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直追求着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无法摆脱的不安和困苦。求仙和隐逸,是中国特有的情形,两者都是实现自身幸福的手段。与之相对,以华胥氏之国为代表的古代的理想乡,则是一个可以使所有人实现幸福的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部描绘个人和团体都得到了幸福的作品,后世几乎没有相似的作品。这反映了士大夫首先关心的是现实的政治问题,即便梦想着另一个世界,也无非是国家太平或个人安乐这两者之一,而对触及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乐园,士大夫们并没有去寻求。
##比较泛泛而谈。不过提供了一个选题,还可继续深入。
评分##札记书。只存在于“文学”而非“历史”中的乐园/乐土,正因为它本身象征了某种祈愿和梦想,才将某种对实物的迷恋提升到了“观念的产物”中——从信仰走向了演绎。
评分##很有趣的题但是内容也太像文献综述了 从仙界到乐园再到桃花源(我写论文的思路) 高质量的分析相对比较少 薄薄一册看得我几次欲睡…(但是对于我们参加过高考的中国人来说 看一遍可以很有效地复习许多语文知识 文学常识 背诵什么的 说实在的说到这倒是蛮适合高中生或语文老师读的)
评分##错怪前面一本书了,这本才是又薄又贵
评分##很有趣的题但是内容也太像文献综述了 从仙界到乐园再到桃花源(我写论文的思路) 高质量的分析相对比较少 薄薄一册看得我几次欲睡…(但是对于我们参加过高考的中国人来说 看一遍可以很有效地复习许多语文知识 文学常识 背诵什么的 说实在的说到这倒是蛮适合高中生或语文老师读的)
评分##在中西方文学与思想史上,都有书写“美好之地”的传统。日本学者川合康三认为,以《桃花源记》为代表的中国“乐园”文学,与西方托马斯·莫尔等人为代表的乌托邦写作既有相似,亦有区别。虽说两者都强调“有乐无苦”,但乌托邦相对来说还是有更强的政治属性,试图使这种“有乐无苦”转化为现实可能的共同体。与之相对,“乐园”则更追求隐逸与个人的怡然自得。这种差异,也体现出中国文化深刻的特点。传统士大夫满心抱负,却在官场的险恶与黑暗面前失落,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挣扎。本书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的“乐园”思想,从古代的理想国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再到后世如韩愈、苏轼等对桃花源意象的再书写,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一个隐秘但关键的精神象征,“乐园”如一块棱镜,折射着不同时代士大夫的心绪。
评分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桃花源?作者的看法很有意思:个人的安乐,集团的和谐,两者都得以实现,方可谓“桃花源”。桃花源是将实现了个人幸福的乐园和实现了团体幸福的乌托邦合二为一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也只是一个梦想,只能在文学作品中被描绘。但即使只是梦想,对人们来说,也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人们正是怀着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的信念,才会边摸索边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着。
评分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桃花源?作者的看法很有意思:个人的安乐,集团的和谐,两者都得以实现,方可谓“桃花源”。桃花源是将实现了个人幸福的乐园和实现了团体幸福的乌托邦合二为一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也只是一个梦想,只能在文学作品中被描绘。但即使只是梦想,对人们来说,也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人们正是怀着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的信念,才会边摸索边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着。
评分##薄薄一册小书,读下来学到了颇多。作者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放在“乐园文学”的框架里分析,指出这几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乐园文学,因为士大夫奉行儒家思想,比起对非现实世界的憧憬更关注现实世界。作者还发现陶渊明之后各个时期的文人对桃花源的理解各不相同,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诉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