题,否则就只不过是纯艺术技巧罢了。我不能想象值得我花费时间为之效力的戏剧不想改变世界,正如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不可能不想证实各项已知事物的正确性。
评分##危步于对战胜生活之痛的胜利假想和直面自毁长城事实的惨败执拗之间,四个角色操纵讨价还价的过程,也被逝去的蝴蝶效应把控。恨兄怨父,很米勒的标识。
评分##艺术应该在社会改革中发挥有效作用。 伟大的戏剧都向人们提出重大问题,否则就只不过是纯艺术技巧罢了。我不能想象值得我花费时间为之效力的戏剧不想改变世界,正如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不可能不想证实各项已知事物的正确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