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诞生于知识和苦难相遇之处。
————————————————
口罩,这件如今深刻嵌入我们生活习惯与生命记忆的医疗用品,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现代口罩诞生于19世纪末,随着20世纪初香港鼠疫、东北鼠疫、西班牙大流感等数次疫情的暴发,口罩在政府政策、现代医学与社会思潮的角力下,作为政府与医学界宣传推广的防疫用品,在中、日、韩等东亚地区推广开来。
口罩的普及不仅仅是医学、科学知识宣传的过程,也是政策力量、社会舆论等公共博弈的结果,对这件物品的探究揭开了近现代政治、文化、社会史的沉重一角。
————————————————
1.一部口罩史,半部东亚卫生史。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921年东北鼠疫,到“新冠疫情”,口罩出现在几乎每一次重大卫生事件中,它不仅是防疫的工具,更是医疗知识传播、身体管理与社会秩序建构的象征。
2.戴上口罩才能够正当地咳嗽?医疗现代化原来是这样推进的。疫病当前,呼吸之中暗藏危机,不随地吐痰、戴口罩的卫生文明宣传经历了漫长的普及过程,对口罩态度的变化体现了百年来东亚社会在面对传染病时的医疗体制变革与现代化诉求。一片看似简单的口罩,蕴含了国家、社会与技术如何共同面对传染病挑战的复杂历史。
3.一片小小的口罩,蕴含了东亚世界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文化演变。“伍连德口罩”不仅是防疫手段,更是清政府稳固地区主权的现代性工具;日本学习西方,早早引入口罩,却直到鼠疫来临才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而在韩国,因被认为携带殖民记忆,口罩长时间被大众抵制。口罩的普及不仅仅是医学、科学知识宣传的过程,也是政策力量、社会舆论等公共博弈的结果。
4.重新审视后疫情时代的沉重注脚。口罩这一普通之物承载着太多鲜活的集体记忆,引发我们重新思考社会治理、技术政治等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更早一些理解口罩的历史与意义,也许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更好地理解集体的困境与脆弱。
##传染病史本质上也是世界史,口罩也可以成为国族认同、民族主义、国家竞争和现代性的转喻。写的是近代东亚,但当然有太阳底下无新事之感。科技文化史和视觉分析的几篇有点意思,后面一些分析东亚口罩心态的则略显应景之作。
评分 评分##传染病史本质上也是世界史,口罩也可以成为国族认同、民族主义、国家竞争和现代性的转喻。写的是近代东亚,但当然有太阳底下无新事之感。科技文化史和视觉分析的几篇有点意思,后面一些分析东亚口罩心态的则略显应景之作。
评分##现在读这本《口罩》,就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几年前的情景。百多年间,从伍连德的纱布口罩到当下的KF94口罩,材质在进化,功能却层层叠加。从一只小小的口罩,却能看出太多的道理:疫情时政府的焦虑与运作,个人卫生习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评分##本书算是后口罩时代,大家重新思考伍连德在1921年东北鼠疫时发明医用“口罩”的医疗史价值的论文集,编者张蒙指出口罩的发明,最初具有面具性质与医用呼吸器的两个不同来源,伍连德做的口罩偏向于利用面具性质的口罩阻断病毒传播,病毒阻断的意义大于在密闭环境中促进呼吸的意义,这种发明来源于实践,当时诸多在东北支援的英国名校毕业的医生,由于没有戴口罩就牺牲了。同时该书指出伍连德并非是口罩唯一的发明人,包括包括方擎在内的中国医师的集体功绩应该得到医学界的充分肯定。
评分##一本讲口罩,其实是讲一群人怎么戴口罩戴出新花样的书。 从伍连德的东北鼠疫,到日本的“口罩革命”,再到韩国的“抵制风波”,最后新冠疫情的全民共戴,它就像口罩版“甄嬛传”,防疫、政治、文化、身份,戏精全在里面。 适合那些爱看甄嬛、爱追热点、又想假装自己懂点社会学的朋友们。
评分##关于“口罩”的医学社会史论文集,该选题在今天还能出版实属不易(虽然其实并没有什么敏感内容)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