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技巧
定价:29.8元
作者:赵晓华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3944361
字数:199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赵晓华编*的《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技巧》为小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学习方法,既有适用于所有科目的基本方法,又有针对每门学科的具体方法。同学们可先统览全书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精读每章、每节的详细内容。每章都为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掌握各科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从而帮助小学生轻松高效地完成学业。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教育学著作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亲和力的老教师在跟你促膝长谈,分享她多年来在一线观察到的真实案例。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总是习惯性地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某个班级里“臭名昭著”的“拖延大王”是如何在一年之内发生质变的具体过程。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可信度和代入感。例如,书中提到一个孩子因为不喜欢背诵历史年代,成绩一塌糊涂,传统的做法是惩罚他多抄写一百遍。但赵老师采取的方法是,让她把那些年代和事件编成一个夸张的、带有黑色幽默的“穿越剧本”,并在家庭聚会上进行表演。结果,孩子不仅记住了所有年代,还自己主动去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和礼仪。这种“寓教于乐”并非流于表面的口号,而是作者基于对孩子“驱动力”的深刻洞察——孩子真正抵触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呈现方式”过于枯燥和单向输入。这种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的思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智慧,让人不得不佩服。
评分这本书真正超越了普通的“学习方法指导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正在成长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指南。很多时候,成绩的停滞不前,根源在于孩子感受不到被理解或支持,导致学习动力内耗严重。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讨论“如何倾听孩子的学习挫折”,这部分内容让我感触最深。作者强调,当孩子说“我学不会”时,家长最忌讳的就是立刻反驳“你怎么可能学不会,你看你XX多聪明”。这种无效的比较和否定,只会让孩子关闭沟通的通道。取而代之的,书中建议使用“镜像反馈法”——即把孩子的话重复一遍,并加上一个开放性的提问,比如“听起来你觉得这个数学概念真的很绕人,对吗?我们一起看看绕在哪里了?”这种技巧的实践,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家处理学习冲突的氛围。学习效率的提升是表象,而底层逻辑是亲子关系的稳固和信任的建立。正是这种对人性、对儿童发展阶段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具备了持久的参考价值,而非一时的热门读物。
评分从排版和结构上看,这本书的设计也充满了巧思,显然是为减轻阅读负担而精心布局的。很多教育类书籍,内容密度过大,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望而生畏,尤其对于需要不断吸收新方法的家长来说,效率很低。而这本,它的章节之间过渡非常自然,每隔几页就会有一个“家长自测小问卷”或者“即刻行动清单”,强制读者停下来进行内省和即时应用。我尤其欣赏它对于“高效阅读”的定义。它不仅仅讨论如何快速扫读信息,而是引导我们去分辨哪些信息是“噪音”,哪些是“核心信号”。作者提出,对于学习资料,我们应该先通过“主题句扫描法”确定其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然后再决定投入多少精力去精读。这对于我这个常年被各种教育资讯淹没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帮助我建立了一套过滤机制,把大量无效的、焦虑驱动的信息拦截在门外,从而能把有限的精力和关注点,精确地投射到对孩子成长最有价值的少数几个关键点上。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听起来很直接,直指小学阶段提升学习效率的核心问题,但实际内容给我的触动远超一个简单的“技巧手册”的预期。我本以为会是一本罗列了大量死板的、机械化的学习方法,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复习”、“使用某种颜色的笔做笔记”之类的陈词滥调。然而,它真正深入探讨的是学习背后的“心法”与环境的构建。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小学生在面对海量知识时的那种迷茫感,所以她没有急于给出“速成”的方案,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引导家长和孩子建立一个积极、有探索欲的学习氛围。比如,书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错误在学习中的价值”,这颠覆了我过去那种“错题要立刻订正、绝不犯第二次”的传统观念。作者强调,错误是神经元连接的“试错成本”,如何引导孩子正视并分析错误背后的思维路径,比单纯的重复练习要有效得多。这种对教育心理学的细腻把握,使得整本书的指导性不再停留在操作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让人读后豁然开朗,明白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和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帮助家长重塑教育观的导师手册,而不是一本给孩子涂画用的填鸭式指南。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落地”且富有弹性的实践框架,而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我过去尝试过好几本所谓的“学霸秘籍”,它们往往只适用于那种天生自律性极高、家庭教育模式高度统一的孩子,一旦应用到我们家这种双职工、偶尔需要“应试突击”的普通家庭,效果就大打折扣,常常是开始几天热情高涨,然后就虎头蛇尾。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承认了生活中的“不完美”和“波动性”。它没有要求孩子必须达到某种理想化的标准,而是提供了一套“适应性策略”。比如,在处理“注意力分散”这个问题上,它没有直接要求孩子“坐好”,而是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对信息输入节奏的天然偏好,并提供了“微休息法”和“情景切换法”。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任务分解的艺术”那一部分,它不是简单地说“把大任务拆小”,而是教你如何根据孩子当天的“情绪能量值”来动态调整任务颗粒度。如果孩子今天状态低迷,我们就拆分到“只做完一道选择题的第一个步骤”;如果状态好,就直接挑战整个章节的梳理。这种细致入微的、基于实时反馈的调整机制,让学习不再是一项需要时刻紧绷的苦差事,而更像是一场可以根据天气和心情调整的户外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