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有何内在联系,向来都是复杂的学术问题,也是一项极富挑战且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本书在对国内外文献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数理模型对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揭示了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路径;之后基于理论分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别就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效应、传到路径和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做了实证研究。本书通过多角度、多种方法的分析,梳理和验证了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进一步认识两者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颜咏华,1987年出生,湖南省衡东县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任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流动人口与城市化、农村金融、资产定价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和省部级课题各1项,完成两期《甘肃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分析报告》的撰写,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发展》《人口与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概念及内涵研究回顾
1.2.2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的理论研究回顾
1.2.3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的研究回顾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概念界定及指标测度
1.3.1 人口流动及测度
1.3.2 城市化进程及测度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
第2章 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进程的理论分析
2.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主要理论基础
2.1.1 人口流动的相关理论
2.1.2 城市化的相关理论
2.2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影响机理分析
2.2.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的数理模型分析
2.2.2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3.1 人口流动的基本现状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2 省域人口流入规模及特征
3.1.3 省际人口净流动规模及特征
3.2 城市化的基本现状
3.2.1 城市化水平及增长率
3.2.2 城市化空间发展
3.3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比较分析
3.3.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3.3.2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分类
3.4 小结
第4章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的作用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4.1.1 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原理
4.1.2 实证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4.1.3 作用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
4.2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的传导机制:基于联立方程组模型的经验分析
4.2.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2.2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影响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5.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5.1.1 推动力因素: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
5.1.2 拉动力因素:非农部门与城市发展
5.1.3 摩擦力因素:政府行为与制度创新
5.2 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基于面板门槛模型
5.2.1 面板门槛模型及其估计方法
5.2.2 门槛变量的选取及模型设定
5.2.3 门槛模型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实现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的优化
6.2.2 推动农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发挥农业部门对剩余劳动力的释放作用
6.2.3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6.2.4 规范政府职能,改革劳动力流动制度,促进人口自由有序的流动和迁移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伴随着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开以及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带来的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社会济发展更加深化,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36%左右快速提高到2015年的56.1%。同时,人口流动也表现出规模化和速度的不断加快,2014年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53亿人。可以预见,在未来20年中,将继续表现出人口的快速流动与城市化发展。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有所不同,中国人口流动受到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则是在城乡二元体制和跨地区地方行政力量作用的背景下发展的。在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下,厘清当前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基本现状,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口流动、为有关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关于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城市化模式探讨、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贡献的测度等方面,而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还缺少深入分析。鉴于此,首先,本书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和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数理模型对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在理论上深入揭示了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其次,基于理论分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别就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效应、传导机制和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到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第一,理论上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农业与农村发展、经济与非农产业发展、政府行为及制度创新对人口流动产生影响,而人口流动则通过要素供给、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等渠道影响着城市化进程。
第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能是本地农村人口进入本地城市带来的,也可能是省外移民进入本地城市所致,还有可能是由于本地农业户籍人口迁出带来城市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而本地城市人口的迁出则会带来城市化水平的相对下降。
第三,人口流入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正向影响要大于东部地区。省际人口净流动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人口的净流入,而在中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非城市人口的净流出。
第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和要素集聚是人口流动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三个重要传导渠道。人口流入率每提高1%,将通过这三个传导渠道促使城市化水平提升约0.16%。省际人口净流动率每提高l%,将通过这三个传导渠道促使城市化水平提升约0.06%。
第五,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非农部门与城市的发展、制度因素和政府行为是影响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 中国,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巨型国家,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浪潮。这种宏大叙事的核心,便是中国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复杂而动态的社会现象,从多个维度揭示其内在逻辑、现实表现及其对中国未来发展轨迹的塑造作用。 引言:时代洪流下的巨变 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社会变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而人口的自由流动则是这场巨变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组成部分。亿万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个体追求更好生活的生动写照。这种流动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更重塑着中国的城市格局,加速着国家的现代化步伐。理解中国人口流动如何与城市化进程相互作用,是把握中国当下与未来的关键。 第一章:人口流动——城市化的强大推手 人口流动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最直接、最强劲的驱动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空间上的转移,更是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过程。 经济因素的牵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是人口流动最根本的原因。城市地区蓬勃发展的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相对更高的工资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这种“拉力”作用,促使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跨越地域界限,奔赴城市。从沿海发达地区到内陆新兴城市,人口流动的方向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演进。 社会因素的驱动: 除了经济报酬,城市地区更优越的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也成为吸引人口迁移的重要社会因素。尤其对于有子女的家庭而言,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提升下一代社会阶层的关键。这种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趋势。 政策的引导与塑造: 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户籍制度改革、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塑造了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例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开发区的建设,都成为了人口集聚的热点地区。同时,户籍制度虽然在逐步松绑,但其对人口流动和城市居民待遇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是理解中国人口流动复杂性的重要维度。 基础设施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极大地降低了人口流动的成本,提高了流动的效率。高铁网络的延伸、高速公路的普及,使得过去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变得日益微不足道,为大规模人口流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第二章: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的广阔舞台 人口流动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使其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 城市规模的扩张与分化: 大量涌入的人口直接导致了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推动了城市建成区的扩张。城市不再仅仅是行政中心或工业基地,而是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复杂有机体。与此同时,中国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层级分化: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成为吸纳人口和资本的“超级引擎”,而中小城市也在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疏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城市规模的扩张并非平均分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 城市功能的多样化与转型: 城市承载的人口规模扩大,必然要求其功能的不断拓展和升级。从传统的制造业中心,城市逐渐向服务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多元化功能转型。人口的流入不仅带来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新的需求、新的思想和新的活力,催生了新的产业和新的消费模式,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城市形态的重塑与挑战: 人口快速涌入,给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另一方面,城市病的出现,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等,也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城市形态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口压力与城市承载能力相互博弈的结果。 城市文化的融合与变迁: 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口汇聚于城市,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在城市这个大熔炉中,传统的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变迁既丰富了城市的精神内涵,也可能带来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念的调整。 第三章: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带来的深层影响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交织,不仅改变着中国的地理面貌,更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生态乃至国家治理体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体现。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带来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重塑。新的社会群体,如“新市民”,开始在中国城市中崛起,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融入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成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议题。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人口流动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从过去以资本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增长模式,逐渐转向以创新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巨大的内需市场,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人口的集聚也促进了产业集聚和技术扩散,提升了经济效率。 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塑: 人口流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持续吸引人口和资本,进一步巩固了其经济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也在努力留住和吸引人才,缩小与东部的差距。这种区域格局的重塑,是中国国家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考量。 文化观念的更新与挑战: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价值观的转变,从传统的集体主义、乡土情结,向更加强调个体权利、自由选择和竞争的现代价值观演变。这种文化观念的更新,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也可能带来一些社会矛盾和挑战,例如代际沟通、家庭关系的变化等。 国家治理的创新与优化: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从户籍制度改革到城市规划、公共服务提供、社会管理创新,一系列治理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正在进行。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结论:迈向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是一场仍在进行中的宏大社会变迁。它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深刻地重塑着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格局。这场变迁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 未来,中国将继续在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浪潮中前行。如何实现城市发展的更加均衡,如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如何构建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社会,如何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将是中国未来发展中必须直面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理解并应对好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场变迁的最终走向,不仅关乎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将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