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系统揭秘远古蜀人蜀语的精品力作。
蜀人蜀语,见证华夏源头活水;三星金沙,梦牵远古蜀韵巴风。
书稿立足文献,发现了不少新材料,运用多种方法,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移民史等学术成果,确定了 “蜀语”的始见书,考察了多种《蜀语》,讨论了中上古蜀语的韵部和词汇(部分词汇命名理据的讨论饶有趣味),界定了“蜀语”“蜀方言”与“四川方言”。证明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蜀语是汉语的前身华夏语的源头之一。
汪启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
赵振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所著《<集韵>校本》荣获第15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伍宗文,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教授。曾参与《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审订,并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赵静,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
导 言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语料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古蜀语诸家论述纂要
第四节 “蜀语”名义阐微
第一编 蜀语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蜀人与蜀语
第一节 蜀人的起源与族属
第二节 载籍所见之蜀与中原
第三节 考古所见之蜀与中原
第二章 蜀语区移民与古蜀语
第一节 蜀地行政沿革与蜀语区的关系
第二节 古蜀移民与古蜀语
第三节 文人迁徙与古蜀语
第三章 蜀语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古蜀语的性质
第二节 古蜀语的发展
第三节 古蜀的文字
第四章 蜀语的地位与融合
第一节 古蜀语的地位
第二节 蜀语和其他方言的接触与融合
第二编 中上古蜀语音韵考论
第一章 两汉蜀语韵考及韵谱
第一节 两汉蜀韵考论
第二节 两汉蜀语韵谱(韵谱一)
第二章 魏晋时期蜀语韵考及韵谱
第一节 魏晋时期蜀韵考论
第二节 魏晋时期蜀语韵谱(韵谱二)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蜀语韵考及韵谱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蜀韵考论
第二节 隋唐五代蜀语韵谱(韵谱三)
第三编 中上古蜀语词汇考论
第一章 中上古蜀语词汇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中上古蜀语词举隅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扬雄《方言》里的蜀语词
第三节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蜀语词
第四节 古人注疏中指出的蜀语词
第三章 《华阳国志》中的蜀语词
第一节 《华阳国志》中的蜀语词
第二节 《华阳国志》中的巴人语词
第三节 《华阳国志》中的蜀地少数民族语词
附 录
一、参考文献
二、中上古蜀语词汇表
坦白说,我对古代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知之甚少,读一些相关的著作时,常常会因为术语的密集和引文的繁复而感到压力山大,读上几页就得停下来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这本书在行文风格上,似乎在试图拉近与非专业读者的距离,尽管主题本身注定是高度专业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一些关键概念时,会不厌其烦地用一些类比或者历史场景来加以阐释,这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被认为是“天书”的理论变得相对容易入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内容变得肤浅,而是作者在专业深度与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点,这对于一个想窥探这个领域奥秘的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体现了作者的大家风范和知识分享的诚意。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自己图书馆里的语言学专著,发现很多书籍的论证逻辑往往是线性推进的,缺乏对整体框架的宏观把控。然而,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论证脉络似乎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螺旋上升的结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献和证据,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庞大的、多维度的分析模型。我感觉作者在处理每一个具体的语词或语法现象时,都会不自觉地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地理甚至族群迁徙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这种“由点及面,再由面归点”的思维跳跃,非常考验读者的理解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光是目录那一块,就能看出其构建知识体系的雄心壮志,绝非小打小闹的考据。
评分这本书在参考书目和脚注的处理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很多学术著作的脚注要么过于简略,要么堆砌如山,阅读体验十分割裂。而这里的处理,似乎将脚注本身也视为一种延伸的对话空间。它不仅清晰地标注了每一处引用的来源,更常常在脚注中穿插一些作者的“内心独白”——可能是对某个旧说法的修正,或是对某一史料真实性的自我辩驳。这种“正文谈论,脚注补充与辩论”的双轨叙事结构,使得整本书的学术探讨显得格外鲜活和立体。读起来不像是在看一份冰冷的报告,而更像是在旁观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学术辩论的精彩节选,让人不由得对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肃然起敬。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的细节可以看出,这绝对是一部倾注了巨大心血的作品,那种对学术严肃性的坚持,从物理形态上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没有采用那种为了迎合大众市场而追求的轻薄和速度感,反而用其稳健的体量和清晰的排版,要求读者放慢脚步,沉下心来。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对待知识的“敬畏感”,它暗示着作者深知自己所探讨的主题之宏大与复杂,不敢有丝毫轻率。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热爱探索语言根源、痴迷于历史深处秘密的求知者而言,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可以信赖的“探险工具箱”,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第一页,一探究竟。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那种做旧的青铜器纹饰,配上略显斑驳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种遥远的、充满神秘感的上古氛围中。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略带粗粝,让人感觉不是那种廉价的批量印刷品。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虽然内容本身必然是艰深的学术探讨,但印刷的清晰度和行距的设置都显得非常用心。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学术审慎态度的尊重,而不是那种为了追求时髦而弄得花里胡哨的现代设计。光是看着这本书,就仿佛已经开始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阅读之旅,让人对其中蕴含的那些古老智慧充满了期待。整体感觉就是,这是一本沉得住气、有分量的学术著作的“外衣”,符合它探讨主题的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