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绘画才子王羽熙/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
定价:26.80元
作者:方洁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040248227
字数:160000
页码: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3岁开始写生,8岁举办个人画展,10岁在刊物上发表作品,15岁创作出版漫画丛书《新游记》,18岁以其特有的才情从附中走进了高的电影学府——北京电影学院,而他高考数学成绩只有33分……在王羽熙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让人头疼的孩子的共同特征,比如聪明但并不好学,对游玩的兴趣远远高于对学习的兴趣,在提高学习成绩上举步维艰;有梦想,有追求,但也呈现出青少年特有的偏执等等。不同的是,王羽熙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他的梦想,并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品味王羽熙的成长历程,你会感受到一个天赋、个性极强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艰难。同时,也能体会到一所学校的正确的育人思路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的巨大作用,他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一个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引起高度重视的话题:尊重孩子的个性,尽可能帮助孩子实现梦想……
目录
引言
章 梦想的起点
一、兴趣是好的老师
抓起笔来就画画
动物园里的写生
启发心灵的教育
二、习惯造就品质
循序渐进丰富人格
与传统文化结缘
好书相伴的日子
三、在爱心浇灌下成长
八岁儿童办画展
拓展到更宽的疆域
在刊物上发表“大作”
四、快乐集体塑的心灵
评书讲“三国”
从课堂走到生活中
为班主任办“生日会”
爱是教育的根本
第二章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一、育才的接力棒
大年初一的面试
痴迷《水浒》
“逆境”中的创作
风平浪静看羽熙
识得璞玉非偶然
二、花样年华不知愁
在憧憬中迈进新校园
灿烂星空下
好钢仍需多磨砺
三、青葱岁月欢乐多
文字中的心灵沟通
3K作家协会
老师的小助手
感悟体验式学习
四、与母亲的博弈
理科猛于虎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五、在挑战中继续前行
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育不能忽视社会关怀
感受生活,反思现实
第三章 感受生活的磨砺
一、高中难题
一丝无奈的叹息
面试普通中学
再见了,母校
二、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别样的社会体验
遭遇质疑的声音
来自母亲的一种期望
重压之下创奇迹
支持也是一种教育
三、心灵的印迹
普通中学的一天
无法消释的怀念
一封久久未敢寄出的信
第四章 附中再次给我一片天
一、一个决定,一个转折
送给母校的“礼物”
教育,一种没有条件的爱护
“我又回来了”
与“新同学”打成一片
二、学习的者
课堂是思维的操场
引发兴趣的“魔法”
难忘那些人和事
尊重个性与全面发展两不误
三、世界成为大画板
人格教育,心灵教育
自由天地,挑战自我
敢想敢干的附中精神
第五章 体验尊重的力量
一、德育课的意外收获
去电影院上德育课
英语角带来的契机
精益求精加速度
次演出
说不尽的《魔戒》故事
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全民”总动员
自主解决资金问题
学校礼堂的公演
三、《魔戒》走出校园
开启新影迷时代
与新西兰大使见面
第六章 不止的奋斗
一、人生新的起点
脚大才能站得稳
十八岁的回味
成人仪式上的祝福
二、人生的自主选择题
提前到来的高考
走过“独木桥”
惟一的志愿
三、走进“北影”校园
数学33分上大学
校园再遇知音
责任的传递
迈向理想的征途
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传记那样按部就班,而是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方式。除了主线的故事发展,作者还穿插了许多专家访谈的片段和教育心理学的背景知识介绍。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内容的层次感。你不仅能读到一个精彩的故事,还能从中汲取到扎实的理论支持,两者相辅相成,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非常有力量。比如,当书中提到孩子学习某种高深理论时,作者会立刻补充相关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这种“超常”现象是如何发生的,这对于想了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而且,那些专家们的观点非常多元,有的强调环境的作用,有的则更侧重于基因的决定性,这种思想的碰撞,让书的内容充满了张力和思辨性,绝不枯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叙事。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观察视角。它并没有将那个孩子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童”,而是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在天才光环下的普通人的烦恼、迷茫以及与同龄人的隔阂。这种真实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欠缺的。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描写孩子在面对一次复杂的科学竞赛失利后的情绪波动,那段文字的描写,那种从极度自信到瞬间跌落的心理变化,简直让人感同身受,我甚至能体会到那种锥心之痛。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描绘这些负面情绪时,并没有进行廉价的煽情,而是将其视为成长的一部分,引导读者去思考:天赋的重量究竟有多大?它究竟是助力还是枷锁?这本书的深度就在于,它敢于触碰天才成长中的阴影面,让读者在赞叹之余,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却不沉闷”。它探讨的议题很宏大,涉及教育体制、家庭责任乃至社会资源分配,但叙事语言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切和平实的基调。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人”的深切关怀,即便面对一个非同寻常的孩子,也从未失去对他人格尊严的尊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问题时的分寸感,比如当孩子与体制产生摩擦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一方描绘成“反派”,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体系之间的碰撞与磨合,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纪实文学作品,它成功地将个人的成长史提升到了对当代教育体系反思的高度,非常值得所有关注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读者细细品读,从中汲取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悟与力量。
评分天哪,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天才少年成长的纪实作品,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活力的孩子在特殊教育体系中摸爬滚打的真实经历。作者仿佛就是那个孩子的贴身观察者,将他从一个懵懂的孩童,成长为在各个领域展现出惊人天赋的“超常儿童”的全过程,记录得栩栩如生。特别是书中对教育理念的探讨,非常有启发性。它没有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如何真正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教育。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因材施教”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口号,更是一门需要极大耐心和智慧的艺术。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节奏和闪光点,这让作为家长的我深思良久,是不是我们都太急于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了呢?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令人振奋的成功瞬间,也有面对挫折时的挣扎与反思,非常真实。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狠狠地刷新了一遍。它不仅关乎“如何培养天才”,更关乎“如何理解生命的可能性”。作者用近乎偏执的细致,记录了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包括他使用的工具、阅读的书籍、甚至是他涂鸦的草稿。这些看似琐碎的材料,被作者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幅宏大而立体的成长画卷。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兴趣驱动”的部分,它描绘了孩子是如何在完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对某个知识点的好奇,就能投入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去钻研,那种纯粹的热爱简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这本书就像一剂强心针,提醒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保护好那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不是急于用既定的框架去约束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