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粮食作物新品种 | 作者 |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著 |
| 定价 | 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619501 | 出版日期 | 2014-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粮食作物新品种》一书介绍了科技部主持的相关攻关项目所取得的有关粮食作物新品种,对指导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技员以及农民生产都有的实践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专家学者共同组织编写,作者均为生产科研一线的有丰富经验的专家。 |
| 目录 | |
| 部分 水稻优质新品乖 北方稻区 龙粳31 松粳16 绥粳14 龙稻18 吉粳511 吉农大878 粳优558 辽粳346 长江流域粳稻区 宁粳5号 南粳9108 镇稻18号 镇糯19号 常优粳6号 金粳优11号 长江中下游稻区 天优8025 中浙优10号 中早39 中2优280 荣丰优225 长江上游稻区 广两优272 广两优5号 蓉18优662 Q优28 广优9939 华南稻区 深优9586 特优83l 特优7571 第二部分 小麦优质新品种 北部冬麦区 中麦816 轮选167 中麦629 京花11号 黄淮冬麦区南片区 徐麦33 徐麦3l 淮麦35 黄淮麦区南片区 郑麦101 宿553 江苏省淮北麦区 淮麦32 河南省区域 郑麦0856 郑麦583 洛旱10号 陕西省区域 西农165 黄淮麦区北片区 山农22号 黄淮冬麦区北片区 石麦22号 石优20号 山东省区域 泰山28 长江中下游麦区 扬麦20 宁麦19 宁麦20 轮选22 西南麦区 川麦61 川麦62 川麦63 昌麦29 东北春麦区 龙麦33 龙麦35 西北春麦区 巴丰5号 宁春52号 第三部分 玉米优质新品种 黄淮玉米区 鲁单6076 诺达1号 山农206 登海678 金王花糯2号 金王紫糯1号 郑单2098 郑单1002 洛玉81 8 新单38 冀玉19 苏玉37 农单085 9127 东华北玉米区 龙单70 吉单33 丹玉508号 辽单502 辽l(宁单15) 吉农糯8号 冀玉18 宁禾0709 西南玉米区 荃玉9号 金玉506 川单189 云瑞10号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从书名上看,这本书似乎聚焦于“粮食作物新品种”这一核心内容,并且是由“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这样具有权威性和实践导向的机构编写。我个人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包括它们的育成背景、主要优势、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新品种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田野,如何克服推广过程中的技术、经济和政策障碍的。例如,它会不会探讨品种适宜性评价、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以及市场推广等一系列关键环节?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品种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有效推广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方法论”。它应该能为农业科研人员、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甚至有志于投身农业的年轻人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RT}粮食作物新品种-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著”给我一种非常直接的感受,那就是它应该是一部非常接地气、并且具有很强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我对“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这个出品方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机构,他们的工作重心一定是如何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能够真正服务于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对中国粮食生产有着积极影响的新品种。当然,我最感兴趣的可能还是品种背后的故事:它们是如何被研发出来的?在推广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最重要的是,它们是如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改善生活水平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能够看到科技如何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如何让“中国粮”更加充实、更加安全。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作物本身,更是关于技术如何赋能农村,关于创新如何驱动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朴实无华中带着一丝希望的色调,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中国广袤的田野和辛勤耕耘的农民。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当然,具体内容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从书名和出版方来看,我感觉它应该会涉及很多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新品种选育、以及这些技术在中国农村落地生根的案例。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成功的农业合作社模式,或者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所做的努力。毕竟,这些都是决定科技成果能否真正惠及农民的关键。我对农业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技术和方法。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的可能方向有了更多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也能分享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不枉费“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这个名字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直截了当,点明了核心主题——“粮食作物新品种”,并且注明了作者单位是“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真正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核心问题的新技术、新品种充满好奇。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代表性的粮食作物新品种,从它们的遗传特性、产量潜力,到抗逆性、品质改良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层面,而是能够展现出“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在这些新品种的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可能会包含许多生动的案例,讲述科技如何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落地生根,如何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如何提升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承载着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希望,也凝聚着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和技术推广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这种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密度,更是沉甸甸的知识和经验的象征。我一直觉得,农业科技的发展,最终是要体现在“中国农村”这片土地上的。所以,这本书的书名“粮食作物新品种-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著”就让我产生了一种天然的好奇。我想知道,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技术开发机构,他们是如何将那些高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品种、新技术?书中会不会有很多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通过引进某个新品种,产量翻了一番,或者某个村庄,通过采用新的耕作技术,不仅提高了收成,还改善了土壤质量?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有没有一些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故事,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是连接科研与田野的桥梁。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部关于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生动写照,它不仅仅是学术的堆砌,更是实践的凝练。我期待从中读到中国农民的智慧,以及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