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晚清视觉文化,读懂图像中的社会变革
————————————————————
概观晚清民初视觉文化,关注画报、广告、印刷、电影等媒介。本书是对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的细致研究,收录图像百余幅,图文结合,为读者带来近代视觉文化盛宴。
以全新视角解读近代图像媒介发展历史,引人深思。本书分析了近代中国图像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面貌变迁、技术革新、重要历史人物等,为读者揭开视觉文化背后“视而不见”的一面。
聚焦女性看客、时尚女郎等视觉元素,透过女性视角体现过去与当下的关联。女看客、时尚女郎等形象是近代中国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关注图像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反映出清末民初女性的社会地位,折射当时的性别、阶级等社会现状。
————————————————————
看客的目光跨越百年交汇于纸面,视觉研究手持隐秘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座晚清民初的图像宝库:上海开埠庆典图像里的民族主义和政治博弈;女性形象在近代大众文化中的首次突围;民国画师平衡新与旧的美丽;报刊编辑开启对新娱乐的追求……
本书考察近代视觉文化中的具体问题,分析晚清民初文化交融背景下,大众文化中视觉符号的形成与变动。从《点石斋画报》到《时报·余兴》,从美女月份牌到时装仕女图,作者关注画报、广告、印刷、电影等媒介,回应视觉文化研究中谁在看、怎么看、看什么、什么东西可看等核心问题,期待与读者一起睁开眼睛,看见近代视觉文化中被“视而不见”的新变,思考过去与当下。
虽说现在到处鼓励跨学科,但真的去搞才发现相应的发表与评价体系完全跟不上。“视觉文化”这种已经算比较热门的跨学科研究取向没有专门的期刊,于是只能寄在艺术学、文艺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篱下,甚至“有的本来是论述图像的论文,却没有配上哪怕一幅图。” 本书大量图文互证的论述也算是无奈之下的一种尝试吧。
评分##书中文章结构挺好的,资料也很全面,很多细小的地方颇具启发性。但是正文部分没有超出导论太多,总觉得核心论点还是有些表面,与性别政治的关联应该再加强一些吧?且很多地方执着于物质技术介绍,有些脱离视觉与图像研究
评分##一组归拢在视觉文化题目下关注面广泛的论文,既有发挥性别优势,独具匠心地绎读晚清民国女性图像,也有重新挖掘几位创作者生平或作品,还原各自被湮没的时代背景。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对西风东渐中一组新印刷手段的技术史考察,呈现该时期多种印刷技术并存的行业样态,揭示新式图像的消费与生产如何互相形塑和催生的精彩互动,对特定技术的引进时间和应用范围,纠正了学界因袭已久的若干误解,颇见功力。
评分##各种女性画报不仅成功贩卖了一种符合社会期待的開放、时髦、知性的“女性之美”,还让画中的女性形象成为真实世界女性模仿的对象,推动了女性审美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文化的兴起。
评分##还行
评分##还行
评分##扎实而深入的研究(但不知此类晚清民国视觉文化研究、媒介考古学的当下出口何在?)
评分##各种女性画报不仅成功贩卖了一种符合社会期待的開放、时髦、知性的“女性之美”,还让画中的女性形象成为真实世界女性模仿的对象,推动了女性审美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文化的兴起。
评分##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