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精神疾病会被轻易误诊?精神病究竟应该被如何界定和诊断?如何区分大脑疾病和精神疾病?
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罗森汉进行了一个惊人的实验:他和其他7个正常人伪装了幻听等症状,结果被“成功”地诊断为精神病患者,顺利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项实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深远影响。
1973年1月,罗森汉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名为《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事实是,我们早就知道诊断常常是要么没用、要么不可靠,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它们。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三十年后,《神经与精神病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罗森汉教授的结论“就像一把匕首插入了精神病学的心脏”。
在这本新书中,苏珊娜·卡哈兰基于其个人经历及对精神病学史的深入调研,为我们打开了精神病学神秘的大门,让我们对精神病史及精神病诊断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启发。
##世界就是“正常人”生活在精神病地球。
评分##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的精神病学,诊断标准模糊,治疗手段落后。伪科学的手术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心理学家戴维·罗森汉曾伪装成精神病人,卧底精神病院,出院后发表论文,揭露精神病院对病人残酷的对待,质疑精神病学的合理性。这项研究深刻地改写了精神病学的历史。罗森汉实验后,精神病学转向科学和量化,但误诊率仍然居高不下。罗森汉实验对精神病学的社会信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是如今的精神病学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评分##一般般,其实我是支持罗森汉的,即使他想要这本书的作者所说的有学术造假的行为
评分##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的精神病学,诊断标准模糊,治疗手段落后。伪科学的手术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心理学家戴维·罗森汉曾伪装成精神病人,卧底精神病院,出院后发表论文,揭露精神病院对病人残酷的对待,质疑精神病学的合理性。这项研究深刻地改写了精神病学的历史。罗森汉实验后,精神病学转向科学和量化,但误诊率仍然居高不下。罗森汉实验对精神病学的社会信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是如今的精神病学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评分##从开始的兴致勃勃到中期的感动不已,直至最后深感复杂,无论是罗森汉还是精神病学,对我来说都是需要敬畏的人与物,为作者孜孜不倦去寻找一个答案的精神而感动。如果罗森汉放弃名望而将所有真实数据展示出来,是不是精神病学界如今的发展会更趋近于完善?真是难以回答的问题。毕竟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击中了大部分人的心。
评分##精神病人也不全是精神病人 正常人也不会一直是正常人
评分##前半段没多大意思,高潮在后小半段,结尾,也走向了鸡汤吧,或者说,精神病学,真的庞杂到让人无奈。
评分##精神分裂症是被误用次数最多的医学术语之一 精神病人明明只是病人而已,只是生病了,他们没有罪,不应该被社会歧视,更不应该受到惩罚,因为他们才是受苦受难的人 很多时候医生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却能给病人贴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精神错乱的标签(恰好也正是我们所熟知的那几种病症) 我们能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但不知道迎面驶来的是一列火车。 以上是我学到的一些东西,其实还有更多重要的东西,但是越往后面涉及到的东西越专业(并且意料之外的情节层出不穷),读得挺吃力的也无暇记录了 看完书以后对精神病院多了一些新的认识(恐惧),不过总好过之前完全无知、仅靠影视剧强加给的那种偏见 另外学术欺诈的盛行真的是让人……虽然我只写过本科论文算不了什么,但我确实知道论文是怎么写出来的……突然之间一切似乎都不值得信任了
评分##从开始的兴致勃勃到中期的感动不已,直至最后深感复杂,无论是罗森汉还是精神病学,对我来说都是需要敬畏的人与物,为作者孜孜不倦去寻找一个答案的精神而感动。如果罗森汉放弃名望而将所有真实数据展示出来,是不是精神病学界如今的发展会更趋近于完善?真是难以回答的问题。毕竟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击中了大部分人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