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日常教养难题的SFBT训练法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日常教养难题的SFBT训练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意文 著
图书标签:
  • 正面管教
  • SFBT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教养技巧
  • 儿童心理
  • 行为改变
  • 问题解决
  • 沟通技巧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0924
商品编码:2954140865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书名: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日常教养难题的SFBT训练法
作者: 陈意文 开本:
YJ: 29.8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5-09
书号: 9787512710924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陈意文:台湾ZS心理咨询咨询师、台北各区中小学心理辅导督导讲师。师从台湾ZM焦点解决名师许维素教授、洪莉竹教授等,现J职于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湾ZM心理辅导机构),从事亲子问题、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咨询辅导工作20余年,擅长应用焦点技术、游戏疗法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意文喜欢孩子,喜欢咨询,更喜欢将所学应用于己身。在实物工作的实践中发现,若能将焦点疗法中更多理念、技巧应用于家庭,不但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有效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更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名D立、自信、充满内心力量的人。

精彩导读

导读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FC有效且平易近人的方法,叫焦点解决法(SFBT)。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还适用于家庭,可以协助孩子改善问题行为,使亲子教养变得容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会发现,不但亲子关系变得融洽,自己也充满了正能量。那么,SFBT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下面是SFBT 10 条基本精神:

 

1. 不要把力气一直花在“分析问题”或是“探讨问题”的原因上,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

我的女儿是扁平足,医生诊疗发现遗传自爷爷。我是应该归咎爷爷,还是赶紧订制矫正鞋垫,趁早治疗呢?D你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上,J比较容易挖掘解决问题的潜能了。

很多时候,把力气和时间全花在找问题的成因上,不但徒劳无功,还容易使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因为在找原因的过程中,不免会追究“是谁造成这个问题的”。

 

2. 没有一件事情只有负面的意义。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比如,我的儿子从小内向,他3 岁时有一次上潜能课被小朋友欺负。借由此事,我们体会到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于是送他去学跆拳道。直到现在,他已经坚持了8年,不但身体变好、骨骼强壮,也不再被欺负了!

 

3. 相信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有时连我们自己都没有觉察自己的潜能。父母要D个经验丰富的引导者,带领孩子找到自己内在的丰富宝藏,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能够自己“捕鱼”的人。

 

4. 不要一直追寻难以达到的目标,要找到目前J可以做到的事情。

每一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殷殷期盼,常常会设下过高的期待。这样不但容易伤害亲子关系,也会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父母可以运用一个个小目标,带给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动机。帮助孩子找到目前J可以做的事情,不但可以让他累积成功的经验,更能帮助他达到Z终的目标。

 

5. 小小的改变会带来大大的变化。

事情永远都在改变中,只是有时我们没有将它辨识出来。小小的改变,甚至事情刚开始转变的“Z初迹象”,经过不断累积,都可能带来多米诺效应。多问问孩子:“如果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了,你会注意到的D一个不同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句,逐步引导孩子找到行动策略。

 

6. 成功的例外经验可以引导我们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

一个孩子不爱早起。每天早晨,他都要跟妈妈进行“拉锯战”,双方都感到FC挫败。后来,妈妈发现孩子并非每天都晚起迟到,他在参加校外实践时不但不迟到,还可以自动自发地早起。于是,妈妈通过复制孩子期待上学的美好心情,以及让孩子再一次体验“可以不迟到”的自我掌控感,Z终帮助孩子改掉了迟到的习惯。细心地与孩子讨论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小小成功经验,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

 

7. 孩子的自我认识是不断建构的。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经验,来改变孩子对某人某事甚至对自己的看法。比如,迟到的孩子因为长期迟到,大家都叫他“迟到大王”。他也慢慢认为自己J是没法准时到校。但是,D他发现自己原来也有“早到”的经验时,他对自己的意义发生了转变—“我也可以准时到”。于是,他才有机会成为每天都准时到学校的孩子。父母多给予孩子正向的成功经验,孩子对自我的意义J会偏向良好。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意义都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经验构建起来的。

 

8. 合作是必然的现象。

常常遇见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乖”“不听话”。归根究底,这其实J是孩子不与我们合作。做家长的请扪心自问,你每一次找孩子的时机都很恰D吗?例如,我发现我儿子看书时FC专心,如果这时请他做些别的事情,他J会不开心,也很容易1;CY=CY嘴。但若是先问他是否在忙,在了解了他的状况后再斟酌请他帮忙,他通常都很乐意帮忙。

其实,只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共同的目标与方法,合作J会变成必然。

 

9. 如果没有用,J不要固着,做些别的;如果有用,J多做一点儿。

有些父母总是使用无效的方法处理孩子的问题,日复一日,直到亲子关系崩坏或是事情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才想要改变,甚是可惜。其实,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若能将重点放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不但省时省力,还可以减少亲子摩擦。

 

10.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孩子放学回到家,脸色很难看,妈妈看见发问:“你是怎么了?这么不开心!”孩子回答:“还不J是豆豆……”妈妈连忙抢话:“什么?是不是豆豆又欺负你啦?我早告诉过你,别跟他玩儿,你J是不听……”只见孩子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拿了书包,往房间去,只剩妈妈一人继续叨念。—这样的情景是不是经常可以见到?

细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案例中的妈妈若能听孩子说完,并引导他说出事情的始末缘由,孩子的问题自然可以解决。父母要想听到细节,需要具备“倾听”和“将自己的想法放下”的能力。我经常发现父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常无形中预设立场,无法静心注意孩子究竟想要传达什么。这样的情境,小则无法解决问题,大则伤害亲子关系。

 

目录

学习SFBT 之前,你需要了解 / 1

测试你的思维方式 / 2

不同的焦点,不一样的结局 / 4

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 / 7

了解孩子的情绪 / 14

父母的成长旅途 / 19

建立新的亲子关系模式 / 22

 

运用SFBT21 天,改变你与孩子 / 29

D1 天不预设立场——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 / 30

D2 天放弃无效的方法——如果没有用,做点儿别的 / 37

D3 天学会与问题共存——事情不会只有一个面向 / 45

D4 天换个角度思考——没有一件事只有负面意义 / 52

D5 天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 60

D6 天教养没有标准答案——孩子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原因 / 66

D7 天重新建构——看见孩子的另一面 / 74

D8 天创造成功经验——让孩子重获信心 / 82

D9 SFBT 赞美法——正向眼光对孩子的帮助 / 89

D10 天相信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 101

D11 天目的、行为与代价——让孩子自发地修正偏差行为 / 109

D12 天找到不同的合作方式——没有不合作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方法的父母 / 117

D13 天奇迹问句——D暂时找不到目标的摆脱困境法 / 124

D14 天目标架构——帮助孩子找到方向 / 132

D15 天例外问句——耐心引导孩子找到“成功的例外” / 142

D16 天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在细节中 / 153

D17 天因应问句——帮助孩子从谷底上升 / 160

D18 天一般化技巧——帮助孩子放下过于焦虑的情绪 / 166

D19 天关系问句——善用重要人对孩子的影响力 / 174

D20 天量尺问句——帮助孩子在评估中觉察自己 / 182

D21 天挑战任务——让孩子的成长更深化 / 190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内容介绍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目录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静待花开:连接心灵的家庭教养新视角》 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每一位父母都渴望成为引路人,给予他们爱与智慧。然而,现实中的养育常常伴随着无数的挑战:从蹒跚学步的跌跌撞撞,到青春期的叛逆不羁;从孩子的不当行为,到亲子沟通的隔阂,家庭中的日常教养似乎总是在棘手的难题中兜兜转转。我们常常陷入“该怎么办”的焦虑,希望找到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却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加剧了矛盾。 《静待花开》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标准答案”,它邀请您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发现一种更具弹性、更富人文关怀的教养方式。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我们并非要“改造”孩子,而是要理解他们,与他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并在共同成长中,化解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教养难题。 本书将带您走进一个全新的教养视野,它强调: 看见孩子的独特闪光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拥有自己独特的花期和绽放的方式。与其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如去发现和培育他们内在的光芒。本书将引导您学会如何透过行为的表象,去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理解他们的情绪、需求和动机。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内在驱动力,让他们从“被要求”走向“主动为之”。 建立连接而非控制: 真正的教养,不是对孩子的强行控制,而是基于信任和尊重的连接。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看见、被支持时,他们才更愿意敞开心扉,合作与沟通。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技巧,帮助您在日常互动中,建立温暖而坚实的亲子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倾听者,如何用同理心回应他们的情绪,以及如何在冲突中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让家庭氛围充满爱与安全感。 聚焦于解决方案,而非固守问题: 面对层出不穷的教养难题,我们很容易陷入对问题的分析和抱怨。然而,过度关注问题只会消耗我们的能量,并可能让孩子感到被贴上负面标签。《静待花开》倡导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将焦点从“问题是什么”转移到“我们想要什么”,并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路径。我们将学习如何引导孩子识别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如何在挑战面前找到解决之道,以及如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韧性。 赋能孩子,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养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够独立、自信、有责任感地面对生活。本书将帮助您认识到,过度包办和过度干预都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静待花开》将为您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我们将探讨如何适时放手,给予孩子尝试和犯错的空间,并在他们成长的每一步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 父母的自我成长是教养的基石: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常常会触碰到自己过去的经历、未满足的需求,甚至是潜藏的恐惧。本书将鼓励您关注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会自我关怀,并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疗愈和成长。《静待花开》将为您提供一个反思的平台,帮助您识别自己的教养模式,并从中学习,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有智慧的父母。 在《静待花开》中,您将找到: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 无论是持续的哭闹、攻击性的行为、退缩的性格,还是对规则的挑战,本书都将引导您深入探究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求,例如对安全感的渴望、对关注的寻求、对自主的追求,或是对未知情况的恐惧。 创造积极的家庭沟通模式: 学习如何倾听孩子,即使在他们表达不满或愤怒时;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期望,避免指责和命令;如何运用肯定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本书将提供具体的对话范例和沟通技巧,帮助您在日常交流中,构建桥梁而非筑起高墙。 应对日常教养挑战的实用策略: 关于拖延症: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对任务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关于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 如何引导孩子们学习分享、合作,以及理解彼此的感受,建立健康的互动模式。 关于屏幕时间的管理: 如何在科技时代,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数字习惯,平衡虚拟与现实。 关于情绪的爆发: 如何在孩子情绪失控时,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教会他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关于不听指令: 如何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前提下,让他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乐于遵守。 关于学习的压力: 如何减轻孩子在学业上的焦虑,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将引导您如何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式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与支持: 父母的教养理念和方式,往往会受到伴侣、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本书将探讨如何与家人有效沟通,形成一致的育儿策略,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 《静待花开》相信,每一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美好,每一个孩子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成长。我们并非要追求所谓的“完美父母”或“完美孩子”,而是希望帮助您在养育的道路上,少一些焦虑,多一份从容;少一些对抗,多一份理解;少一些遗憾,多一份温馨。 这本书,是写给每一位在家庭教育中默默付出的父母。它将为您提供一扇窗,看见孩子内在的光芒;为您提供一双眼,看见自己作为父母的成长;为您提供一盏灯,照亮通往和谐幸福家庭的道路。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美好时光。

用户评价

评分

真正让我拍案叫绝的是这本书在处理长期教养困境时的那种系统性和结构感。它不仅仅停留在“今天该怎么做”的层面,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宏观的、可以持续应用的思维框架。很多育儿书读完后,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因为它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太依赖于特定的场景。但这本书不同,它教会你如何建立一个家庭的“共同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机制”。我特别欣赏它对“约定”和“后果”的阐述,作者清晰地界定了什么是“自然后果”,什么是“逻辑后果”,以及如何设计出那些既能让孩子承担责任又不至于让亲子关系破裂的“逻辑后果”。这套方法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延展性,一旦家庭成员都开始内化这套模式,很多原本需要家长反复唠叨的事情,都变成了孩子可以自我管理的流程。这极大地解放了我的精力,让我不再成为那个“家庭矛盾的消防员”,而是成为了“家庭系统设计师”。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特定年龄段的挑战时,展现出惊人的深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比如,在青春期前夕,孩子对自主权的强烈需求与父母的控制欲之间的张力,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就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提倡权力斗争,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合作性契约”的概念,让孩子从“被管理者”转变为“议题的共同拥有者”。这种在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微妙平衡术,是其他一些泛泛而谈的书籍所不具备的。更让我惊艳的是,它对“标签化”行为的警惕性,强调了我们如何用语言去固化孩子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语言去重塑孩子的自我认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手中的“教养工具箱”升级了,里面的工具不再是单一的“胡萝卜加大棒”,而是各种精密的、针对不同材质和结构的“问题”设计的专业工具,每一件都用得恰到好处,有效且充满智慧。

评分

与其他强调“正面”、“积极”的育儿概念不同,这本书在“正面”的定义上似乎更接地气,更贴近真实生活的泥泞感。它没有要求父母成为时刻保持微笑的“圣人”,而是承认混乱、挫折和负面情绪都是家庭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完美”的接纳态度。它告诉我们,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孩子体验失败,这恰恰是建立韧性和真实连接的必经之路。这种现实主义的基调,让那些在追求“完美育儿”道路上感到精疲力尽的父母能够松一口气。它不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套如何在混乱中保持清晰和连接的实用工具箱。当我不再追求“无冲突的家庭”,而是追求“能有效处理冲突的家庭”时,我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这完全得益于这本书提供的这种务实且充满人情味的指导方针。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读物,而是需要你边读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的工具书。阅读体验上,它非常注重读者的代入感,通过大量看似平凡却极具代表性的家庭场景描写,让人感到“天哪,这不就是我家每天上演的戏码吗?”这种强烈的共鸣感,有效地降低了读者对新方法的抵触心理。它很擅长揭示我们成人自己未被满足的期望是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思维定势的结果。书中引导我们深入挖掘那些让我们感到挫败的深层信念,比如“孩子必须顺从”、“完美父母是不存在的”之类的潜意识脚本。这种向内探索的过程,比任何外部技巧都更具治愈性,它让教养这件事从一场与孩子的“战斗”,逐渐转化成一次对自我成长的“修行”。

评分

这本育儿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作者似乎真的很理解为人父母在面对孩子种种“出格”行为时的那种抓狂和无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提出的一些非常实用的视角转换技巧,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真的能让你在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故意捣乱的时候,迅速跳出来,从一个更冷静、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对抗性”沟通的部分,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可以立即上手的对话脚本,这些脚本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们既肯定了孩子的情绪,又温和地设定了界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孩子的表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套新的“情绪翻译器”,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不听话。这使得我对待日常冲突的态度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从“我必须赢过你”变成了“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善解人意的资深导师在耳边悄悄指点迷津,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