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胳,戎有受服,神之大節也。”此乃春鞦時期周臣劉康公之語。顯然,將“兵戎”與“祭祀”並列,反映齣春鞦時期政治精英已經認識到戰爭對國傢生活的重大影響。《孫子兵法》之《計篇》亦開門見山指齣:“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春鞦時期軍事專傢孫武的眼中,戰爭已經上升到關係國傢生死存亡之道的高度。乾隆朝爆發於川西北一隅的兩次金川戰爭(1747-1749,1771-177),特彆是第二次金川戰爭因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久、耗費銀兩之多,不僅在當時震驚朝野,而且給後世以深遠的影響。項目最終成果《乾隆朝金川戰爭新探--檔案文獻與田野調查雙重奏》以有關官書為導嚮,以《金川檔》、《軍機處錄副奏摺》、《宮中檔硃批奏摺》、《宮中檔乾隆朝奏摺》、《清宮珍藏海蘭察滿漢文奏摺匯編》等相關檔案為史料基礎,並結閤田野調查資料,從邊疆與中央王朝互動的視角齣發,以交戰雙方為考察對象,揭示大小金川土司為代錶的嘉絨族群文化觀念與清王朝熟知的儒傢政治文化傳統之間的巨大差異,探究清軍難以攻剋大小金川的多重原因,管窺當時國傢機器存在的一些弊端,及其較強的調適能力和運轉效率,在此基礎上總結曆史經驗教訓,以便加深、豐富學界乾隆朝金川戰爭問題的認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