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现代哲学史中的三个重要环节(以费希特为代表的后康德哲学、以柯恩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阐释学)分别视为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辨证论、分析论、感性论的再次阐释和进一步发展,从而揭示了康德哲学对现代哲学发展的规定性作用。
##一旦我们把费希特体系之中的基础看作“本原行动”而非“自我意识”,就能防止把费希特简单的贬斥为主观唯心论。黑格尔把费希特的体系看作是对“自我意识”贯彻的结果,并把它看作是主观的结果其实是借以阐释它自己体系的结果,因为在黑格尔那里,理念才是本体的,而自我不能在本体的层面实现与客体的同一,它仅仅是内在性的“自我-客体”的同一。但是我们要知道,一旦把费希特的【A=A】看作是本原行动的结果,它就已经深入到本体的层面,这种行动已经不是停留在知性层面的,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主体。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绝对原则的发生和展开,因此,黑格尔批判费希特的理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一个绝对明见的原则绝不能是知性下的自我意识。所以可以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是一回事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某种意义上又印证了我的结论, 基督教神学阴魂不散,在康德哲学之中表现为一种对有限性的发现和想无限性的回退的矛盾(当然我主要看到的是后者)。作者认为对其的克服在三种后康德的哲学(费希特、新康德主义和海德格尔)中都失败了(海德格尔的失败倒是我没有想到的),因此我们也许需要一种回到前康德的“托勒密革命”来摆脱这种总是滑向无限性的神学残余。
评分##仍然十不存一,但打算二刷,真的非常好。 私以为本文要证成的有两项,一项是哥白尼革命的破产,另一项则是哲学史上的由康德,费希特,新康德主义和海德格尔一步步推进的有限性疑难问题本身。
评分 评分##读引论时就感觉作者并未将黑格尔的批评置于先验哲学的历史与其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对子中来理解,最后看到亨利希的书评颇有“所见略同”之感。虽然如此,想完全理解作者的解读仍然困难重重,我辈的感触大多时候也不过正确的“误解”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