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撷取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几个片段,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性异变,以及崩解后的传统碎片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催生、转化与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自省逻辑如何将社会进化论改造成为强大的行动机制、历史观的改变如何重新塑造中国人讲述自己过去的方式、声音文化的兴起如何引发知识变革中的“声音转向”、“道”的意识怎样参与现代学术理念和制度的型塑、科学概念怎样刷新传统宗教的形象、新旧文学怎样直接间接地对新史学的科研实践提供支援。这番回顾表明,激活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赖于对我们自身传统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肯定,又依赖于对这些素质的强化和提升。
##今天现场见证他的另一本书夺奖,其实这一本也很见功力,得了罗大师真传。
评分##多讀,王老師書都要多讀。
评分 评分 评分##仅凭第四章就绝对配得上五星了。通过“声音转向”这一细微的切入点展开,梳理了“声音-听觉”这一求知路径如何在近代知识分子那里实现了自身合法性的塑造,并指出其背后实则是西式的“表象-本质”式的知识理解图式对于中国“道不离器”的思维方式的冲击,在“耳学”地位抬升的趋势下,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惯习上愈发趋向于将知识诗作一种“临时性的建构”,知识的内涵取决于听者的时空条件,知识本身是流变的而非固定的,从而对中国传统中将知识与神圣性进行绑定的思维惯性进行了“祛魅”,实现了“知识革命”。作者在深厚的文史功底下透露出的是思想者的灵动性,真让人佩服。
评分##前三篇非常好
评分 评分##多讀,王老師書都要多讀。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