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知识型、权力、知识考古学等观念对之后直至今天的人文科学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有《古典时代疯狂史》、《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等。
- 译者简介 -
潘培庆,198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语系,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后赴瑞士留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对中西哲学、中西政治文化战略的比较研究有兴趣。著有《解构中国政治文化战略》,译作有《福柯思想辞典》、《福柯的最后一课: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治》、《词语》、《论自愿为奴》等。
- 编辑推荐 -
·首次完整收录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以及演讲后精彩的问答和讨论环节,福柯的机敏和睿智在其中展现无余。
·本书编者参照福柯演讲手稿对两次演讲的文本进行了悉心校订,以期使福柯思想的面貌臻于完整。
·福柯的这两次演讲,时隔五年,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演变。此次同时发表这两次演讲不仅极富意味,也可为研究福柯晚期思想提供一把钥匙。
- 内容简介 -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
第一次演讲,名为“什么是批判?”,于1978年5月27日在法国哲学学会举行。福柯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由康德《什么是启蒙?》一文所开启的视角,把批判定义为一种伦理—政治态度,而此态度在于一种不被过度治理的艺术。
第二次演讲,名为“自我的文化”,于1983年4月12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作。福柯在其中把自己的研究定义为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本体论,指出他对启蒙的看法和他对古希腊-罗马的分析有关。随后,福柯在伯克利分校还参加了三次讨论会,回顾了他哲学进程中的若干方面。
批判既可针对治理,也可针对自己。无论是质疑治理的批判,还是质疑自我的批判,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启蒙的精神。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编者把《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放在一起的用意。
##继续挖坑…
评分##1:批判是自愿不臣服的艺术,是深思熟虑不顺从的艺术。对宗教进行怀疑;不接受不公正的法律;不认为某个权威说的是真的;总之就是不接受教导权,不合理法规,独断论。 2:什么是治理:在权力,关系,主体的网络中使个人臣服。 3:什么是批判/批判态度:不愿被治理,不愿被这样...
评分 评分福柯坚持认为,“认识你自己”并非古希腊思想的最高表述,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则是“关注自己”。因为大部分自我的技术被纳入到了权威和规训体系之中,因此现代社会“自我的文化”实际上是通过他者强加给自己的。就此而言,自我是历史发展而来的技术处理之物,因而自我无所谓拯救,也无所谓解放,只有去开发自我关系的新类型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评分##B / 新内容不多。译者前言依然有些迷惑。
评分##三颗星给排版!這麼大個兒的字看的好累啊 ~ 自我文化有重複~簡略一番還是文選那套比較好
评分 评分##那么宋明理学是否就是儒教中国的自我关怀技术的顶峰呢?到了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革命的时候,学习文件精神、做思想检查、五爱四讲等是一种规训自我的技术?福柯的谱系理论移植到中土来需要精心的梳理,想想一个连社会保障体制都没有建得较好的国家怎么有底气大谈特谈知识、科学与权力之间的谱系关系呢?
评分##很有趣,伯克利的研讨会里福柯自己解释他的考古学和谱系学的关系很受用。前一场的问答部分太尴尬了,看来古今中外的讲座中为提问而提问的人都是存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