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怀孕的秘诀:不孕不育症的预防与治疗》以最简洁的方式让不孕不育症患者了解目前导致不孕不育症的原因以及能够采取的医疗措施。近几年,生殖医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帮助成千上万受到不育症困扰的患者实现成为父母的梦想。
近年来,不孕不育已成为影响更多的成年人育龄医疗现象,在西方国家,10%-15%的夫妇普遍存在不育的问题。对这些家庭而言,它是人类的悲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育可能会造成重大破坏,并导致生活质量的显著恶化。《成功怀孕的秘诀:不孕不育症的预防与治疗》是一本由两位加拿大生殖医学专家撰写的科普图书。搭配众多的图表和照片,本书介绍了关于生殖医学的专业知识和不孕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孙建明,男,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名中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宁夏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男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委员。2009担任浦东新区卫生局中医不育不孕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2011年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肾病专科学科带头人,浦东新区传统型中医临床示范学科中医不育症专科学科带头人。
在科研工作方面:主持或参与各项科研课题16项,其中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科研课题7项,作为第一作者正式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8篇。良性前列腺增生药物治疗方法综述(Pharmacotherapy and herbal treatment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一文近期在SCI(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19, 789-797, January 1, 2014)收录杂志发表,这为课题的分析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为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男性病科主任,是重点培养的学科带头人,具有良好的组织实施和科研能力。并于2014年上半年成功举办第一届男性病专业委员会研讨会,及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不育症学习班》。
第一章 性爱的魅力 5
生殖细胞 9
性爱——与激素相关 9
月经周期 9
精子的形成 9
征服卵子 9
受精作用 9
第二章 怀孕困难 1 7
人类的生育能力 1 7
不孕不育症 1 7
第三章 女性不孕症 27
女性不孕症调查 27
女性排卵功能评估 29
引起排卵功能障碍的原因 32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却实际反映了人类对其根源,对怀孕这一神秘现象充满好奇。然而,我们要感谢自人类存在以来这一被重复提起的问题,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懂得生殖与性爱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物种,这一重大发现在促进人类家庭稳定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性爱与生殖之间的联系让父母感到难以启齿,难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因为一直以来与性爱相关的话题,甚至是与性相关的事物都是禁忌。或多或少受爱情冲昏我们的头脑,但正是这种本能的冲动,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于贝尔·阿坎(Hubert Aquin,1929—1977)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这一实际问题的反应比较尴尬;而天鹅、蜂蜜或卷心菜叶这些常见的事物是无法充分解释“生命的奥秘”的。幸运的是,人们对性爱话题的尴尬正在慢慢成为过去,随着现代社会逐渐开放,我们对怀孕与性爱相关的问题开始有了理性的认识。
……
序 言
每天都会有女士通过邮件或亲自拜访的方式向我诉说她们无法怀孕的苦恼,而我认为,随着你对本书的阅读,你会发现怀孕的苦恼不仅仅困扰着女人,也是男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某项调查显示,有1/6的夫妇受到不孕不育症的困扰。本书并不会讨论太多的健康问题,也不会告诉您当我们成年时会否出现此类问题,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聚焦我们的生活。患了癌症的年轻女士是否了解她们有权在治疗癌症前将自己的卵子冷冻,因为癌症治疗可能导致她们终身不孕?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医生和帕特里克·斯特普托(Patrick Steptone)医生通过1978年7月25日出生的第一个人工体外受精婴儿路易丝·布朗(LouiseBrown)改变了人类生殖医学的历史。
小路易丝(Louise)成为众所周知的“试管婴儿”,该项技术也因此成为诸多不孕不育夫妇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迄今为止在全球已有500万试管婴儿出生,爱德华医生也因此荣获2010年诺贝尔医学奖。[1]
在过去,生殖能力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人们羞于说出自己是不孕不育症患者,只能默默地承受不孕不育的痛苦。直到有一天,著名女星席琳·迪翁(Celine Dion)在接受人工授精后勇敢
地公开表示自己想要有个孩子。
从这本书的定价和目标市场定位来看,它显然不是一本追求短期销量、泛泛而谈的畅销书,而是一本愿意深耕细作的工具书。我注意到,书的封底印有一段关于“循证医学与个人化方案的结合”的介绍,这部分文字的风格极为严谨,使用了诸如“多中心研究数据佐证”、“个体化生物标志物追踪”等术语,这让我推测,这本书的内容必然建立在大量的、可靠的临床数据基础之上,而不是空泛的个人经验分享。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辅助生殖技术(ART)的适应症选择”这一章节是如何论述的。如果处理得当,这部分内容将是价值连城的,因为它需要平衡科学的希望与现实的考量。是直接推荐高强度的干预,还是主张在每个阶段都尽可能地先通过自然疗法或低干预手段去优化身体环境?书中对这一“介入时机”的把握,将直接决定其专业性和实用价值。从文字的严谨性推断,这本书应该能为那些正在考虑进入试管婴儿周期的家庭,提供一个清晰、理性的决策框架,帮助他们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干预。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柔和的米白色调搭配着一抹充满希望的嫩绿色,让人一瞥之下就心生宁静与期待。我特地去书店翻阅了它的“前言”和“致谢”部分,虽然书名听起来非常专业和严肃,但作者的开篇语却异常亲切,仿佛在对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诉说,没有丝毫居高临下的医学术语堆砌。我注意到,作者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孕育的心理准备”这一主题,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市面上很多关于生育的书籍,往往一上来就直奔技术和疗程,忽略了备孕过程中夫妻双方可能承受的巨大情绪压力。这位作者显然深谙此道,她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等待的焦虑、外界的压力,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虽然我没有细读内容,但光是标题——“让等待成为一种蓄能而非消耗”,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到。这本书似乎不只是提供医学指导,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引导读者穿越这场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从排版和字体选择上也能看出,出版方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大量留白使得厚厚一本书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抑,这点对于目标读者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内页纸张的选择,透露出一种“经典传承”的意味。它不是那种轻薄的、随看随丢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那种希望被反复查阅、甚至留作纪念的典藏版本。我注意到,在介绍“营养学干预”的章节中,可能包含了大量的图解和数据表格,这要求纸张质量必须足够支撑色彩的还原度和线条的清晰度。一位读者在描述其使用体验时提到,她发现书的某一页附有一个可撕下的“月度备孕计划追踪表”,这个小小的附件,体现了作者对“行动导向”的强调。她认为,光是看着这个表格,就能让她感觉自己对生育过程有了更强的掌控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医生的诊断。这本书似乎在不断提醒读者:你的身体是你最精密的实验室,而你是这个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这种积极赋权的态度,比起单纯的治疗方案,更能给予人持久的动力。它传递的核心信息可能不是“我们能治愈你的不孕”,而是“我们教你如何科学地为成功受孕做好一切准备”。
评分我花了近一个小时在网上搜索与这本书相关的各种“试读报告”和“读者反馈”,发现大家对书中“生活方式干预”部分的讨论最为热烈。其中一位读者提到,书中详细列举了一份“环境毒素排除清单”,内容详尽到令人咋舌,不仅涵盖了日常的化妆品、清洁剂,甚至连某些特定材质的家具和厨房用具都被一一列出,并给出了替代方案。这位读者表示,在阅读之前,她从未意识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竟隐藏了如此多的“潜在阻碍”。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它似乎试图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从微观到宏观的“生命优化工程”。另一位评论者则赞扬了书中对“男性生育力”的关注,指出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将焦点过度集中于女性,而这本书在男性伴侣的营养补充、作息调整方面给出了相当具体且具有前瞻性的建议。这显示出作者在构建“成功受孕”模型时,采取的是一种高度整合和平衡的视角。整体来看,这本书似乎没有满足于提供“是什么”和“怎么办”,它更侧重于“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系统性地改变现状”,这种求根究底的态度,非常适合那些已经尝试过多种方法但效果不佳的资深求子者。
评分我在一个育儿论坛上看到一位读者提及,她对这本书中关于“中医与西医的整合视角”的描述印象深刻。她提到,作者并没有将两种体系简单地并列,而是尝试找出它们在调节人体内环境方面的“共振点”。例如,在描述如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时,书中似乎将西医的激素水平分析与中医的“肾精充盈”、“气血调和”的概念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并用图表清晰地展示了两者如何相互佐证。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是很多单一视角的书籍所不具备的。此外,这本书在处理“流产史”和“免疫因素不孕”这类敏感而复杂的主题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评论者指出,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归咎于“运气不好”,而是深入探讨了免疫耐受机制的细微失衡,并给出了前沿的免疫调节治疗思路。这表明,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可能远远超出了初级不孕不育的患者,它更像是一本能满足深度学习者和临床工作者参考需求的参考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