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傢16年的教子手記 9787506376631 49.0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自覺 9787550017702 49.8元
編輯推薦
◆可能是有史以來實操性Zui強的傢教書。
◆叛逆、心理脆弱、學習拖延癥、“性早熟”、二胎矛盾、吃喝拉撒睡、厭學、垃圾食品、隔代寵、不聽話、壞習慣、“洋”早教、壞朋友……所有問題,都有答案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8年突破之作
◆從22萬個案例中,提煉齣98個典型傢庭教育問題
◆673萬媽媽身實踐,管用!
◆堪稱“中國兒童問題百科全書”,對兒童傢庭教育的方方麵麵都做齣瞭既有理論高度,又非常實用可操作的解決方法
◆中國傢庭教育的轉摺點,一代父母的覺醒之書
◆撼動《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可撼動的地位
推薦您購買讀客其他暢銷書:
《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不會抵觸》
《圖解兒童逆反心理》
內容推薦
可能是有史以來實操性Zui強的傢教書。
從22萬個案例中,提煉齣98個典型傢庭教育問題。內容涵蓋兒童的行為習慣、學習玩耍、人際交往、性教育、人格教育、傢庭關係、心理成長等方方麵麵,堪稱傢庭教育問題的“百科全書”。
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寫作者尹建莉如何培養自己的女兒,本書則更注重對所有媽媽和兒童的實用性,涵蓋兒童生活的方方麵麵,和具體的生活事件接軌,讓傢長可以將理念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和意識——所有的媽媽,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自己孩子對應的問題,並獲得可以“拿來就用”的解決方案。
看完目錄,馬上能找到自己孩子的對癥問題;看完本書,所有問題,都有答案。
作者簡介
尹建莉,中國傢庭教育女王,中國奇跡暢銷書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作品憑藉口碑狂銷逾600萬冊,被媽媽們相互推薦傳閱,治愈韆萬傢庭。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中國傢庭教育領域標誌性人物。她的新穎教育理念和獨特教育方法震撼瞭中國教育界,得到專傢和傢長的一緻推崇。她的書通俗易懂,集科學性和實用性於一身,600多萬媽媽身實踐證明:很全麵,很管用!
有教育傢評價: 當代中國傢庭的教育,如果沒有尹建莉就不算完整。
女兒圓圓曾跳級兩次,品學兼優,自主自立,樂於助人,被評為北京市市級三好生。16歲參加高考,取得瞭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綫22分的優異成績,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現已於美國常春藤夢曉碩士畢業。
目錄
章 劃清和孩子的界限
1.劃清你和孩子的界限
2.“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3.傢長故意挖坑讓孩子說話不算數
4.不要逼迫孩子許諾
5.“屁”大的事何以成瞭事兒?
6.傢庭教育中不需要法官
7.放手的分寸怎麼拿捏?
8.“苦口婆心”有可能全是廢話、嘮叨
9.孩子能看到靈異事件嗎?
第二章 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1.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2.一位爺爺的求助信:孩子會不會被“慣壞”?
3.孩子一定要有個怕的人嗎?
4.把馬桶洗乾淨,讓孩子玩去吧
第三章 保護孩子不隻是保護他的身體
1.孩子過分“懂事”並不是好事
2.如何拒絕彆人打聽孩子考試成績
3.不要去試探孩子對父母的愛
4.“逗孩子”是一種惡習
5.孩子怕媽媽老瞭
6.孩子總擔心媽媽齣事怎麼辦?
7.不要用說謊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說謊
8.孩子為什麼不想長大?
9.寶貝,放心說齣你的願望
10.如何化解孩子的“情緒風暴“?
第四章 吃喝拉撒不用“精細化管理”
1. 哺乳時間應盡量延長
2.不要訓練大小便
3.孩子吃飯太慢怎麼辦 ?
4.孩子不願意刷牙怎麼辦?
5.三歲孩子愛玩手機怎麼辦?
6.孩子長得比較胖怎麼辦?
7.如何讓孩子對垃圾食品不再感興趣?
8.在吃喝拉撒睡上不要精細管理
9.孩子咬指甲怎麼辦?
第五章 好關係纔有好教育
(一)夫妻關係是傢庭教育的底色
1.媽媽的強勢是彌散在傢中的甲醛
2.夫妻教育理念不同咋辦 ?
3.孩子粘爸爸好嗎?
4.孩子爸爸的“放羊”更勝一籌
5.如何給孩子講離婚的事?
6.做瞭“第三者”還有資格撫養自己的孩子嗎?
(二)隔代關係並不是“難念的經”
1.堅定地把婆婆打發走
2.孩子不是老人的玩具
3.讓孩子管奶奶叫“乾奶奶”試試
4.孩子更奶奶怎麼辦?
5.自己帶孩子是不是“很傻”?
(三)多子女關係全靠一個“愛”字
6.如何補償被“重男輕女”的女兒?
7.二寶齣生後,大寶生氣怎麼辦?
8.要不要為瞭抵抗風險再生個孩子?
9.傢長無意間挑撥瞭姐弟關係
10.意外齣現的二寶帶來的兩個問題如何解?
11.大寶、二寶、三寶都可以自己帶
第六章 傢庭是學習的站
(一)啓濛教育與早期學習
1.齣生四天的嬰兒能懂媽媽的話嗎 ?
2.“天纔寶寶”怎麼培養
3.文化不高的媽媽也可以給孩子的早教
4.該給寶寶說方言還是普通話?
5.看英文動畫片好嗎?
6.一封來自韓國的谘詢信:要不要給孩子報輔導班?
7.孩子幾歲學樂器較好?
(二)受益一生的輕鬆學習法
1.不要用物質奬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2.寫好高考作文的一點小策略
3.對兒童“經典誦讀”幾條建議
4.作業之痛是孩子痛
5.閱讀不是佛腳,不要急時纔抱
6.姥姥做的飯裏下瞭“毒藥”?
第七章 性教育、人際關係培養、金錢教育
(一)性教育要坦坦蕩蕩
1.請允許女兒愛美且漂亮
2.12歲孩子看黃色圖片怎麼辦?
3.發現孩子手淫,怎麼辦?
(二)引導孩子的人際關係
1.要不要和社會“同流閤汙”?
2.孩子交瞭壞朋友怎麼辦?
3.如何解決孩子間的糾紛?
4.要不要讓孩子“打迴去”
5.我的孩子為什麼是受氣包?
6.實在不行就打迴去!
(三)金錢教育要寬鬆
1.孩子撿到的錢該如何處理?
2.孩子的壓歲錢怎麼用?
3.這個新書包就買瞭吧!
4.愛不要吝嗇,錢也不要吝嗇
第八章 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氣
(一)走齣坑人的僞陷阱
1.兒童“感統失調”的主要病因是心理失調
2.母愛是識彆“假早教”的驗鈔機
3.不要帶孩子去測智商
4.左撇子不需要矯正
5.要不要進幼兒園?
6.“注意力不集中”是頂假帽子
7.給孩子做推拿保健好嗎?
8.玩耍不用到“子班”去學
9.關於“敏感期”這個事
10.要“即時滿足”,不要“延時滿足”
(二)處理傢校矛盾要果斷
1.老師得瞭“時代囂張癥”怎麼辦?
2.我曾和女兒的老師拍桌子
3.要不要給老師送禮?
4.惡老師是傢長的懦弱培養齣來的
5.孩子厭學,怎麼辦?
6.作業之痛是孩子痛
第九章 接納自己纔能接納孩子
1.信佛的媽媽為什麼狂打孩子 ?
2.接受自己的膽小,接受自己朋友少
3.不是孩子太膽小,是你太恐懼
4.幼兒園的‘好老師’為什麼迴傢後不是‘好媽媽’?
5.爸爸要進監獄,怎麼和孩子說?
6.抑鬱癥媽媽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7.對人的祭奠是讓自己活得更好
尹建莉的教育方法適閤每個孩子嗎 ?
一封特殊的來信:6歲的小女孩帶動媽媽讀《好媽媽》
代後記——尹建莉:母和勇士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自覺
第7章 04 要不要讓孩子“打迴去”?
媽媽的問題——
尹老師,你好:
我的個孩子現在7歲,各方麵都很不錯。我現在有一個問題,想嚮您請教。
您本書中提到女兒圓圓和同伴婷婷、小哲的相處故事,我很贊同您的處理方式。您第二本書我也看瞭,特彆是關於兒童人際關係的那篇,我更認真看瞭。您全部是本著善意和寬容來處理的,可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人並不都能這樣想。
我原本也認為孩子間的糾紛算不上什麼,一般不會介入孩子之間的爭執。彆人打瞭我的孩子或我的孩子打瞭彆人的孩子,我首先希望他們自己去解決。但是有的父母不這樣,在自己的孩子打瞭彆的孩子之後,他們會馬上齣麵誠懇地道歉,確實很誠懇,被打的孩子都不好意思反擊迴去。這樣,打人的孩子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多是傢長口頭責備幾句。
所以下一次,這孩子還是會攻擊彆人,然後他的父母還是會很誠懇地重復前一次的做法,給人的感覺是“我在管孩子啊,我並不同意他打小朋友,可是管不住,真是不好意思”。這樣他的孩子總是在打人,被打的孩子總是吃啞巴虧。
其實性格不同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也有一個相互之間試探、妥協,再試探、再妥協的過程,彼此在爭執辯論中找到閤適的相處方式。其實有的孩子攻擊彆人就是在試探——我可不可以欺負你,如果你不反抗,那好,可以瞭;如果激烈反抗,我知道這個人不可以欺負,以後小心。
麵對這樣的孩子,我真心覺得應該讓被打的孩子自由反擊,讓對方知道隨便打人是會被打迴去的,他應該記住這個教訓。所以我告訴孩子,不要主動打彆人,但被打時,要打迴去。
對於這種情況,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對不對。
尹老師有更好的建議嗎?
尹建莉迴答——
你好:
很高興看到你的來信,讓我對這方麵的問題又有瞭一個新的瞭解。
你信中提到的那些替孩子道歉的父母,他們其實把自己的角色搞錯瞭。孩子打瞭人,道歉的應該是孩子,而不是父母。父母當然可以錶示歉意,畢竟自己是監護人。但父母的道歉不能替代孩子的,否則的話孩子做錯瞭事,覺得有人替他兜著,他不僅不覺得內疚,還會變本加厲。這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一點好處。
另外,確實有的父母私心較重,故意袒護自己的孩子,明處道歉,暗中充當“擋箭牌”,刻意保護自己的孩子。除瞭極度怕孩子吃虧,有的人可能還有一種想法,就是認為孩子將來到社會上混,還是厲害一些為好,所以他們有意無意地縱容孩子欺負彆人、多占便宜,不受一點點氣。這樣做的好處是眼前確實得到瞭一些小利益,但終究,孩子得到的也隻是小便宜、小心眼、小格局,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沒有什麼好處。
至於你說的“打迴去”的做法對不對,我覺得從理論上說沒有錯,畢竟這樣很公平,但它有三個問題。一是容易把小矛盾激化為大矛盾。本來孩子間打鬧幾下不是問題,如果每個傢長都不教孩子攻擊,防守就是不必要的。如果每個孩子都提防著彆人,他們的童年樂趣就會被抽走很多。二是不好操作。在傢裏沒挨過打也沒見過傢庭成員之間打架的孩子,他沒有“打人經驗”,很難做齣伸手打人的動作。即使能做齣來,打幾下閤適?而對方又怎麼肯乖乖站著不動,任由你打他?結果很可能是新一輪混戰,如果嚴重瞭,可能傢長也會參與其中,這樣的結果實在是太糟瞭。三是即使公平地“打迴去”瞭,是不是也教會瞭孩子報復,讓
孩子變得錙銖必較,這會不會反而讓他將來吃大虧?
我想,人與人之間沒有非打不可的交道,孩子間也是。和哪些孩子能玩得來,就一起多玩玩,玩不來就少玩、不玩。一般情況下,孩子間有衝突讓他們自己解決,父母過多地介入孩子之間的摩擦,隻會使問題更加復雜化,因為孩子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簡單和單純的,孩子們遠比更善於原諒。實在有些孩子是小霸王,令人討厭,傢長也素質差,躲開就是瞭。我收到過一些傢長來信,他們陳述自己的孩子一齣去就打小朋友,導緻大傢都躲得遠遠的,沒人跟玩他,孩子和傢長都很痛苦,不知該怎麼辦。這種情況,多半是孩子們自然選擇的一個後果,你不好玩,我就不跟你玩,這其實是比“打迴去”更好的“懲罰”。
我覺得隻有繞不開、躲不過的挨打纔有必要奮起還擊,以牙還牙,否則就得不償失瞭。
傢長們對於不還手的擔心可能主要有兩方麵:一是會不會因為總是忍讓,孩子會變成受氣包;二是會不會讓孩子覺得委屈,心理上留下創傷。其實兩種情況都不用擔心。你問遍天下人,可以發現,沒有哪個人說他有某種心理創傷是因為童年被某個小朋友打而不還手所緻。一個小孩子能把另一個小孩子打得多重呢,比起某些傢長一個耳光把孩子打得流鼻血,實在不過像是蚊子叮瞭一口。很多傢長是自己想怎麼打孩子就怎麼打,到瞭外麵卻不允許彆的小朋友推一把。如果傢長能在傢中真正愛孩子,從不打罵孩子,讓孩子活得幸福,孩子內心陽光而自信,那麼他身上會自帶尊嚴的“鎧甲”,任何人都不可能欺負到他。我說過,受氣相是從傢中帶齣來的,保護孩子的辦法是傢長自己不要欺負孩子。
當然,孩子在外麵受瞭欺負,傢長不能袖手旁觀,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是他可信賴的人,能從你這裏得到保護和安慰,他纔敢跟你說。如果孩子和傢長說瞭,反而又遭到一通打罵或批評,那孩子隻能隱瞞下去,這樣的內傷會非常深。
如果傢長不在人際交往上斤斤計較,孩子自然能學會豁達;如果傢長在關鍵時刻挺身而齣,勇敢而得體地解決爭端,孩子自然也能習得這方麵的智慧。至於說要不要“打迴去”,我認為這可以作為一個觀念告訴孩子,但不要要求他一定做到,因為這並不重要,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孩子間的玩耍打鬧而已。
謝謝你。
………………………………………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種“教育專傢”寫的書是抱著一絲懷疑態度的,總覺得可能太過理想化,難以在煙火氣十足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文字風格非常樸實,帶著一種不加修飾的真誠,仿佛就是鄰居傢那位經驗豐富、慈愛和藹的阿姨在跟你娓娓道來她自己摸爬滾打總結齣來的經驗。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規矩”與“自由”之間的拿捏藝術。我們這一代人很多時候太在意“彆人傢的孩子”的標準,總想把孩子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模闆,結果弄得自己和孩子都筋疲力盡。這本書卻鼓勵我們要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天性,告訴我們真正的自律源於內心的認可而非外部的強迫。書裏關於“放手”的論述,對我觸動極大,我開始學著減少不必要的乾預,哪怕偶爾看到孩子犯點小錯,也忍住不去糾正,而是觀察他如何自我修正。這種“退後一步看”的視角,不僅讓孩子獲得瞭成長的空間,也極大地釋放瞭我自身的精神壓力。這不僅僅是育兒書,簡直是一部自我成長的哲學讀本。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育兒路上的明燈,我簡直是愛不釋手。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種真摯而充滿智慧的文字深深吸引住瞭。它不像那些空洞的理論書籍,而是充滿瞭作者多年一綫實踐的血淚結晶。每一個案例都那麼貼近生活,讓我這個新手媽媽讀起來如沐春風,茅塞頓開。特彆是關於如何處理孩子“不聽話”的小插麯,書裏的建議既有原則性又不失靈活性,讓我不再是簡單粗暴地壓製孩子的意願,而是學會瞭傾聽和引導。我記得有一次孩子因為玩具壞瞭而大發脾氣,按照以前的脾氣我可能直接沒收瞭事,但這次我嘗試瞭書裏提到的“共情與接納”的方法,先承認他的難過,然後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結果齣乎意料地順利。這本書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技巧,更是一種心態的轉變,讓我從一個焦慮的“管理者”變成瞭一個有耐心的“陪伴者”。它讓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溫柔的拉鋸戰,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把握那個平衡的支點。我已經把它推薦給瞭我身邊所有正在為孩子教育而煩惱的朋友們,它絕對是值得反復閱讀的寶典。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不像有些育兒書那樣堆砌概念,而是像一本流水賬日記,記錄著一個個真實的場景和作者的深入反思。我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人,通常需要明確的步驟和SOP(標準作業程序),但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教會我如何去“感受”和“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狀態,而不是僵硬地套用公式。例如,在描述親子衝突時,作者總是會先描繪齣那個令人抓狂的場景,然後深入剖析背後的心理動因,最後纔給齣富有建設性的建議。這種敘事方式,讓讀者在代入感中學習,遠比乾巴巴的說教有效得多。我感覺自己仿佛跟著作者一起經曆瞭那十幾年的育兒曆程,她的那些彎路和頓悟都成為瞭我前行的階梯。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最近與孩子的互動進行復盤,那種清晰的自我審視感是其他書籍無法給予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而不是一個固定的答案。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就是“解脫”。我們這一代父母普遍背負著太多的外界壓力,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綫上,害怕自己做錯任何決定都會毀瞭孩子的前程。這本書像一劑清涼的藥方,它沒有販賣焦慮,反而充滿瞭對孩子生命力的信任和贊美。作者用她十幾年來的觀察和實踐證明,一個在愛與尊重中自由成長的孩子,遠比一個在高壓和規訓下長大的孩子更有韌性、更有創造力。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培養孩子內在驅動力”的那幾章,它讓我意識到,我過去所有的努力可能都在無意中削弱瞭孩子的自主性。這本書引導我把目光從“分數”和“名次”上移開,聚焦到孩子“心性”的培養上。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肩膀上的重擔輕瞭許多,不再那麼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而是更願意跟隨孩子的天性去探索未知的風景。這是一本真正能讓人放下“完美父母”執念的指南,讓我敢於做一個更放鬆、更真實的母親。
評分我必須強調一下這本書在“溝通藝術”方麵的深刻洞察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和孩子之間似乎隔著一層厚厚的“電子屏幕”和“代溝”。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說話,但實際上隻是在“下命令”。這本書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教會瞭我如何進行真正的“對話”。它詳細闡述瞭提問的藝術——如何問齣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孩子自己說齣想法,而不是直接給齣評判性的結論。我嘗試用書裏教的方法去和我的學齡前孩子談論他害怕黑暗的事情,過去我可能會說“彆傻瞭,有什麼好怕的”,而現在我學會瞭問:“是什麼讓你覺得黑暗裏藏著東西呢?” 孩子居然詳細地描述瞭一個他想象齣來的“怪獸”,然後我們一起“設計”瞭一個保護他的超級英雄。這種細微的轉變,讓孩子感到瞭被尊重和理解,親子間的信任度也直綫上升。這套書不僅改善瞭孩子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它修復瞭我們之間某些因為誤解而産生的裂痕,功德無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