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哈佛家训III-一位哈佛博士的教育课本
定价:29.80元
作者:(美)贝纳德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8020382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家庭教育中,应该以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依据?我们衡量孩子是否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确信的期待?父母以自己的好恶、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想当然来考察和判断孩子,以自身任意的习性熏染孩子,这样的教育怎能不令人担忧?
对于孩子,我们知道多少?他们的快乐是什么?他们的渴求是以?他们希望有什么样的童年?面对孩子成长中疑惑的眼神,父母到底读懂了什么?我们只要求孩子从学校拿回一份写着A或100的成绩单,却从没有想过它们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父母要不要学习?对于子女教育,我们的知识和修养是否已经足够?社会阅历中积累的肤浅经验,会让我们很多人盲目自信。可是,真正合格的父母知道,在孩子面前,我们是何等贫乏,何等幼稚,一个两岁孩童的发问,就足以将我们难倒。
这本书蕴涵着双向的教育启示,它不但告诉我们怎样做父母、做老师,也同时给我们的孩子指引了正确的生活方向。细心阅读每一个故事,我们会从中获得很多出乎意料的人生答案。《哈佛家训》是一套系统全面的家教经典,它奉献给我们的其实不仅仅是教子之道。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强大的“平衡术”。它成功地在“严谨要求”与“充分尊重”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而坚固的支点。很多教育书籍要么过于强调纪律和规矩,让人读完后感到窒息;要么又过于强调自由和个性释放,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约束。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作者用很多篇幅阐述了“规则的建立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主体性为前提”,并给出了具体的“共识制定”流程。这种‘先立规矩,再谈自由’的递进关系,让我感到非常信服。它不是简单地要求家长“放手”,也不是要求家长“收紧”,而是指导家长如何设定一个既有边界感又充满弹性的教育环境。书中对“高质量陪伴”的定义也十分精准,它不是强调时间长度,而是强调“心在焉”的专注度。这种对教育核心要素的精准把握和细致阐述,使得这本书在众多教育类书籍中显得尤为珍贵和耐读。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中透露出一种非常沉稳、近乎哲学的思辨深度,但又不失亲切感。它探讨的问题往往比“如何让孩子考高分”要深刻得多,它更多地触及了“如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格”的核心命脉。作者在讨论“独立思考能力”时,引用了一些非常典雅的表达,将这种能力比喻成孩子内在的“指南针”,而不是外部的“导航仪”。这种比喻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文学性和感染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精神对话,你感觉到作者的知识储备极为广博,但呈现出来时却是谦逊有度的。它不回避教育中的矛盾和困境,反而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例如,书中对“挫折教育”的重新定义,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这个概念的片面理解,它强调的不是人为制造困难,而是如何科学地帮助孩子从既有的困难中汲取养分。这种深层次的拨云见日,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精妙,逻辑层次分明,读起来丝毫没有拖沓感。它仿佛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教育路线图,从宏观的价值观培养,到微观的日常习惯养成,都做了详尽的梳理和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每一章结尾都会设置的“行动清单”或者“反思提问”,这强迫读者必须将阅读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很多教育书籍读完后,很快就会忘记,因为它们缺乏一个有效的转化机制,但这本书的设计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我试着去实践了其中关于“培养专注力”的几个小技巧,效果立竿见影。特别是关于如何在家中创造一个“无干扰学习区”的建议,非常实用,它详细列举了哪些电子产品需要暂时“隔离”,以及如何与孩子协商“专注时间”。这种可操作性,是衡量一本教育读物价值的关键标准之一。它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而是真正为家长提供了可以立即上手的工具箱。这种务实主义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信赖度大大增加。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教育理论著作,反倒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真诚。作者在讲述教育理念时,总是能巧妙地结合一些非常具体的生活场景,让人感觉那些深奥的道理一下子就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他描述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反应,以及父母如何引导的那一段,简直是太真实了,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我记得有一段,作者谈到“允许犯错”的重要性,他没有空泛地强调“宽容”,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小故事,展示了一个孩子因为害怕被批评而撒谎,最终导致更严重后果的案例。这种叙事手法,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它不是在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用故事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做”。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深思良久,反思自己过去在教育孩子时,是不是也陷入了一些思维定式。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人性化”,它承认教育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反复试错的过程,这让我这个正在摸索中的家长感到极大的慰藉。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套思考的框架和一颗强大的内心。
评分作为一名对教育现状颇为关注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显然是立足于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视角来构建教育理念的。它没有过多纠结于当前应试教育体系的弊病,而是着重于构建一个能够抵御未来不确定性的“内在系统”。作者在分析“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时,分析得极为透彻,指出知识的迭代速度远超我们想象,因此,培养孩子对学习本身的“热爱”和“方法论”远比灌输具体知识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跨学科思维”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倡导文理兼修,而是强调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和重组,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培养方式,对于那些希望孩子未来能够适应快速变化世界的家长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方向。这本书的视野,已经超越了家庭教育的范畴,更像是一部面向未来社会的个体成长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