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声音•学问

历史•声音•学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东杰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序 论 传统的碎片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创生
第一章 “反求诸己”与晚清思想界对进化论的认知
第一节 起步未久的竞争
第二节 “竞于理”与“竞于力”
第三节 天行与人事
第四节 余论
第二章 清末民初新史家寻找中国历史“进化”的努力
第一节 史家的焦虑
第二节 寻找“进步”
第三节 余论
第三章 近代社会变革与言语文化的兴起
第一节 “言语”的发现
第二节 民权政治与“言语”的勃兴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近代文化的“声音转向”与知识革命
第一节 从取象到拟声
第二节 声音转向中的知识场域
第三节 “声音”的象征意义与知识现代性
第四节 余论
第五章 革命经验与任鸿隽的“建立学界论”
第一节 书生造反与从政生涯
第二节 觇国者“先观学界”
第三节 余论
第六章 “宋学”修养与任鸿隽对科学的诠释
第一节 “字彼之真以道”/ 201
第二节 走向“明道”的“求真”
第三节 结论
第七章 科学和近代道教之污名及其净化
第一节 道教的衰落
第二节 道教与“旧文化”
第三节 “学”与近代知识人的道教批判
第四节 道教徒的回应
第五节 道教与中国科学的起源
第六节 结论
第八章 贯穿于“疑古”与“释古”之间的“故事”眼光
第一节 “层累说”的建设向度
第二节 历史研究中的“故事眼光”
第三节 结论
第九章 从缪钺看文辞修养对现代史学研究的“支援”作用
第一节 史学视野中的“文史结合”
第二节 “文史结合”路径的形成
第三节 现代学风转移与“由文入史”
第四节 结论
征引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撷取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几个片段,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性异变,以及崩解后的传统碎片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催生、转化与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自省逻辑如何将社会进化论改造成为强大的行动机制、历史观的改变如何重新塑造中国人讲述自己过去的方式、声音文化的兴起如何引发知识变革中的“声音转向”、“道”的意识怎样参与现代学术理念和制度的型塑、科学概念怎样刷新传统宗教的形象、新旧文学怎样直接间接地对新史学的科研实践提供支援。这番回顾表明,激活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赖于对我们自身传统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肯定,又依赖于对这些素质的强化和提升。

用户评价

评分

##今天现场见证他的另一本书夺奖,其实这一本也很见功力,得了罗大师真传。

评分

##多讀,王老師書都要多讀。

评分

评分

评分

##仅凭第四章就绝对配得上五星了。通过“声音转向”这一细微的切入点展开,梳理了“声音-听觉”这一求知路径如何在近代知识分子那里实现了自身合法性的塑造,并指出其背后实则是西式的“表象-本质”式的知识理解图式对于中国“道不离器”的思维方式的冲击,在“耳学”地位抬升的趋势下,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惯习上愈发趋向于将知识诗作一种“临时性的建构”,知识的内涵取决于听者的时空条件,知识本身是流变的而非固定的,从而对中国传统中将知识与神圣性进行绑定的思维惯性进行了“祛魅”,实现了“知识革命”。作者在深厚的文史功底下透露出的是思想者的灵动性,真让人佩服。

评分

##前三篇非常好

评分

评分

##多讀,王老師書都要多讀。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