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积极利用了各种媒体塑造并传播军事大典壮观场面,在信息科技尚未发达条件之下,皇帝希望借此与外界接轨,利用文臣诗赋的平台来传播圣君形象。虽然在政治上皇帝与廷臣之间冲突层出不穷,但是至少在明初时期,在颂扬军事大典这个问题上,他们的利益关系比较一致。到了明中后期随着政治文化变迁,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就排斥了大规模军事大典,将其描述为极其虚伪、毫无实质意义之举,军事大典很难起到展现皇帝魅力、彰显王朝军事力量的作用了。明朝军事大典同时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它是一种消遣方式、一种运动爱好和军事训练,也是一种政治符号、宫廷典制等。
——鲁大维
【内容简介】
与大多数帝国一样,明廷为展现王朝实力和军事力量,赞助了盛大的尚武活动。在明朝的头两百年,皇室田猎、马球比赛、射艺比武、骑术表演、校场阅兵和皇室兽苑数次激起争议,构成一个充满张力的领域。围绕它们,皇帝与重臣就统治者权力、君臣关系、尚武元素的作用等问题,展开明暗博弈,提出矛盾主张。鲁大维充分挖掘明朝的诗歌、散文和画作,在亚欧大陆近代早期历史的大背景下,以尚武活动为立足点,剖析明朝宫廷文化的变迁,并揭示了明与帖木儿汗国、莫卧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共性。
【本书荣誉】
《神武军容耀天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关于明代的君权、君臣关系,以及明在亚欧大陆统治模式中地位的认知。为检视明廷统治中的这个重要但长期遭到忽视的方面,鲁大维令人印象深刻地搜罗了大量史料,包括朝鲜关于明的记录,并把它们合理地组织起来。他致力于消除学术界中的“长城心态”,把明朝带入欧亚历史研究者的视野,促进了关于明廷和其他近代早期宫廷间的比较研究。
——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神武军容耀天威》把明朝放在亚欧历史的大框架下,强调了尚武文化对明廷统治权维系的作用。鲁大维阐明了尚武文化为何在历史记录中并不明显——因为现存文本大多出自持反对态度的文官之手。这种情形要求我们在每一个案例中都仔细阅原始资料,并深入理解相关政治语境,而就此方面来说,鲁大维的博学和知识面之广值得推崇。这本著作填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空白,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对尚武展示活动,以及其对明朝武力展示——无论这种展示针对的是国内还是国外观众——的重要意义的了解。
——石康(Kenneth Swope),南密西西比大学
书中的叙述生动形象,又一次展现了鲁大维对中文原始史料和东亚学术成果的出色掌握。他清楚而具有说服力地提出了观点,让读者进一步认识了明朝朝堂和文人精英之政治生活,以及明廷所处的历史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韩慕肯 (Kenneth J. Hammond),新墨西哥州立大学
##结合《欧亚皇家狩猎史》阅读,行文清晰流畅,资、论较偏。 亮点:1.君主的私人空间与狩猎活动之联系。 2.狩猎关于权威彰显与军事应对机制测试(元清特点鲜明,明朝亦不逊色) 2.关于明初—中期文武转向,强调文官引导驯化与军中俊彦凋零,皇帝作为军事统帅的身份也被弱化(宫卫晋升)。 3.关于宫廷兽苑与外邦贡兽的政治考虑(国初不仅仅出于君王个人意愿,可展现新天下的覆盖与资源的掌控)。 值得商榷的点:1.过分强调明元继承性而忽略于历代王朝政府的继承性,推演至武备方面不免过度解读(至于正统皇帝标榜自身去狩猎更是诙谐)。 2.将现代国际关系嫁接在古代传朝贡关系—明朝关系之上,解读政策风向委实太偏。 3.资料部分,引用御制诗、实录却模糊时局,言之凿凿,“先射箭后画靶”风格突出。 4.狩猎与尚武之联系。
评分 评分##是我对“教化”的理解有点问题还是作者的理解有点问题????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系列。这就是一本忽略理论与实践、话语与实际之间距离的学术研究的典型案例啊????。
评分 评分 评分##此书的重要之处在于对帝制中国“共时性”的呼吁(全球政权的互动),而这最终也会导致新某史范式的消解。后蒙元时代的特性与作者长期对蒙古的关注使之更易将目光聚焦于此(与其迥异的是,日本东洋史的考察常常会着眼到天主教的东传或西洋器物在东亚的流转)。田猎、马球、射柳、箭术被作者统合为明代宫廷的尚武活动,尤其是后蒙元时代的莫卧儿、帖木儿、奥斯曼、俄国、朝鲜在此类活动上与明廷展现的共性更启发人重新思考明在欧陆世界中的地位。以正统为界,明前期将此类活动与对外(蒙古)征战相联系并展现君主和王朝的权力,文官通过大量的诗赋表示配合和赞赏。明中后期,除了延续一贯的“尚武”活动之外,礼仪(大阅礼、大射礼)成为了明廷尚武的新表现,反映了文官政府对君主权力的制衡。对尚武活动的争辩也并非是文武对立,而是权力与利益的角逐。
评分##阅读过程是由喜感转入肃穆的奇妙过程,因为自己的草率,看到书名不由有些喜感,“神武军容耀天威”这书名果然生猛啊,秒回起点追文的青葱岁月。后面就和这些没半点关系了,鲁大维实质上是从西方史学研究角度,重新回望我们的大明。那种构建在扎实学养基础上的陌生化叙说,带着三分客观、三分新奇、甚至三分冰冷,留下那一分给我们自己深思。现在已经不太说的两句话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和“明亡之后再无天下”。这两句话当然不符合我们的民族观,但依然可以借此让我们对宋朝和明朝有更深认知。当年,蒙古大军摧毁南宋最后力量,十数万南宋民众投水殉国,南宋军力虽弱,但内里的那股气节还在。及至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个民族永远不会因为土木堡这样的事情而亡。让一个民族能够延续下去的永远只有两样东西:文明和血性。
评分##警惕,新清史已经开始向明朝渗透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