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09145245 耕耘:章琦稻病抗性研究选集 中国农业出版社 林汉明

9787109145245 耕耘:章琦稻病抗性研究选集 中国农业出版社 林汉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汉明 著
图书标签:
  • 稻病
  • 抗性
  • 植物病理学
  • 农业科学
  • 章琦
  • 林汉明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选集
  • 病理学研究
  • 作物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45245
商品编码:294935345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耕耘:章琦稻病抗性研究选集

定价:110.00元

作者:林汉明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1091452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章琦先生1978~2008年的科学研究文章论文、学术报告、述译和专著节选等67篇,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水稻抗病育种研究;水稻白叶稻病抗性遗传研究;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新基因的鉴定与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病理等。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前言
传略
Ⅰ 水稻抗病育种研究
沈阳地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水稻抗病育种研究Ⅱ.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谱鉴定初报
Adult-plant Resistance of Rice Cultivars to Bacterial Blight
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成株抗性
水稻抗病育种研究Ⅲ.我国主栽品种对若干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分析
用PCR技术诊断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
稻曲病的发生趋势初析——一个值得警惕的病害
稻曲病菌分离技术的初探
由农杆菌介导将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转入我国5个水稻品种
Xa21转基因杂交稻组合汕优63和汕优559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Ⅱ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研究
水稻品种对菲律宾白叶枯病菌株PXO61的抗性遗传研究
水稻品种对三个菌株的抗性遗传分析
两个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基因Xa6和Xa3的等位性分析
籼稻品种对三个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遗传分析
感病品种背景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影响
水稻花粉株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
九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抗性遗传研究
六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对水稻广亲和品种抗白叶枯病的评价和抗性基因分析
我国水稻抗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性状遗传研究的标准化问题的商榷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j4在分子标记连锁图上的定位
Xa21转基因水稻对自叶枯病的抗性及其遗传
Evaluation of Near-Isogenic Rice Lines with 8 Genes for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to Strains in China
携有不同主效白叶枯病抗性单基因6个粳稻近等基因系的选育
携有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水稻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应用
Ⅲ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新基因的鉴定与应用
广西普通野生稻RBBl6抗白叶枯病育种初报
野生稻抗白叶枯病性(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评价
Identifying of a New Gene for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from O.rufipogon
普通野生稻抗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新基因Xa23(t)的鉴定和分子标记定位
Identification and Tagging a New Rice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Gene from Oryzae rufipogon
水稻白叶枯病新抗源Y238的鉴定及其近等基因系培育
The Effectiveness of Advanced Rice Lines with New Resistance Gene Xa23 to Rice Bacterial Blight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PCR分子标记定位及辅助选择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EST标记及其在分子育种上的利用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RFLP标记定位及其STS标记的转化
Ⅳ 水稻白叶枯病病理、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应用噬菌体法估测水稻叶片组织中白叶枯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数量研究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研究
Geic Diversity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in Asia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群体结构的初步分析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染色体DNA的RFLP谱型初析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RAPD分型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原菌群体的结构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鉴别菌株突变体库的构建及
无毒基因突变体的筛选
Ⅴ 学术报告与述评
Characterizing Adult Plant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BB)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评价和利用
我国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应用及策略
How to Evaluatee and Identify Resistance Gene to Bacterial Bligt in Wild Rice Species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鉴定进展及其利用
Studies on Geics and Improvement of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in China(abstract)
中国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
Geics and Improvement of BacteriaI Blight Resistance of Hybrid Rice in China
Ⅵ 专著
Types of Resistance in Rice to Bacterial Blight
水稻白叶枯病概述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变异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稻种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质量抗性遗传和抗病主基因鉴定
水稻抗白叶枯病常规育种
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机理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古籍修复技艺与审美传承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典籍的保护、修复与传承的复杂工艺与深厚文化内涵。它并非聚焦于现代农业科学或特定的作物病理研究,而是将读者的视野引向时间长河中那些脆弱而珍贵的纸质文献。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腻的实物观察,构建起一套系统而详实的古籍修复技术图谱,旨在为当代图书馆学、档案学、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指南。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技艺”与“审美”两大核心概念展开。 第一部分:古籍的物质载体与病害溯源 本部分首先对中国传统纸张、绢帛、竹简、木牍等载体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重点阐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采用的原材料对书籍耐久性的影响。例如,宋代麻纸的纤维结构与清代皮纸的抗酸碱性的差异,如何决定了其在流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随后,书籍的“病害”被分类论述。这不仅包括常见的虫蛀、霉变、水渍、火损等物理性损害,更深入到纸张本身因氧化、酸解、光照等化学因素导致的脆化、泛黄、墨迹洇散等问题。每一个病害的描述,都配有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实物照片作为佐证,力求还原古籍受损的真实面貌。强调了“辨识”是修复工作的第一步,错误的病害判断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部分:传统修复材料的科学与艺术 修复古籍,离不开对传统材料的理解和驾驭。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修复过程中所用的各类辅料——特制修补用纸、糨糊、浆糊、以及加固用丝线等。 糨糊的奥秘: 深入解析了不同植物淀粉(如小麦淀粉、米淀粉、番薯淀粉)在熬制过程中糊化程度的控制,以及添加明矾、冰糖等辅料对糨糊黏性、透明度和防腐性的影响。强调了“火候”的把握,即糨糊的温度与操作时间直接决定了其与古籍纤维的亲和力。 修补纸的选择与制作: 介绍了包括澄心堂纸、连史纸、皮纸等传统手工纸的制作工艺,以及如何根据原籍纸张的厚度、颜色、纤维走向,手工抄制或裁切出“可入不显”的补纸。这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打浆”和“抄捞”的精细手法,揭示了为何古籍修复需要“量体裁衣”式的材料准备。 第三部分:核心修复技艺的精细解构 这是全书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详细图解了多项失传或濒临失传的传统修复技艺,强调了操作的规范性和顺应性原则。 1. 脱酸与清洁: 探讨了在不损伤墨色和纸质的前提下,使用特制的药液或纯净水进行局部或整体清洁的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吸水性极强的吸水纸进行“湿式去污”。 2. 裁、齐、拼、贴(传统“打补”法): 详细展示了如何运用锋利的特制工具,将修补纸精确地裁切成与破损部位纹理一致的形状,再以极薄的糨糊,通过特殊的“拍平”和“压光”技术,使补丁与原纸达到视觉上和触感上的统一,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 3. 嵌补与粘接: 针对大面积缺失或重要文献的修复,介绍了“嵌补”技术,即在原件缺失处,根据纹理雕刻出凹槽,然后嵌入一块预先制作好的相同材质的纸片,确保平整度。 4. 装订与包背(线装与蝴蝶装的修复): 这一节从整体结构层面入手,详细讲解了线装书籍在书脊断裂、书帖松散后的复原技术,包括如何重新打孔、选择合适的丝线颜色和粗细,以及如何处理书脊的“包背”工艺,使其恢复原有的挺括感。 第四部分:审美融入:从“修复”到“传神” 修复古籍,绝非单纯的技术操作,更是一门对历史美学的再现。本部分聚焦于修复中的审美考量。 “旧貌”的尊重: 提出了“修旧如旧”的理念,强调修复的痕迹应尽可能地融入历史的沧桑感,避免使用新颖、过于光亮的材料,以免造成视觉上的“断裂”。探讨了如何通过控制糨糊的厚度和干燥后的光泽度,来匹配原书的陈旧质感。 墨色的协调: 针对墨迹褪色或洇散的部位,介绍了使用天然矿物或植物提取的颜料,以极细的毛笔进行“补色”或“填墨”的技术。这些色彩的调配必须与原书的时代特征相吻合,不能喧宾夺主,而是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目录与题跋的保护: 专题讨论了对于书籍的“附加信息”——题跋、批注、藏书印的保护策略,这些往往是研究文献流传史的关键信息,需采用比正文更谨慎的保护措施。 第五部分:古籍修复的历史脉络与现代挑战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回到历史长河,梳理了中国古代历代修书机构(如宋代的翰林院修书局、清代的武英殿修书处)在修复规范上的演变,以及各流派的独特风格。 在现代背景下,本书也探讨了新技术在传统修复中的应用与取舍,如使用非侵入式检测技术(如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来鉴定纸张和墨水的成分,为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辩证地讨论了胶片覆褙、化学脱酸等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的冲击与补充。 本书旨在通过对修复技艺的深度挖掘,唤醒读者对传统工艺的尊重,理解每一部得以留存的古籍背后,都凝聚着修复者对知识和历史的敬畏之心。它是一部关于材料、工具、耐心和历史情怀的综合性学术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耕耘:章琦稻病抗性研究选集》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汗水与智慧交织的田野”的画面。这本书听起来就充满了实验精神和对作物生命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挖掘事物深层原因的读者来说,我最关心的是,书中是如何“解构”水稻病害的。它是否会像侦探小说一样,抽丝剥茧地分析每一种病害的“作案手法”?比如,某个病原体是如何突破水稻的天然屏障,并在其内部繁衍传播的?更重要的是,“抗性”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是通过筛选自然存在的抗病变异,还是通过人工干预,比如基因工程或者诱变育种?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水稻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之间关系的讨论,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种多样性来构建更稳固的抗病体系。我也好奇,章琦教授的研究团队是如何在“耕耘”中发现新的抗病位点或育种技术的?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关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乃至是克服研究困难的经验分享?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种“亲临一线”的阅读体验,仿佛我本人也在那片稻田里,与章琦教授一同探索着抗击病害的奥秘。

评分

我对这本《耕耘:章琦稻病抗性研究选集》的关注,更多是源于我对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绿色植保技术的浓厚兴趣。在当今社会,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探索更加环保、高效的病害防治手段,已经成为了农业科研的必然方向。这本书以“稻病抗性”为核心,我认为这正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关乎如何通过育种技术,让水稻本身拥有更强的抵抗力。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介绍具体的抗病基因的挖掘、鉴定和应用过程?有没有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或者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来改良水稻品种的案例?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现代农业育种的最新进展非常有帮助。此外,“耕耘”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农业文化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植,更是需要耐心、智慧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很想知道,章琦教授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是否存在一些突破性的发现,或者克服了哪些技术上的瓶颈?这本书是否能够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和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水稻病害挑战。

评分

这本《耕耘:章琦稻病抗性研究选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是一本相当专业的学术著作。虽然我并非直接从事农业研究的专业人士,但我对科技类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剖析某一领域前沿研究的书籍。关于“稻病抗性”,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背后一定涉及到复杂的遗传学、育种学以及植物病理学知识。这本书会不会详细讲解不同水稻品种对特定病害的抗性机理?例如,当某种病原体侵入时,抗病品种是如何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的?是否存在一些关键的基因或者信号通路在起作用?我想了解的是,这些研究是如何实现的?是通过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还是结合了生物信息学等多种手段?“选集”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比较全面,可能包含了章琦教授在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甚至是那些尚未被广泛报道的探索。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水稻抗病育种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动态,甚至是一些创新性的育种策略。当然,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有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的育种项目来展示如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的抗病品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究气,"耕耘:章琦稻病抗性研究选集",光是"稻病抗性研究"这几个字,就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对于我这种对农业科学,尤其是水稻种植领域略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宝藏。我一直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深感兴趣,而水稻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病害的防治更是至关重要。章琦教授的这项研究,听名字就觉得是站在前沿阵地,深入剖析那些隐藏在稻田里的“敌人”,并探索如何让水稻自身变得更加强大,抵御这些侵袭。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具体的病害入手?是那些常见的稻瘟病、纹枯病,还是更具破坏性的稻纵卷叶螟、褐飞虱?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这些病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以及最关键的,是如何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来达到“治本”的目的?这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思路,总是比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更加令人信服和期待。同时,"选集"这个词也暗示着这并非一篇孤立的研究,而是章琦教授多年心血的结晶,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探索成果。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窥见稻病抗性研究的来龙去脉,以及章教授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章琦稻病抗性研究选集”这部分,立刻吸引了我对农业科研领域的好奇心。我总觉得,那些致力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科学家们,他们的工作是充满了挑战和意义的。对于“稻病抗性”,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背后必然有着大量细致的田间观察和实验室分析。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几种主要的稻病,例如,它们是如何传播的?在什么环境下更容易发生?更吸引我的是“抗性”研究本身。我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来探讨抗性?是基因层面的研究,比如找出哪些基因能够赋予水稻抵抗某种疾病的能力?还是从生理生化角度,去理解水稻在受到病原体侵染时,是如何启动防御反应的?“选集”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比较丰富,可能包含了章琦教授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研究成果。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揭示水稻抗病育种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甚至是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水稻的生长和病害防治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思考如何将科学研究的成果更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