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别人的教育(寻找 好妈妈、好老师、好学校)
定价:28.0元
作者:吴琪,陈晓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36481527
字数:3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和其它亲子类读物的区别:
1、该书作者为杂志的首席记者,其本人又是年轻的妈妈。在为自己孩子成长的烦恼和思考过程中,也试图在探寻什么样的教育机制,能更好的适合孩子们的快乐成长;
2、本书所采访的妈妈们大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在海外留学的、有在知名企业做高管的,也有各行业的“白领”阶层。她们除了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也很关注教育体制的变革。因此,在和记者的访谈过程中,都有非常独到见解,也因为这一特点,本书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能分享到她们在培养自己孩子有价值的经验以外,还能深切感受到作为母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深的爱。
3、本书和其它亲子类读物**的区别,案例丰富生动、阅读轻松、信息量大。
4、本书的讲述对象都是非教育专家,更像是“达人妈妈”。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介绍:本书作者通过近两年的时间,走访近100多个家庭,以小孩教育 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为话题,和妈妈们展开了亲密的对话和访谈。其中部分话题是妈妈们为关注的“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如何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选择国际化教育还是选择传统教育?”。围绕上述话题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记者独特的视角,给70后和80后妈妈们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空间。
目录
作者介绍
吴琪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毕业于武汉大学,美国汉弗莱项目2009-2010访问学者。 曾长期关注中国社会问题,近年来开始关注中国教育状况。
陈晓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长期关注中国的乡土问题和社会现实,近年来开始关注教育话题。
文摘
序言
序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圈套
似乎一旦做了父母,你便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哲学家。
你学着将曾经内心高远的自己,变魔法般地在一堆屎盆尿布中试图培育出孩子莲花般洁白的未来。
孩子这种爱的托付,容易让父母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境况:你本来对空气质量从来不关心,现在醒来件事情就是查污染指数;孩子快上幼儿园了,你担心他(她)被人家的孩子欺负,担心老师对他(她)不够好;孩子成为小学生了,你担心学校的教育方式太老套,孩子被管得太严;等到他(她)上中学了,你琢磨着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国留学……
我和我的同事陈晓,随着各自的孩子的成长,对于教育这个话题开始着迷。陈晓是一个瘦小的川妹子,她给我的印象是从不在意生活中的细节,内心气象很大,却因为儿子的出生,性格中附着了一种纤细敏锐的情感。我也是个神经大条的人,女儿出生后,我发现自己多了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也多了一根丈量人生的标尺。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脆弱的人,却因为对孩子的爱怜,性格不再像以往那样刚硬了。
我们人生中曾经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被激励或被否定的过往,在自己亲身经历时并不以为意,可是想到怀里弱小的生命也将面对人生起伏,不禁会对周遭的环境升起一丝警惕,甚至自己都难以察觉的敌意:我的孩子会过得好吗?社会会接纳他(她)吗?别人会像我一样去对待他(她)吗?我们考虑得越多,就越是发现成长的不可确定性,焦虑不可避免地浮现。
在我们因为写这本书而访问了一些父母之后,我们更是发现,教育焦虑症在中国如此普遍。太多的父母,就像慌慌张张的小蚂蚁一样,背负着比自己体重还要大几倍的焦虑。中国当下社会生活的重重压力,使得家长们缺乏安全感。一味付出的中国式父母,又总认为孩子必须接受自己所有爱的托付。随着现在中产阶层大量崛起,当父母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定型时,不少人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往上再冲刺一个社会阶层。中国很多的公共政策中,个体能发言的空间小。比较而言,教育既是一件大事,又是每个家长自己可以选择的事情。一个人对社会的表达和映射,如果在某些方面被堵住了,就会把更多精力和热情投入到“缺口”上,目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这个“缺口”。
我所在的《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做了几个有关教育的封面报道,其中一个主题是《育儿焦虑症》,一个是《非主流成长》,一个是《别人的教育》。这些报道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家长们被我们戳中了痛点。焦虑的养育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求背离传统的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关注西方的教育方式。可是在对每一条新的教育方式的探寻中,家长们又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新问题。
今天,当我和陈晓专门写这本书来讨论教育问题时,我们既是家长中的一员,又希望能以记者的角度,超脱于身为母亲的角色,来观望一下:这几年中国父母的教育理念为何受到如此大的冲击?中国传统学校的教育模式出问题了吗?西方的教育真的优于我们吗?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多么重要,我们父母能做些什么吗?当父母过于焦虑时,需要改变的是孩子还是父母?一些父母几乎将所有的注意力只是投射在孩子身上,疏于经营夫妻间的情感,孩子的教育应该在家庭生活中居于何位呢?
在一位叫段明辉的朋友介绍下,我们为写这本书采访了20 个左右的家庭,几乎所有家庭都是妈妈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操心。她们绝大部分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家境优越,多数同时也是的职业女性。她们把自己称为“幸运的对生活有选择权的人”,这种选择包括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选择,她们可以选择去国外生活或是留在,让孩子读公立学校或是国际学校。她们代表了中国已经崛起的中产阶级家庭,对于教育的不满、迷茫、探索、反思与总结。不少家庭对于中国陈旧的学校教育感到不满,可是一旦脱离既定的公立学校系统,她们又在良莠不齐的国际学校与留学机构之间徘徊。这正如一位妈妈形容自己的感受,“公立学校好比一辆超载的公共汽车,虽然破旧不堪,可是它有明确的路线和目的地,能够把绝大多数人送达终点。让孩子上国际学校或是去海外留学,好比另辟蹊径,你一旦离开了公立教育的怀抱,就会离这条主流道路越走越远,压力会越来越大,好比独自去探险”。
我们眼下正处在社会的快速变革期,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流水线上的供给品,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中国家庭多元化的需求。不少对于公立教育感到不舒适的家庭,发觉自己好像走向来一条黑暗隧道中,她们试图燃起火把走出隧道,去照亮一下自己曾经没有勇气去观望的世界。她们开始关注其他国家、其他文明中教育子女的方式,他们不希望在社会快速变化之后,孩子们还在接受自己二三十年前的学校教育。
这本书通过讲述不同家庭的教育故事,希望使得更多家庭在为子女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能够有所借鉴。也希望那些开始探索自家孩子教育道路的家庭,在这本书里找到同伴,宽慰自己并不孤单。教育从来没有统一答案。对于家长来说,比起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孩子更重要的,是对于孩子脾气习性、禀赋兴趣、志向与能力的观察和引导,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的一场人生修行。这场修行对于亲历者而言,可能畏惧于路途的崎岖与前景未明,但它们也极有可能成为父母与孩子共同创造的精彩的章节。
吴 琪
后记
我要给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是让孩子进入我们家长都很熟悉的公立教育系统,还是让他/她去国际学校接受西式教育?或者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不惜全家移民呢?今天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很多时候谈论的是一种选择。在我的周围,有太多家长处在教育选择焦虑症当中。孩子的成长不再是一种天性和本能的舒展,而是像搭建数据模型一样,显得精准而回报明确。
而这种选择又配套一系列的价值观:当你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意味着家长和孩子将处于一种大集体中的激烈竞争,分数是这种竞争的重要依据。当你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意味着高昂的教育支出,你需要花数倍于公立学校的价格,才能在优质教育稀缺的环境里,购买一种被小心翼翼呵护的个性化教育。当你为了教育而举家移民时,你要考虑的问题还牵涉到家长的事业发展、对中文环境的告别,可能更大的经济支出、家长是否能履行照顾老人的义务等等。
所以好像在很大程度上,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选择,决定了家庭将进入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准备竞争公立学校的家庭,需要考虑是否购买学区房、去购买哪里的学区房,或者去寻找和建立公立教育体系里的各种关系。要走国际学校路线的家庭,一方面急于给孩子补习英文,一方面得看看自己持续支付高昂教育费用的能力。随着近几年国际教育的走红,进入国际学校本身,也成为一场竞赛。选择国际学校,意味着放弃高考,也就是说,“我家孩子是要出国读大学的”。而一旦让孩子脱离公立教育的“大部队”,家长们内心又会滋生出另一层担心:“如果我的孩子在国际学校成绩不理想呢,如果他考不上国外的好大学呢,甚至说,如果他以后根本就考不上国外的大学呢”?
一旦进入了国际教育,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座独木桥。一些家庭原本是为了给孩子宽松的教育环境而选择国际学校的,西式教育确实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但是当国际教育进入高年级,学习的压力和竞争的残酷性,一点不亚于高考。
对于条件优越的家庭来说,可能并不在乎孩子的具体出路,不用去计较孩子到底是考上美国的常青藤,还是读了一所不知名的学校,他们在乎的是孩子在成长环境中得到公正的、启发式的教育。而对于绝大多数在乎结果的家庭来说,他们不得不去计算教育的投入回报比,每年一二十万的学费,在国外读大学本科四年的上百万费用,会使你的孩子与公立教育体系里出来的孩子,明显不一样吗?当我们去衡量投入回报比的时候,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产品,有人购买这种产品看重的是,有人看重的是使用感受,有的人在乎的是使用效果。而你的孩子是否能成功,或者说是否能成为你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和这种教育产品之间,又不能直接地划等号。
这也正是教育的玄妙之处,也是其残酷之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古训,在这里未必有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能否认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又没有任何一种学校,能够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样地。既然没有哪种教育体系是的,那么我们不管做怎样的选择,都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模糊的空间,又成为很多家长焦虑的症结所在——选择了哪一种教育,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我和我的同事们、朋友们聊起这个话题,可以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而聊天的结果是,得不出任何明确的结论。或者说,教育本身就是没有明确结论的。我们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受的就是大一统的公立教育。可是我们这群人并没有失去个性,也没有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我们深知公立教育的不足,却也不觉得受害很深。
前段时间看见一位朋友在微信上说,从女儿很小,她就带孩子去过很多地方旅行。现在女儿长到十几岁,反而对于旅行兴趣不大。这位妈妈发现,旅行确实使得孩子知识面拓展不少,性格也很淡定。但是过多旅行让孩子“过早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这位妈妈说,“凡事皆有利弊,今年开始我要放慢节奏,调整方式,多亲近自然,甚至打算放弃自己的享乐主义,带她去老少边穷的地方感受一下”。物质条件不保证给你探索人生持久的动力。
所以没有哪种养育结果是父母测量出来的,成长本身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它的不确定性,那些既定程序里蔓延出的枝枝杈杈,它或许才是一个孩子寄托想象力与可能性的收纳之所。这正如我们童年时,时蔬按照一年四季的交替,缓慢而认真地生长。那些时令菜,就是要让人相思一年之后,才能再遇见的。而现在太多父母急于把孩子放进“蔬菜大棚”,希望她们完全不浪费“土壤肥力”,时时刻刻都在生长之中。而童年给孩子的快乐,以及日后滋养一辈子的记忆,或许正是生长缝隙中那些悠闲而漫无目的的时光,那些溢出规则之外的惊喜。所以,家长们与其给孩子计划好人生的每一步,不如相信你的孩子所具有的自我延展能力。让孩子在成长中有“饿”的时候,别丢失他们塑造自我的可能。
在这本书的采访写作过程中,我和陈晓要感谢段明辉介绍了众多的采访对象,也要感谢这些接受我们采访的妈妈们,我们与她们当中很多人成了朋友。本书中,郭思杨、王天艺、王曦三人分别帮助我们采写了一个教育故事,特此表示感谢。我们也要感谢此书的出版人罗晓老师,他不懈的催促和宽容的等待,才使得本书终出版。欢迎所有对本书及其他相关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与我联系.
吴 琪
这本《别人的教育》真是一剂猛药,让我这个做家长的彻底反思了自己这些年来的教育焦虑。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社会观察,把我拉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下审视“教育”二字。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成功学”的解构,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当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往同一个方向跑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们到底在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高效齿轮,还是一个能独立思考、感知世界美好的个体?书里对当下教育体制下,那种无止境的攀比和军备竞赛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剖析,读起来让人心里发凉,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其中挣扎。尤其是关于“虎妈”、“鸡娃”现象背后的心理根源,分析得极其透彻,它揭示了家长们内在的不安全感如何异化成了对孩子无休止的控制欲。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刚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真理”开始动摇,迫使我必须重新建立一套属于我自己的教育哲学,不再人云亦云,而是真正关注孩子内心的声音。
评分坦白讲,最初拿起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期待它能像食谱一样,教我如何用A方法培养出B类型的孩子。然而,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反手册”特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父母群体的集体焦虑和盲目从众。书中对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特别是关于“自然生长”与“刻意塑造”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冷静的、近乎人类学家的观察视角,他不带太多情绪地描述了各种教育实践,把判断权最终交还给了读者。其中关于“好学校”的讨论,不再局限于硬件设施或升学率这些硬指标,而是深入探讨了学校文化、师生关系乃至社区环境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长远影响。读到后面,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或许从来都不是量化的目标达成,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命影响,是成年人如何以更负责任、更富同理心的方式与下一代共存。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漫长的自我对话和清理工作。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反而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教育体系中那些看似光鲜亮丽却充满内在矛盾的结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好老师”这个概念时所体现出的尊重与敬畏。他没有将教师神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人性环境之中进行考察,强调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情感健康对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影响。读到最后,我深刻领悟到,“别人的教育”其实只是一个引子,真正的议题在于“我的教育”——我的价值观、我的恐惧、我的期望,如何塑造了我眼中的世界。这本书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教育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需要耐心、需要自我觉察、并且永远没有终点的旅程。它鼓励我们放下焦虑的盔甲,用更真诚、更人性化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探索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技巧,而是一种深沉的释然。这种感觉非常奇特,就像长期被外界的噪音包围,突然间被带到了一个安静的山顶。书中对于“教育的功利化”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当我们把孩子的未来看作一项高风险的投资时,我们是如何亲手扼杀了他们此刻的童真和探索欲的。作者反复探讨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无法被考试衡量的能力”——韧性、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这种回归本源的思考,对我来说是极其珍贵的。它让我不再关注隔壁家孩子又多拿了一个什么奖,而是开始用心去观察我自己的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反应,以及他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是否依然旺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迷人,它没有传统教育读物那种说教的腔调,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深夜里与你进行一场关于人生选择的深度对谈。它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跨文化案例,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教育理论变得鲜活有趣。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榜样力量”的探讨,作者巧妙地提醒我们,孩子学习的不是我们“告诉”他们要做什么,而是我们“实际在做什么”。当我们自己沉迷于物质的堆砌和无谓的比较时,任何关于“品格教育”的说辞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本书强迫我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意识到,做一个“好妈妈”或“好老师”,首先得是一个能与自己和解、内心丰盈的个体。那些关于“学校”的部分,不是在批评体制本身,而是在探索如何在既有的框架下,为孩子开辟出属于他们的、更自由的成长空间,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