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 [Society, Culture, Identity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New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 [Society, Culture, Identity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New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建平,尤泽顺 等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语言学
  • 中国社会
  • 文化研究
  • 身份认同
  • 话语分析
  • 语言与社会
  • 语言学
  • 中国语言
  • 社会文化
  • 新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0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890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ociety, Culture, Identity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New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基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结题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该项研究聚焦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社会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之间发生的共变关系,对在这种共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对中外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进行探索。专著既展示了社会语言学学术传统在该项研究中的传承,又不乏呈现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对推动社会语言学在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方面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交往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了解语言的变化与人们社会观念转变的密切关系、洞察语言如何表现乃至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适用于应用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专业作为研究生及外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及学习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陈建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95-2015)、高校外语专业教指委英语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1992-2012);主持完成国家和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6项;主要论著《中国英语学习研究》、《语言与社会》、《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以及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数十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评国家教委和人事部“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尤泽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后,英国Lancaster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等近10项,出版《乔姆斯基语言、政治与美国对外政策》、《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与社会变迁》及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近30篇(部);多次获福建省社科成果奖及教学成果奖,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和新世纪人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话语建构
1.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1 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1.2 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语言学范式
1.3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2.政治话语与社会互动的批判分析
2.1 政治话语与批评话语分析
2.2 政治话语的分析视角
2.3 政治话语分析的主要议题
2.4 政治话语分析的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
3.中国政治话语体裁中人际意义与社会变迁
3.1 中国当代社会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3.2 社会主体、社会行为与人际意义评价系统
3.3 权势关系的历时变化
4.中国当代社会政治文化词语色彩意义变迁的实证研究
4.1 词语的色彩意义
4.2 关键词提取、测量工具与调查
4.3 词语色彩意义的历时变迁
4.4 词语色彩意义变迁的启示
5.中国当代社会女性叙述与性别意识构建
5.1 叙述与性别意识形态
5.2 意识形态与话语的结构性关联
5.3 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和评价体系
5.4 《外来妹上海生活十四年》当事人叙述分析
5.5 家长里短中的意识形态
6.当代社会日常叙述的自我认知构建
6.1 叙述的研究范式
6.2 叙述与自我认知
6.3 叙述连贯和自我认知的一致性
6.4 语言层面上构建“稳定统一的自我认知”
6.5 叙述中自我认知构建的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 回归前/后香港人身份与话语建构
7.回归前/后香港经济、文化与政治
7.1 内容分析法
7.2 香港政府施政报告的内容分析
7.3 施政报告与香港社会政治经济变迁
8.话语互文策略与港人身份构建
8.1 互文性与社会身份构建
8.2 互文性话语策略与香港人身份的构建
8.3 互文性、政治话语与身份构建
9.语用预设与港人身份构建
9.1 语用预设
9.2 批评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9.3 语用预设与香港人身份的构建
9.4 话语、认知与身份构建
10.回归前/后港府施政报告中WE的使用与港人身份构建
10.1 人称指示词WE的含义与身份建构功能
10.2 港英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WE的使用
10.3 WE在港英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所建构的身份差异
11.回归后港府语言政策与港人身份构建
11.1 回归后香港的语言使用状况及香港特区政府的语言规划
11.2 语言使用与身份的关系
11.3 香港的语言政策与香港人身份的重塑

第三部分 中外政治交流与话语建构
12.《政府工作报告》词汇变化与中国对外政策构建
12.1 词汇变化与理念建构
12.2 话语、社会和认知
12.3 对《报告》的具体词汇分析
12.4 词汇变化与对外政策互构
13.“和平崛起”演讲中“介入系统”与中外友好互信关系构建
13.1 批评话语分析、介入系统与国家间关系
13.2 “介入资源”分析
13.3 介入资源与友好互信
14.历史话语与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构建
14.1 中国“和平崛起”及其相关争论
14.2 作为社会历史过程和认知过程的“和平崛起”话语实践
14.3 “和平崛起”理念及其建构模式
14.4 社会现实、认知、历史话语与“和平崛起”理念
15.话语、身份与中国东盟关系构建
15.1 语言与身份建构:国际关系研究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15.2 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东盟身份建构的话语分析
15.3 话语、身份与国家间关系的互动
16.新闻话语与社会现实建构
16.1 新闻的批评话语分析
l6.2 分析方法及理论框架
16.3 三维分析之话语描述
16.4 三维分析之话语解释
16.5 三维分析之话语阐释
l6.6 新闻话语与社会现实建构
17.“文明冲突论”:一种被重构的历史话语
17.1 作为社会过程、历史过程和认知过程的“文明冲突论”
17.2 对“文明冲突论”的话语分析
17.3 文明冲突论与西方历史话语的重新语境化

第四部分 跨文化交际与话语建构
18.“霍夫斯泰德文化模式”话语与跨文化偏见构建
18.1 Hofstede文化价值模式与文化偏见
18.2 作为认知过程和社会实践的文化偏见话语
18.3 对Hofstede模式的话语分析
18.4 话语与文化偏见的(再)生产
19.魏斯格贝尔“政治语法”的社会文化批评意识
19.1 内容相关语法的实质
19.2 非人道的第四格
19.3 政治语法的形成
20.跨文化语篇对比研究的“政治语法”途径
20.1 语篇研究的“政治语法”视角
20.2 “政治语法”在宣传性语篇中的表现
20.3 研究展望
21.跨文化视角下的语篇立场表达
21.1 立场表达的定义及实现方式
21.2 立场表达研究的方法
21.3 语篇立场表达研究的新趋势
21.4 语篇立场表达研究的跨文化角度
21.5 跨文化研究新趋势
22.跨文化语境下个人网络日志对“自我”的话语建构
22.1 网络日志及相关研究
22.2 海外中国留学生日志中的跨文化社会规范认知与自我建构
22.3 日志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23.跨文化语篇视角下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论证策略对比
23.1 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23.2 博士论文文献综述论证策略的跨文化差异
23.3 文献综述的激烈论辩与遵循求同
24.多元文化话语视角下的“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
24.1 ELF话语的兴起
24.2 ELF研究领域
24.3 ELF话语与英语教学
24.4 ELF话语与中国英语教学
25.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意识
25.1 语言态度与亚运会语言使用
25.2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25.3 对各类英语变体的评价:结果与讨论
25.4 语言态度与多元文化意识培养
26.定性及定量分析与跨文化语篇研究
26.1 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模式
26.2 定性分析
26.3 定量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4.4词语色彩意义变迁的启示
  对于18个政治文化词语色彩意义的实证调查表明,词语色彩意义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非系统化特征;大多数政治文化词语的色彩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它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构建着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价值观。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两因素对词语色彩意义的判断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因素对词语色彩意义的判断没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尽管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词语色彩意义判断的影响并非完全呈线性关系,但高年龄组和高教育程度组往往与其他组别在词语色彩意义的判断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越高者往往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较低者的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
  本研究对于汉语词典的编纂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汉语词典中对于社会政治文化词语的释义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社会政治文化词语的教学应该考虑到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词语色彩意义的影响(参见Yong&Peng;,2007)。对于这些政治文化词语色彩意义的确定不能仅靠词典编纂者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者的直觉判断,应该更多地依靠实证调查。
  ……

前言/序言

  本书旨在呈现“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话语建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试图将功能语言学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应用于对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社会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之间共变的研究,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社会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之间发生什么共变及其对中外跨文化交际产生什么影响?项目主要针对新中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对构建社会、政治与文化话语所产生的影响,并具体对在这种语言与社会变革共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对中外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进行探索。
  此项研究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又独立开展的子项目构成,其基础性研究以中国政治话语的特定体裁作为语料,如《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要演讲稿、《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其他官方报纸的相关评论和其他正式文本等为研究对象,探索当代中国人际或社会关系的变迁与政治话语建构,以及探索当代中国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模式,从语言层面揭示当代中国如何建构对外政治话语、话语如何反映和建构国家的对外政策、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如何形成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跨文化互动语境中推动或影响政策的实施。另一个方面的研究则以回归前的香港政府和回归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施政报告作为研究对象,揭示香港回归前/后两个香港政府如何在施政报告这种特殊的政治语篇中建构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以及对香港人这一身份的建构,从而探讨政治语篇如何与社会变迁形成互动。在跨文化研究方面,主要从中外语篇差异的跨文化认知方面开展研究,探索不同文化的宣传性语篇对词汇、句子、语篇等语言结构进行的特定选择所反映出的政治策略选择方面的差异,揭示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政治语法”因素。
  社会语言学一直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的共变研究,早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着重关注在语言的变异中语言变体与社会阶层分化的内在联系。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社会语言学在其新近的研究中倾向于从功能语言学范式出发去阐述其所从属的哲学体系及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理论体系。在研究的实践层面,新近的许多研究倾向于应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及分析框架对社会语言现象加以研究,尤其是应用于批评话语/语篇分析,揭示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对话语模式的建构带来什么影响自然成为近期中国社会语言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我们试图将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框架以及批评话语/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对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社会政治文化话语建构模式的互动研究,探索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社会政治文化话语建构模式之间发生什么共变及其对中外跨文化交际产生什么影响。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尚未有现成的研究框架,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多层面、多角度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交革与话语建构特征的共变关系进行探索,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话语建构的一些共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的话语模式特征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中外跨文化交际可能产生的影响,为最终形成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话语建构模式共变关系的理论及其在中外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做一些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工作。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 导言:时代之声,语言之镜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核心的沟通工具,绝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组合。它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编织着社会肌理,承载着文化传承,塑造着个体身份,并在一系列复杂的互动中不断被建构与重塑。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语言所扮演的角色愈发关键,它既是观察社会变迁的敏感指示器,也是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载体,更是理解个体如何在社会洪流中找寻自我、定位身份的独特视角。 本书《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汇集了一批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前沿研究者的智慧与洞察,旨在深入剖析语言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多重功能与深刻影响。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学科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搭建一个多角度、跨学科的对话平台,通过对话语建构过程的细致考察,揭示社会、文化、身份这三大要素如何与语言交织,共同塑造出丰富多元的中国社会现实。 第一部分:社会变迁下的语言生态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的空前活跃、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景观。这些宏观的社会变迁,必然会在语言层面留下深刻的烙印。 本部分的研究将聚焦于这些变迁如何影响中国的语言生态。例如,我们将探讨城市化过程中,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如何演变?新移民群体在城市空间中如何协商他们的语言使用与身份认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如何在年轻一代的社会交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对其身份建构产生何种影响?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外来语言的引入与传播,又如何与本土语言产生互动,进而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 研究者们将运用社会语言学的多元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语料库分析、问卷访谈以及话语分析等,深入一线,捕捉鲜活的语言现象。我们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语言变迁趋势,更将深入到具体的社会群体和语境中,考察个体如何在语言使用中体现其社会属性、文化背景以及身份定位。例如,针对不同社会阶层、年龄群体、地域背景的受访者,分析他们在日常交流、公共媒体以及虚拟空间中的语言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第二部分:文化传承与话语的张力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而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度,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尤为复杂而迷人。传统文化的传承、外来文化的涌入、以及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碰撞与交融,都在语言层面留下了丰富的痕迹。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文化如何通过语言得以传承,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话语模式与新兴话语方式之间存在的张力。我们将关注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宗教仪式等文化场景中的语言使用,分析这些语言实践如何维系和传播文化记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话语模式可能面临挑战,新的社会议题、价值观念需要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在环境问题、性别平等、科技伦理等议题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新的话语建构过程。 此外,媒介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盛,极大地改变了话语的传播方式和生产机制。本部分还将考察这些媒介平台如何成为新的话语场域,形塑公众舆论,影响社会认知,甚至重塑集体记忆。研究者们将分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短视频等新兴的媒介话语形式,探讨它们如何承载和传播文化信息,以及它们在建构和解构特定文化符号方面的作用。 我们还将审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挑战,以及在中国社会日益开放的环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如何在语言交流中协商理解、弥合分歧。这不仅涉及到语言表层意义的理解,更涉及到深层文化价值观的解读与认同。 第三部分:身份的协商与话语的实践 身份,是人类社会自我认知与他人认定的核心概念。在当代中国,个体身份的构成变得日益多元和复杂,受到社会阶层、性别、地域、民族、职业、年龄、教育程度,以及个人经历和价值取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语言,作为个体与社会互动的核心,在身份的建构、表达和协商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部分的研究将聚焦于身份的社会语言学视角。我们将分析个体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展现、巩固或挑战他们的社会身份。例如,在不同语境下,个体如何调整他们的语体、语调、词汇选择,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关系和身份定位?特定的话语实践,如叙事、辩论、批评等,又如何被用来建构和维护个体的身份,或者对其身份提出质疑? 此外,群体身份的建构与话语实践也同样值得关注。例如,青年亚文化群体、特定职业群体,或者具有相似价值观的社群,如何通过发展独特的语言风格、行话、甚至是“黑话”,来强化内部的认同感,并与外部群体进行区分?性别身份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以及在父权制或后父权制话语语境下的协商与重塑,也将是本部分关注的重点。 本书还将探讨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与“多重性”。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的身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不同的侧面。语言作为一种动态的实践,如何反映并参与到这种身份的协商与流动之中?例如,个人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中可能展现出不同的身份形象,而这往往通过其语言使用方式的差异得以体现。 第四部分:话语建构的理论与方法 在上述对社会、文化、身份与语言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索背后,离不开扎实的理论框架和创新的研究方法。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话语建构的相关理论,并展示社会语言学在理解和分析这些复杂现象时所采用的各种研究工具。 我们将梳理包括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y)、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等在内的重要理论视角。这些理论工具为我们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文化意涵以及身份建构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研究者们将阐释如何在具体研究中运用这些理论,例如,如何通过分析公共媒体中的话语来揭示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运作;如何通过细致的民族志研究来理解特定社群的语言实践与其文化认同之间的深层联系;如何利用语料库技术来追踪语言的微观变化及其与社会因素的关联。 本部分还将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社会语言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学批评等多个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与融合,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在社会、文化、身份建构中的多重作用。 结语:在语言中洞察中国,在探索中启迪未来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的每一篇研究都饱含着研究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对语言现象的敏锐洞察。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现有知识体系的补充与拓展,更是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和个体身份的一扇重要窗口。 我们相信,通过对语言现象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变迁的脉络,更深刻地理解多元文化的交织与融合,更准确地把握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身份定位。本书的研究,旨在为学界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依据,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促进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共同为理解和建构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富活力的中国社会贡献力量。 本书的探索永无止境,语言的魅力无穷无尽。我们期待,本书的研究能够启发更多的学者和读者,一同加入到这场关于语言、社会、文化与身份的深入探索之中,在语言的海洋里,发现中国,启迪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著作,在宏大的视角下,对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极其深刻的洞察。我个人对其中探讨的“身份”与“话语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印象最为深刻。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语言表层现象的描摹,而是深入挖掘了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个体如何通过语言实践来协商、重塑乃至对抗既有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规范。尤其是关于方言和普通话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间的使用张力,书中呈现的案例分析令人信服。例如,书中对特定职业群体话语习惯的剖析,揭示了语言如何成为区隔、排斥和赋权的微妙工具。这种从微观个体话语到宏观社会结构互动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它迫使读者反思自己日常交流中的无意识偏见,思考那些被我们视为“自然”的语言习惯背后,其实蕴含着复杂的权力博弈与文化协商。对于任何关心当代中国社会动态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理解社会认同如何被语言塑造的一份重要参考。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表现出了一种罕见的融贯性与创新性。不同于许多社会语言学著作常有的那种将语言、文化、社会割裂开来讨论的倾向,此书成功地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分析网络。特别是关于“文化”的阐释,它超越了传统人类学的静态定义,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不断被言说的过程。书中引用的许多当代中国社会案例,比如网络语言的兴起及其对传统礼仪规范的冲击,都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时代触觉。这种对新旧话语冲突的捕捉,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它不是一本“故纸堆”式的理论总结,而更像是一份关于当下正在发生的语言变革的现场报告。对我而言,书中关于“话语建构”的论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媒体报道和日常舆论的形成机制,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信息传播本质的理解。其行文风格,虽然学术性较强,但逻辑推演层层递进,保证了即使是跨学科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体会到其理论构建的精妙之处。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动态的普通读者,我发现此书在概念的清晰度和理论的普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陷入过于晦涩的术语泥潭,反而能将复杂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平易近当地阐释出来,使其能够被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所吸收。书中对于“社会”这一概念的解构尤其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将其视为一个同质化的整体,而是强调了其中由语言差异所界定的、流动的次级群体。通过对这些次级群体内部的话语规则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社会在保持表面统一性的同时,内部正在进行着怎样深刻的分化与重组。这种层层剥开现象、直抵核心机制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深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脱口而出的词汇、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其实是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的集体签名,是建构我们存在感的无形之墙。

评分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对“新探索”这一承诺的兑现。许多前沿研究往往止步于理论的提出,但本书的实证部分,尤其是对特定群体行为的细致观察,为中国社会语言学描绘了一幅鲜活的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社会现象时所保持的审慎态度——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呈现出多重可能性和矛盾性。例如,在讨论城市化进程中移民群体如何通过“口音改造”来寻求社会接纳时,书中展示了这种适应策略背后所付出的情感成本。这不仅仅是语言学问题,更是深刻的人性与生存哲学问题。这种将冷硬的社会结构分析与温热的个体经验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该书极具感染力。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社会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语言实践,让读者能够真切地“听见”社会变革的脉动。对于希望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那些细微却关键的语言驱动力的学者或爱好者,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颠覆了我过去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一些固有认知。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的反思精神,是其最宝贵的特质之一。她/他似乎在不断地追问:谁有权利定义什么是“正确的”话语?谁的表达被主流话语所压制?这种对权力与话语权力的持续拷问,使得全书弥漫着一股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语言政策影响的追溯,也为理解当下的语言生态提供了坚实的纵深感。它不是孤立地看待当下的语言现象,而是将其置于长期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这种跨时空的分析维度,赋予了本书强大的解释力。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周围的一切语言交流都变得更加敏感和警觉,这对于任何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学术“充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