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事业两不误的辣妈,认真细致地总结了从备孕、怀孕到分娩、育儿各个阶段的心得体会和实用经验,感性文艺的认识和理性科学的知识结合,不失为女青年走向成熟的必修课。
牵牛妈,主流媒体人,育有一儿(牵牛)一女(麦穗)。热衷文艺,有“活的孕产字典”和“知心豆姐”的美誉,已为周边及网络上的数百余名准妈爸进行过口头和一对一的孕产育儿指导,并兼顾心理咨询和情感顾问。天涯开帖《生吧,生吧——80后知识女青年生娃实战手记》两周点击过百万,2011年出版的《没经验准妈妈“研究生”笔记》盘据孕产类新书榜榜首,并长期为《父母》、《孩子》等母婴杂志撰写专栏。
人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优化基因并繁衍高质量的后代。然而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里,却从未有过这个专门学科。看起来灵活的身体、高等学历和丰盛财富,并不能给予我们真正健康的精子与卵子。 “生娃”不是赌博却胜似赌博,同时又绝对是一个值得精细运作且回报的项目课题,这本关于如何研究“生”的笔记值得好好参考——只为每一个属于你的生命好好负责。
明星胎教导师谢菲
牵牛妈的文如其人,像个邻家姐姐拉着你,分享她学霸妈妈的丰富经验。我们常常因为无知而感到焦虑,牵牛妈用她接地气又用心的分享,帮你顺利度过孕期焦虑,是新妈妈成长的陪伴!
呆小贺漫画创始人 呆小贺
感性文艺的认知与理性科学的孕产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怀孕指南大全,兼女青年走向成熟的必修课,值得学习分享。
《北青周刊》记者 郭小寒
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俩孩儿都好不了 001
第一章 歪打正着的备孕
01 牵牛妈备孕实录 006
遭遇空囊 006
艺高人胆大 008
生吧生吧:写给那些怕生小孩的人 010
02 牵牛妈研究“生”笔记 017
备孕二三事 017
如何判断是否怀孕 022
第二章 喜忧参半的孕早期(0~3个月)
01 牵牛妈孕早期实录 028
一夜大肚 028
要不要穿防辐射服 029
如何对付折磨人的孕吐 031
关于“啪啪啪”(性生活) 033
02 牵牛妈孕早期研究“生”笔记 034
孕期用药安全提示 034
如何推算预产期 038
第三章 飞速而过的孕中期(4~7月)
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俩孩儿都好不了
开启这本孕产书之初,我一度不知道究竟能跟妈妈们分享些什么。上苍给了你一个带感的写作灵感,同时也会用一波又一波的生活琐事和不良情绪阻挠你——不然如何拔高女性写作的门槛呢。每每总在喂奶、如厕、买菜、看病、哄娃、遛弯儿等行动不便时冒出的锦言妙句,等好容易抓到一块看似完整的时间坐在电脑旁就烟消云散了。
这一度让我很丧气,甚至愤怒,凭什么男性在写作时就可以慢条斯理地泡好一杯上好的龙井或咖啡,端坐书房,用一整晚的时间对敲下的每个字句细斟慢酌,而作为一个喜欢写字的主妇,在对抗激素波动和处理家长里短烦心事的同时,连一张纯属自己的书桌都摆满了孩子的奶瓶和作业本,跟打游击一样向自己的妈、婆婆或是保姆阿姨讨点儿时间理理文思,有时还得不到理解。
“都俩孩儿妈了,那么累,有时间就休息吧。”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你都30岁了,写什么都晚了。”
“女人嘛,还是要以家庭为重。”
“别作了,踏踏实实过日子吧。”
……
这样写下去,似乎又是控诉信、怨妇文的走势。不,这当然不符合牵牛妈一贯阳光治愈系的风格。82岁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深主妇才是我的精神标杆。“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如果我25岁时就通过出版小说迅速证明了自己,那说不定倒是件糟糕的事情。”——爱丽丝·门罗奶奶如是说。
所以,企图跟生活讨价还价只会让自己一败涂地,挫败感日益增生。在的确是男权的世界里,你躲在被窝里哭诉性别的不公,跟老公叫板女权主义不可能也丝毫改变不了现状。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和你同样年纪,背负着俩娃经济重担在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中挣扎,每天累得跟条狗一样回到家的男人还像恋爱时那样费尽心思讨你欢心,说:“baby,咱们来谈谈诗和远方。”也不可能要求为你操劳忙碌了一辈子的父母替你包办所有的家务,顺便把《弟子规》、ABCD和绘本全都帮你给娃教了;更不能希冀两个娃无病无灾顺利成长,琴棋书画样样皆通,成为学霸学神的同时还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温暖丰富的内心……
从文学性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让我惊艳。它远超出了“实用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细腻的、观察入微的社会观察报告。作者对日常细节的捕捉能力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模糊的眼神,都被她用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捕捉下来。举个例子,她描述孩子在试图掌握行走时,那种摇摇晃晃、仿佛随时都会被地心引力俘获的姿态,不是简单的“学走路”,而是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绘那种“与万有引力抗争的萌芽生命力”。这让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一种审美享受,而不是任务。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放慢速度,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育儿场景。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提升了“做母亲”这件事的内在价值感。它告诉你,你每天处理的那些看似重复、低价值的家务和照料,在有心人的笔下,可以折射出如此深刻的人生哲学和生命力量。这让我对那些被定义为“琐碎”的日常,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更像是一本“灵感剪辑簿”。我最欣赏的是,它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极具洞察力的“旁观者视角”。作者似乎总能抽离出来,用一种局外人的清醒来审视自己作为“二宝妈妈”的角色变化。比如,在谈论“自我边界”的重塑时,她没有空泛地谈论“找回自我”,而是通过记录自己与伴侣、与原生家庭之间因为育儿理念产生的微妙张力,展示了现代女性如何在新的家庭结构中,小心翼翼地捍卫自己的主体性。这种对“人际关系重塑”的关注,是很多纯粹的育儿书中缺失的维度。它承认了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场涉及多方力量博弈的集体项目。对我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支持是多向度的:它既是育儿技巧的补充(尽管不是核心),更是家庭关系维护的心得手册。它让我意识到,照顾好自己和维护好家庭系统的平衡,与照顾好孩子本身一样重要,甚至更为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完全打破了我对育儿书籍的刻板印象。它不像那种被精心编排过的回忆录,更像是一系列情绪和场景的快速剪辑,时而跳跃到深夜里因孩子高烧而产生的恐慌,时而又回到阳光下的某个午后,记录下孩子第一次发出清晰的“妈妈”音节时的那种近乎眩晕的喜悦。我得承认,我常常在阅读时笑出声,不是因为有什么刻意设置的笑点,而是那些描述太贴合实际了。比如她描述自己试图在厨房同时处理三件以上事情时,那种肢体和精神上的“多线程崩溃”状态,我感同身受,恨不得在书页上批注:“对对对,我也是这样!”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敢于直面育儿中最“不光彩”的时刻——那些我们通常会隐藏起来,只在最亲密的闺蜜面前才敢提起的挫败感、自我怀疑,甚至是偶尔对孩子流露出的不耐烦。这种坦诚,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安全和治愈。它不是在教育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陪伴你“正在”经历什么。读到后面,我甚至觉得作者像是一个老练的心理咨询师,用她自己的经历为你做了一次深层的“情绪排毒”。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应该是“去神秘化”。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化中对“完美母亲”的过度渲染和美化。作者极其坦诚地讨论了生育和育儿对女性身体、精神乃至职业规划带来的那些“不可逆”的改变,并且没有试图用廉价的励志口号去掩盖这些现实的重量。她对“二宝”这个特殊群体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那种在第一个孩子的经验还未完全消化时,就被第二个生命的需求瞬间压垮的疲惫感,描述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高级之处在于,它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提问的框架”。读完后,我没有觉得我掌握了某个万能秘籍,反而感觉我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有了一种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接纳。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战胜”育儿的挑战,而是如何与这些挑战“共存”,如何在混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不被外界定义的幸福感。这是一本真正属于“正在经历”的妈妈们的内心读物,非常推荐给那些厌倦了标准模板的同路人。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书名,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又是哪个“育儿专家”的鸡汤文?毕竟现在市面上这类书目多如牛毛,内容无非是“如何科学喂养”、“宝宝睡眠训练秘籍”那一套,读了让人如释重负的短暂满足感之后,第二天依旧是照常抓瞎。然而,我怀着一种近乎审判的审慎态度翻开了第一页,却意外地发现,它压根就不是那种标准的、冰冷的育儿手册。它更像是一部老友间的深夜私语,那种卸下所有伪装,坦诚到有点冒犯的真实感,瞬间就抓住了我。作者的笔触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带着体温的记录。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时间碎片化管理”的那一部分,她没有教你如何挤出整块的“黄金时间”,而是细致描述了如何在孩子哭闹间隙、换尿布的间歇,用三分钟、五分钟做一些微小的、但能让人内心保持清醒的活动。这种“微运动”式的育儿哲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被琐碎日常掏空了精力的妈妈们量身定做的解药。它不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务实的、可以立即执行的“自救”方案。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我紧绷的肩膀好像稍微放松了一点,那种“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共鸣感,远比任何一本印着各种图表数据的书来得有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