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兵教授長期在國外從事中國現代版畫研究,並從版畫史研究轉嚮當代版畫藝術的搜集、策展與闡釋,在該領域發齣瞭權威的聲音。本書著重探討中國當代視覺文化中社會主義文化生産的影響與審美價值,涉及當代電影、繪畫等多種藝術門類,在西方語境下,與西方媒體及中國研究的主流觀點進行瞭有益多元的對話。這是一部值得我們重視的學術著作。
——陳思和(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
這是一部極具野心和洞察力的作品,不僅抽絲剝繭地解讀瞭當代中國視覺文化的建構過程,而且把這些視覺秩序與新中國創造新文化的宏偉規劃聯係起來。作者在批判性地反思美國觀者對當代中國視覺文本的“文化偏見”的同時,嘗試建立一種曆史化地閱讀新中國版畫、電影、先鋒藝術等視覺媒介的“觀看之道”。這對更加辯證地理解當代中國的文化史及其海外傳播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張慧瑜(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
當代中國紛繁的藝術創新和視覺環境,蘊涵著怎樣的曆史經驗和邏輯?“視覺文化”這個概念,能讓我們看到什麼?《流動的圖像:當代中國視覺文化再解讀》以富於同情的眼光,全球化的視野,追溯多種視覺藝術形式的創作實踐和曆史語境,呈現齣當代中國視覺文化的豐富多彩與鮮活可觀。書中所展開的“再解讀”,不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是當代中國讀者在自身文化經驗中收獲認同與震撼的“再發現”。
##前三個章節,大概真是麵嚮大眾讀者的讀物,觀點的原創性比較一般。比較有啓發的是,對社會主義文藝生産的解讀,包括觀看方式、藝術傢的創作理念以及跨時代的農婦形象的演變等,以及揭示毛時代文化所居的重要地位,當時的文化不僅是政治的附庸或工具,而是政治被調動起來對文化有所迴應。
評分文本細讀很值得一看,剖析也很犀利。問題是,這本書原本是寫給西方受眾看的,也隻有置於那一語境下纔能理解其批判性,雖然由作者本人譯成中文版,但讀者對象和語境的反差,卻使得其批判失去瞭針對性。
評分##比較喜歡。雖然方法論方麵還是樸素簡單瞭一點,形式分析也沒有拿齣作者為此特地學畫的專業知識,但看得齣已經盡力,並且在同一問題上可能已經是目前最好。
評分##序言說得很明白,受眾主要針對西方讀者,破除“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單一化機械化刻闆印象。但對於中國讀者而言,深入認識本民族現代文化的豐富性、復雜性及其發展流變,似乎也仍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評分 評分##前三個章節,大概真是麵嚮大眾讀者的讀物,觀點的原創性比較一般。比較有啓發的是,對社會主義文藝生産的解讀,包括觀看方式、藝術傢的創作理念以及跨時代的農婦形象的演變等,以及揭示毛時代文化所居的重要地位,當時的文化不僅是政治的附庸或工具,而是政治被調動起來對文化有所迴應。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