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图书馆馆藏清末民国商务版本重要文献简介

张元济图书馆馆藏清末民国商务版本重要文献简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剑 编
图书标签:
  • 张元济图书馆
  • 清末民国
  • 商务版本
  • 重要文献
  • 民国文献
  • 清代文献
  • 图书目录
  • 文献介绍
  • 版本研究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208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04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盐县张元济图书馆,是以近代海盐籍出版家、教育家、实业家张元济先生命名的县级图书馆。张元济先生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奠基人,开创了商务印书馆,并成为清末民国,乃至新中国的出版人,其地位,至今无人企及。海盐县张元济图书馆自建馆以来,陆续通过捐赠、交流等方式,收藏了大量商务老版本图书,藏书种类丰富,版本齐全。《张元济图书馆馆藏清末民国商务版本重要文献简介》选择清末至1949年10月以前的商务老版本作为整理与研究对象。按照类别与时间,对所选图书进行目录编排,并统一注明各类版本信息。《张元济图书馆馆藏清末民国商务版本重要文献简介》重点挑选120至150种具有代表性的图书,进行详细介绍,并配有书影、图片,及其他细节图片,并加以各类注释说明。

目录

线装
《宋刊南華真經》
《康熙字典》
《六臣注文選》
《宛陵先生集》
《柳待制文集》
《德國最近進步史》
《欽定大清會典》
《涵芬樓古今文鈔》
附《涵芬樓古今文鈔小傳》
《國朝名人書札》
《福王登極實錄》附《過江七事》《金陵紀略》
《國朝名人小簡》
《共和和國教科書·新手工》
《歷代名人小簡》
《曾文正公尺牘》
《王荆文公詩》
《歷代名人小簡續编》
《宋拓米襄陽行書》
《元氏長慶集》
《辭源》
《疊山集》
《張光弼詩集》
《北山小集》
《元城先生盡言集》
《晋書》
《南唐澄心堂拓右軍父子四人法帖》
《通玄真經》
《馬氏南唐書》
《鹽邑志林》
《戊戌六君子遣集》
《校史随筆》
《清邃堂遗詩》
……
《东方学术集萃:近代中国学术名著精览》 本卷收录了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它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权威之作,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走向的基石。这些著作的作者,大多是学贯中西、才高德劭的大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凝聚了毕生心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后世学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术资源。 一、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的先声 近代中国,是一个风云激荡、剧烈变革的时代。在这一历史洪流中,一批思想家以其锐利的目光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对西方思想进行了积极介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新青年》文集选编: 这套文集精选了《新青年》杂志创刊以来极具影响力的文章,涵盖了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革命、思想解放、妇女解放、教育改革等。这些文章以其激扬的文字、澎湃的热情,冲破了旧思想的牢笼,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科学精神,被誉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百科全书”。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呐喊与担当,以及他们为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精要: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思想横跨政治、史学、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饮冰室合集》是其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本卷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关于国家转型、国民改造、学术发展等方面的代表性论述。其中,他对“新民”思想的阐发,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都为当时的中国人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启示。他的文字汪洋恣肆,充满激情,既有深邃的理性思考,又不乏感性的感染力,对后世的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在西方思潮涌入之际,辜鸿铭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雄辩的笔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仁爱、礼义、中庸等,并论述了这些价值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处世哲学。在那个中国传统文化备受质疑的时代,辜鸿铭先生的论述不仅为中国文化正名,也为世界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二、史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的奠基 近代中国的史学研究,在吸收西方史学方法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学者独特的治史理念和文化关怀。 王国维《古史新证》: 王国维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古史新证》是他运用殷墟甲骨文等新出土的考古资料,对中国古代史进行科学考证的代表作。本书大胆地挑战了传统的史学观念,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了许多传说中的古代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窥见王国维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非凡的学术洞察力。 钱穆《国史大纲》: 钱穆先生是中国现代史学巨擘,他的史学思想独树一帜。《国史大纲》是他宏大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本广受推崇的中国通史著作。本书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为线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文化的变迁以及民族精神的传承。钱穆先生在叙述历史时,注重整体观照,强调文化和制度的连续性,并试图从中发掘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精神动力。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实的史书,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宣言,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根”与“魂”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先生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著称,是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陈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代表作。本书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隋唐制度的渊源及其发展演变,尤其对科举制度、门阀制度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陈先生的研究方法严谨,考证翔实,论断精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分析能力,为后世的制度史研究树立了典范。 三、文学艺术与思想情感的升华 近代中国文学艺术在吸收外来营养的同时,也汲取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鲁迅小说集: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的小说深刻地描绘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本卷精选了鲁迅先生的代表性小说,如《呐喊》、《彷徨》中的经典篇章。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国民性弱点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他的文字犀利、凝练,充满了力量,至今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冰心散文精选: 冰心先生以其“爱的哲学”和“童真”的笔触,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本卷收录了冰心先生的经典散文,如《寄小读者》、《我们什么时候能不这样》等。她的文字如清泉般纯净,温暖而富有诗意,表达了对生命、对母爱、对童真的赞美,以及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她的作品传递着一种温柔的力量,抚慰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沈从文小说选: 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存在,他以其湘西风情和对人性纯真美好的描绘而闻名。本卷精选了沈从文先生的代表性小说,如《边城》、《长河》等。他的文字朴素、细腻,充满了诗意和乡愁,将湘西边城的淳朴民风、自然风光以及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是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人性中最纯粹美好的赞歌。 四、学术方法与思想探索的创新 近代中国学者在诸多学术领域都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为中国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他对中国哲学史进行系统梳理和重新解读的代表作。他以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方法为借鉴,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了分期研究,并试图发掘出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哲学史研究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 赵元任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他在汉语方言学、语音学、音韵学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话的文法》是他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法进行系统分析的开创性著作。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对汉语的词法、句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填补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空白,为汉语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文俊《代数拓扑学讲义》: 吴文俊先生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数学的多个领域,尤其是拓扑学、代数几何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代数拓扑学讲义》是他基于多年教学和研究经验编写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代数拓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本书以其严谨的逻辑、清晰的表述和深刻的洞见,成为代数拓扑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为中国数学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本卷所收录的这些重要文献,仅仅是近代中国学术宝库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它们所蕴含的思想光辉、学术价值和文化底蕴,足以让我们领略到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与担当。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更能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深的思考,面对当下的挑战,书写未来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另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献汇集也像是一面折射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群像镜”。他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身份重塑的压力,他们的文字中,既有对西学的盲目推崇,也有对本土传统的深切眷恋与焦虑。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那些在特定议题上表现出的“试探性”和“不确定性”。与我们今天许多高度确信的论断相比,他们对未来的判断往往是充满问号的。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在那段动荡岁月里,为了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知识坐标而付出的巨大心力。这种真切的“人味”和探索的艰辛,远比那些标准化的教科书描述要来得感人。这本选集成功地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面目模糊的个体声音,重新以清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得以与百年前的同路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也相当不错,尽管内容是学术性的,但整体的装帧和排版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那种对原件风格的保留,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能嗅到旧书特有的墨香,这对于提升阅读的沉浸感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注意到,在一些涉及早期学术争鸣的部分,文字的校勘质量非常高,使得那些复杂的逻辑推演能够清晰地被现代读者所理解,而没有被过度的白话化所稀释其原有的语境。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既要让内容“可读”,又不能“失真”。尤其是在阅读涉及具体技术引进或学术组织章程的段落时,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间距,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本优秀的历史文献汇编,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在物理形态上,也在为我们搭建一座通往过去的稳固阶梯。

评分

这本选集实在太让人眼前一亮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浸淫在近代史研究中,却又时常苦于文献碎片化和难以获取的学者们量身打造的宝藏。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在浩如烟海的清末民初文献中,如何精准地遴选出那些“重要”的篇章。这种“重要”,绝不仅仅是篇幅上的冗长或者名头上的响亮,而是真正触及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思想转型的核心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商务印书馆早期出版物的聚焦,毕竟,商务作为近代中国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巨擘,其出版的书籍本身就是研究现代化的活化石。我们都知道,过去的研究多是依赖二手资料的转述,或者在各大图书馆“大海捞针”式的检索,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偏差。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搭起了一座清晰的桥梁,让我们可以直接触摸到那些泛黄纸页上的思想交锋与知识建构的过程,那种亲历历史的震撼感,是任何二手总结都无法替代的。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或者出版史研究者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容错过的基础性文献集。

评分

我一直认为,研究清末民初的转型,绕不开对“知识生产”和“权力运作”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份选集在这方面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仅展示了知识分子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谁有能力出版”以及“什么能被出版”的权力结构。商务印书馆在当时扮演的角色,既是知识的推介者,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守门人”。通过研读这些选出的“重要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个信息稀缺的年代,什么样的思想能够获得最广泛的传播渠道,什么样的论述方式更容易被主流精英所接受。这种机制的透明化,对于我们理解后续政治运动和文化转向的根源,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它迫使我们跳出“精英单向输出”的传统视角,去思考知识是如何在特定的商业和政治环境下被塑造、筛选和投放市场的。这对于构建更具批判性的近代史观,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精选”类的图书往往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精选”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编者的主观倾向,很容易在无形中导向某种特定的叙事框架。然而,这份选集却给了我一种惊喜的平衡感。它似乎并未试图构建一个高度统一、线性的历史叙事,而是更像一个精心布置的“对话场”,让不同立场、不同领域的早期文献彼此碰撞、相互映照。例如,其中收录的一些关于教育改革或学术规范讨论的文本,其措辞的谨慎与迭代,细致地勾勒出了知识分子在面对“古今之变”时的内心挣扎与策略调整。我花了大量时间比对了其中几篇关于“新名词”翻译和界定的文章,发现其背后蕴含的知识论挑战,远比我们今天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编者似乎深谙“见微知著”的道理,没有去罗列那些宏大叙事的纲领,而是着力于那些支撑起新文化地基的、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文献。这种对文献原貌的尊重和对细微差别的捕捉,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耐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