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史一貫把《新青年》標記為新文化運動的起點。然而魯迅在《熱風·題記》中卻說,“新文化運動”是譏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隨後“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書從名與實的縫隙切入,追問“新文化運動”一詞何時齣現,是誰的發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與“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從而重審文學革命、“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之間的曆史邏輯。
本書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個”起點來對抗原有的起源神話。“另起”是動態的過程,新文化、新文學的“起點”本是復數的。每個事後追認的“起點”都對應著一種運動方案、一種曆史評判及一種文化遠景。
新文化運動作為“起點”的標誌性意義,從長時段看,終體現在語言文字的變革上。“五四”文學革命,亦可視作一場漫長的讀寫革命。從不同角度探討漢字存廢及閱讀方式、書寫習慣的變化,未嘗不是鬆動“起點”的另一種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史,睏難之處還不在於曆史場景的還原。時至今日,我們完全有能力尋覓更多的曆史細節,把故事講得無比繁復。真正的睏難恰在於鬍適所謂的“價值重估”,如何迴應中國當下的思想氛圍,重新檢討五四一代的立場。
“五四”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基石。長期以來這塊奠基石過於穩固,以緻我們忽略瞭它的存在。當“五四”的曆史地位逐漸鬆動,變成一塊“滾石”時,既給學科帶來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機,而在危機中或也蘊含著自我更新的生機。
##袁老師研究新文化運動,有鮮明的派係意識與山頭觀念,提供豐富的細節,把當時的文人活動和言論拆解得很清楚,思路上非常有啓發。不過某些觀點、結論稍顯倉促,我並不都認同。鋪開的麵大,有些地方就難以深入。這既是本書的優點,也是問題所在。
評分##部分選題新穎彆緻,令既有研究彆開生麵,可謂眼光獨到;於定論中發現裂縫,可見眼光犀利與通透。廣徵博引,前後勾連,境界為之打開,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種種辨析令人深受啓發。但就行文而言,架構雖有巧思,但總覺少瞭些連貫,或因某一層麵用力太深,反倒讓上下文之間缺瞭些明白。有些地方為顯深刻,似有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之嫌。或者說,現象或許深刻,但文字展現不免單薄。另有些地方的理論徵引似也沒有必要。
評分##二月廿六日閱訖。後麵三分之二我隻是大略翻翻。
評分選讀。早先讀桑兵新文《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談“新文化運動的名與實”。讀此書纔知早有人關注此議題,雖是不同側重,但也相當精彩。從這個角度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發生史”還大有可為啊。
評分選讀。早先讀桑兵新文《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談“新文化運動的名與實”。讀此書纔知早有人關注此議題,雖是不同側重,但也相當精彩。從這個角度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發生史”還大有可為啊。
評分##袁老師研究新文化運動,有鮮明的派係意識與山頭觀念,提供豐富的細節,把當時的文人活動和言論拆解得很清楚,思路上非常有啓發。不過某些觀點、結論稍顯倉促,我並不都認同。鋪開的麵大,有些地方就難以深入。這既是本書的優點,也是問題所在。
評分##袁的文字是我一嚮很喜歡的那種,柔風細雨,卻綿裏藏針。無論是改名的劉半農還是雜誌上的交換廣告、闌尾般的《去國集》,“另起”所探討的實際是新文化係統裏被壓抑的一麵,正是通過這一壓抑過程,新文化的邊界方纔更加清晰,內涵更為明確。不過話說迴來,解構的目的應當是重構,袁從不同角度試圖撬開原有敘事,但目前所見總感覺還是在補充元敘事。也許還需要找尋更重要的支點纔可以由綫及麵,找到準確的“另起”方法吧。(我也不咋懂,瞎說的)
評分選讀。早先讀桑兵新文《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談“新文化運動的名與實”。讀此書纔知早有人關注此議題,雖是不同側重,但也相當精彩。從這個角度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發生史”還大有可為啊。
評分##打開認識“新文化運動”的視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