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5星推荐 豆瓣网9分评价
运用独创性的U型写作法,像专业学者一样思考和写作
人文学科的学术写作令人望而生畏、筋疲力尽,但对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写作者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来完成,必定会事半功倍,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学术写作的乐趣。
本书不仅介绍了制定计划、设置议题、优化结构、规范体例等写作策略和技巧(尤其是独创性地提出的U型写作法),更重要的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切实努力和丰富经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写作思想,帮助写作者调整视角,鼓励他们将自己视作重要工作的创造者和从事者,像专业学者一样思考和写作。
对人文学科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学者来说,要想写出规范精彩的学术论文、文章和著作,本书都是首要选择。
[美] 埃里克·阿约(Eric Hayot),中文名韩瑞,1999年从威斯康辛大学获得英语与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亚洲研究系主任、孔子学院院长,兼任美国比较文学协会副会长。
1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 写作实践
2 忘记你(或许)已经知道的东西
3 写作八大策略
4 制度性背景
5 论文与书
6 唯物主义写作理论
7 读者怎么读书?
第二部分 策 略
8 U形曲线
9 结构与主次关系
10 结构性节奏
11 导 语
12 不要过早地把一切说清楚
13 段 落
14 三种过渡方式
15 显露你的冰山
16 元语言
17 写个好结尾
18 标题和副标题
第三部分 技 巧
19 引用手法
20 会议发言
21 案 例
22 比喻语言
23 脚注和尾注
24 专业术语
25 插入语
26 代 词
27 重 复
等。。。。。。。
1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本书的第一部分“练习写作”为讨论学术写作构建了一个框架,主要探讨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是如何(正式与非正式地)进行写作教育的。接下来,本书将就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的心理和社会架构提出建议,并且分析主导人文学科学术写作主要体裁的制度背景(主要是第二类和第三类书所讨论的东西)。我还会提出一种写作方法——一种思考写作目的和写作方式的方法——这种写作方法旨在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你要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来写作,以及为什么我推荐了特定的结构策略或句式选择。这些建议将引导你加深对写作的理解,写作是一种包罗万象、生机勃勃的实践,会受到多种行为、态度、制度模式、个人以及社会规则的影响,当然也会反过来影响它们。
本书的第二部分“战略”主要探讨创作文学和文化研究文献需要依赖的宏观写作架构,包括导语、结论、结构性节奏、过渡等等。第三部分“战术”主要讨论较低层面的写作实践:例如脚注、比喻、措辞、表达方式等,以及一系列其他概念,这些概念通常会在写作者的无意识行为层面发生作用。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在这个方面给予人文学科的学者详细指导(海伦·索德的书最为接近,但立意过高)。本书所呈现的是对学术写作的详细指导——包括解构“U形曲线”段落、展示如何“显露你的冰山”、展开一系列元论述实践,或者运用三种主要过渡类型,以上都是专门针对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的——而这些内容你无法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到。
本书主要是为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而写的,既包括研究生,也包括教师。最为独特的是,本书所探讨的是如何进行“理论写作”,换言之,就是如何按照因为近30年来哲学和文化研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而产生的写作模式进行文学学术写作。我不保证本书具有普适性。这些经验是否只对那些与我一样拥有古怪教育轨迹、在欧洲大陆上有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及拥有极富喜剧性的心理疾病史的人才有用?或许的确如此。但是,话说回来,或许你和我恰巧拥有相似的心理疾病史。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对我来说有用的经验,在略加修正后,也会对你有用。
我认为,无论你是谁,这里的许多经验在进行归纳总结之后都是可以通用的。文学博士圈子之外的读者——包括感兴趣的本科生和业余爱好者,或者各个领域的专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等——如果愿意花费精力去理解特定领域的文风差异,一定能够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因为从长远来看,我不在乎你是不是像我一样写作。我所在乎的是你保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也就是说,你在进行学术写作时既要有决心,也要有目标,你要将它作为一项手艺来认真对待,要理解你如何去写作,以及为什么要写作,要努力去超越你的年龄和经验所处的平均写作水准。长期来看,你要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这本书就是要帮助你找到自己的道路。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似乎完全理解了人文学科研究者那种游走在历史文献与当代理论之间的“身份焦虑”。它没有强迫我们模仿自然科学的逻辑结构,而是非常尊重人文社科研究的特点——即论证往往是多声部、多视角的交织。书中关于“叙事性论证的构建”的讨论,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它指出,在许多人文领域,有效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或文本的重述与再阐释,因此,清晰的叙事脉络和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同样重要。这与那些只强调“三段论”的僵硬指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似乎明白,我们不仅是在展示发现,更是在讲述一个“发现的过程”。而且,书中对如何处理具有争议性或高度依赖个人解读的材料,提供了非常稳健的策略,教导我们如何在保持自身立场的同时,展现出对异见的充分尊重和审慎回应。这使得我的写作不再是孤立的表达,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邀请同行参与的对话。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买过好几本所谓的写作指导书,大多是空泛的口号堆砌,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真正实操起来却无从下手。然而,这本独特的指南,在处理“学术语言的精确性”上,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细致。它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头疼的语法和修辞问题,而是用大量的真实案例,对比了模糊表达和精准表达之间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关于“限定词和情态词的审慎使用”部分,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在表达确定性时用词过于随意,这在严谨的学术语境下是致命的缺陷。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编辑,耐心地纠正我们日常用语中的那些“小毛病”,将它们提升到符合学术标准的层面。此外,书中对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讲解得极其透彻,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学术风格(如MLA、芝加哥等),并且给出了不同风格在应用场景中的微妙区别。这对于需要频繁跨学科投稿的我来说,简直是太及时雨了。它的实用价值,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脚注和标点符号的处理上。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实在是一绝,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眼睛非常舒服。尤其是那些引用格式的示例,做得特别清晰直观,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强迫症患者量身定做的。我以前写论文总是被格式搞得焦头烂额,这下好了,照着书里说的做,效率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作者在讲解那些复杂的学术规范时,并没有使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步骤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执行的小任务。比如,关于文献综述的撰写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你需要综述文献”,而是详细指导你如何构建一个逻辑清晰的叙事框架,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核心论点。这种“手把手”的教学风格,让初入学术圈的新手也能迅速掌握门道。另外,书中对不同学科写作风格的细微差异也进行了探讨,这一点非常加分,让我意识到人文社科的写作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需要根据具体领域进行调整的艺术。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在实用性和审美性上都做得非常出色的工具书,放在案头,随时可以翻阅,解决燃眉之急。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也必然分量十足。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自查清单”和“常见错误警示”模块。这些总结性的工具,非常便于快速回顾和自我检验。与那些动辄数百页、内容冗余的参考书不同,这本书的每一页似乎都承载了有效信息,阅读效率极高,几乎没有“注水”的内容。例如,在关于“学术自信心建立”的那一小节,虽然篇幅不长,但它直击许多年轻学者的痛点——如何克服“冒名顶替综合征”,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对作者心理状态的关注,使得全书的基调非常鼓舞人心,不再是冰冷的规则手册,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提供的鼓励和指导。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写作技术与高层次的学术精神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既实用又鼓舞人心,是书架上绝对不会积灰的必备良品。
评分这本书的洞察力远超我预期的“写作指南”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有效学术思考”的心法秘籍。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论点构建的深度挖掘”那一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教你如何清晰地表达观点,而是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初始假设,挑战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常识。这种哲学层面的反思,让我对自己的研究主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写作能力主要依赖于词汇量和句式变化,但读完此书才明白,真正的学术写作力量源于对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书中对“论证的层次感”的剖析堪称经典,它教会我如何铺陈证据链,如何预判读者的质疑,并提前在论证中进行消解或回应。这种前瞻性的写作策略,极大地增强了我文章的说服力。它不仅仅是关于“写得好不好看”,更是关于“论证是否站得住脚”的内在修炼。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思维的拓宽训练,受益匪浅,已经迫不及待想用这些新方法重构我正在进行的研究框架了。
评分评价大于20元的商品超过10个字就有机会获得京豆~
评分评价大于20元的商品超过10个字就有机会获得京豆~
评分昨天看到朋友推荐,马上就买了。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分享一下
评分评价大于20元的商品超过10个字就有机会获得京豆~
评分昨天看到朋友推荐,马上就买了。
评分评价大于20元的商品超过10个字就有机会获得京豆~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分享一下
评分评价大于20元的商品超过10个字就有机会获得京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