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日常教养难题的SFBT训练法 | ||
| 作者: | 陈意文 | 开本: | |
| YJ: | 29.8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5-09 |
| 书号: | 9787512710924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陈意文:台湾ZS心理咨询咨询师、台北各区中小学心理辅导督导讲师。师从台湾ZM焦点解决名师许维素教授、洪莉竹教授等,现J职于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湾ZM心理辅导机构),从事亲子问题、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咨询辅导工作20余年,擅长应用焦点技术、游戏疗法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意文喜欢孩子,喜欢咨询,更喜欢将所学应用于己身。在实物工作的实践中发现,若能将焦点疗法中更多理念、技巧应用于家庭,不但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有效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更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名D立、自信、充满内心力量的人。
精彩导读导读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FC有效且平易近人的方法,叫焦点解决法(SFBT)。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还适用于家庭,可以协助孩子改善问题行为,使亲子教养变得容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会发现,不但亲子关系变得融洽,自己也充满了正能量。那么,SFBT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下面是SFBT 的10 条基本精神:
1. 不要把力气一直花在“分析问题”或是“探讨问题”的原因上,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
我的女儿是扁平足,医生诊疗发现遗传自爷爷。我是应该归咎爷爷,还是赶紧订制矫正鞋垫,趁早治疗呢?D你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上,J比较容易挖掘解决问题的潜能了。
很多时候,把力气和时间全花在找问题的成因上,不但徒劳无功,还容易使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因为在找原因的过程中,不免会追究“是谁造成这个问题的”。
2. 没有一件事情只有负面的意义。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比如,我的儿子从小内向,他3 岁时有一次上潜能课被小朋友欺负。借由此事,我们体会到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于是送他去学跆拳道。直到现在,他已经坚持了8年,不但身体变好、骨骼强壮,也不再被欺负了!
3. 相信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有时连我们自己都没有觉察自己的潜能。父母要D个经验丰富的引导者,带领孩子找到自己内在的丰富宝藏,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能够自己“捕鱼”的人。
4. 不要一直追寻难以达到的目标,要找到目前J可以做到的事情。
每一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殷殷期盼,常常会设下过高的期待。这样不但容易伤害亲子关系,也会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父母可以运用一个个小目标,带给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动机。帮助孩子找到目前J可以做的事情,不但可以让他累积成功的经验,更能帮助他达到Z终的目标。
5. 小小的改变会带来大大的变化。
事情永远都在改变中,只是有时我们没有将它辨识出来。小小的改变,甚至事情刚开始转变的“Z初迹象”,经过不断累积,都可能带来多米诺效应。多问问孩子:“如果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了,你会注意到的D一个不同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句,逐步引导孩子找到行动策略。
6. 成功的例外经验可以引导我们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
一个孩子不爱早起。每天早晨,他都要跟妈妈进行“拉锯战”,双方都感到FC挫败。后来,妈妈发现孩子并非每天都晚起迟到,他在参加校外实践时不但不迟到,还可以自动自发地早起。于是,妈妈通过复制孩子期待上学的美好心情,以及让孩子再一次体验“可以不迟到”的自我掌控感,Z终帮助孩子改掉了迟到的习惯。细心地与孩子讨论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小小成功经验,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
7. 孩子的自我认识是不断建构的。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经验,来改变孩子对某人某事甚至对自己的看法。比如,迟到的孩子因为长期迟到,大家都叫他“迟到大王”。他也慢慢认为自己J是没法准时到校。但是,D他发现自己原来也有“早到”的经验时,他对自己的意义发生了转变—“我也可以准时到”。于是,他才有机会成为每天都准时到学校的孩子。父母多给予孩子正向的成功经验,孩子对自我的意义J会偏向良好。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意义都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经验构建起来的。
8. 合作是必然的现象。
常常遇见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乖”“不听话”。归根究底,这其实J是孩子不与我们合作。做家长的请扪心自问,你每一次找孩子的时机都很恰D吗?例如,我发现我儿子看书时FC专心,如果这时请他做些别的事情,他J会不开心,也很容易1;CY=CY嘴。但若是先问他是否在忙,在了解了他的状况后再斟酌请他帮忙,他通常都很乐意帮忙。
其实,只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共同的目标与方法,合作J会变成必然。
9. 如果没有用,J不要固着,做些别的;如果有用,J多做一点儿。
有些父母总是使用无效的方法处理孩子的问题,日复一日,直到亲子关系崩坏或是事情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才想要改变,甚是可惜。其实,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若能将重点放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不但省时省力,还可以减少亲子摩擦。
10.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孩子放学回到家,脸色很难看,妈妈看见发问:“你是怎么了?这么不开心!”孩子回答:“还不J是豆豆……”妈妈连忙抢话:“什么?是不是豆豆又欺负你啦?我早告诉过你,别跟他玩儿,你J是不听……”只见孩子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拿了书包,往房间去,只剩妈妈一人继续叨念。—这样的情景是不是经常可以见到?
细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案例中的妈妈若能听孩子说完,并引导他说出事情的始末缘由,孩子的问题自然可以解决。父母要想听到细节,需要具备“倾听”和“将自己的想法放下”的能力。我经常发现父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常无形中预设立场,无法静心注意孩子究竟想要传达什么。这样的情境,小则无法解决问题,大则伤害亲子关系。
目录
学习SFBT 之前,你需要了解 / 1
测试你的思维方式 / 2
不同的焦点,不一样的结局 / 4
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 / 7
了解孩子的情绪 / 14
父母的成长旅途 / 19
建立新的亲子关系模式 / 22
运用SFBT21 天,改变你与孩子 / 29
D1 天不预设立场——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 / 30
D2 天放弃无效的方法——如果没有用,做点儿别的 / 37
D3 天学会与问题共存——事情不会只有一个面向 / 45
D4 天换个角度思考——没有一件事只有负面意义 / 52
D5 天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 60
D6 天教养没有标准答案——孩子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原因 / 66
D7 天重新建构——看见孩子的另一面 / 74
D8 天创造成功经验——让孩子重获信心 / 82
D9 天 SFBT 赞美法——正向眼光对孩子的帮助 / 89
D10 天相信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 101
D11 天目的、行为与代价——让孩子自发地修正偏差行为 / 109
D12 天找到不同的合作方式——没有不合作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方法的父母 / 117
D13 天奇迹问句——D暂时找不到目标的摆脱困境法 / 124
D14 天目标架构——帮助孩子找到方向 / 132
D15 天例外问句——耐心引导孩子找到“成功的例外” / 142
D16 天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在细节中 / 153
D17 天因应问句——帮助孩子从谷底上升 / 160
D18 天一般化技巧——帮助孩子放下过于焦虑的情绪 / 166
D19 天关系问句——善用重要人对孩子的影响力 / 174
D20 天量尺问句——帮助孩子在评估中觉察自己 / 182
D21 天挑战任务——让孩子的成长更深化 / 190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真正让我拍案叫绝的是这本书在处理长期教养困境时的那种系统性和结构感。它不仅仅停留在“今天该怎么做”的层面,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宏观的、可以持续应用的思维框架。很多育儿书读完后,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因为它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太依赖于特定的场景。但这本书不同,它教会你如何建立一个家庭的“共同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机制”。我特别欣赏它对“约定”和“后果”的阐述,作者清晰地界定了什么是“自然后果”,什么是“逻辑后果”,以及如何设计出那些既能让孩子承担责任又不至于让亲子关系破裂的“逻辑后果”。这套方法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延展性,一旦家庭成员都开始内化这套模式,很多原本需要家长反复唠叨的事情,都变成了孩子可以自我管理的流程。这极大地解放了我的精力,让我不再成为那个“家庭矛盾的消防员”,而是成为了“家庭系统设计师”。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特定年龄段的挑战时,展现出惊人的深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比如,在青春期前夕,孩子对自主权的强烈需求与父母的控制欲之间的张力,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就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提倡权力斗争,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合作性契约”的概念,让孩子从“被管理者”转变为“议题的共同拥有者”。这种在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微妙平衡术,是其他一些泛泛而谈的书籍所不具备的。更让我惊艳的是,它对“标签化”行为的警惕性,强调了我们如何用语言去固化孩子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语言去重塑孩子的自我认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手中的“教养工具箱”升级了,里面的工具不再是单一的“胡萝卜加大棒”,而是各种精密的、针对不同材质和结构的“问题”设计的专业工具,每一件都用得恰到好处,有效且充满智慧。
评分与其他强调“正面”、“积极”的育儿概念不同,这本书在“正面”的定义上似乎更接地气,更贴近真实生活的泥泞感。它没有要求父母成为时刻保持微笑的“圣人”,而是承认混乱、挫折和负面情绪都是家庭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完美”的接纳态度。它告诉我们,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孩子体验失败,这恰恰是建立韧性和真实连接的必经之路。这种现实主义的基调,让那些在追求“完美育儿”道路上感到精疲力尽的父母能够松一口气。它不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套如何在混乱中保持清晰和连接的实用工具箱。当我不再追求“无冲突的家庭”,而是追求“能有效处理冲突的家庭”时,我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这完全得益于这本书提供的这种务实且充满人情味的指导方针。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读物,而是需要你边读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的工具书。阅读体验上,它非常注重读者的代入感,通过大量看似平凡却极具代表性的家庭场景描写,让人感到“天哪,这不就是我家每天上演的戏码吗?”这种强烈的共鸣感,有效地降低了读者对新方法的抵触心理。它很擅长揭示我们成人自己未被满足的期望是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思维定势的结果。书中引导我们深入挖掘那些让我们感到挫败的深层信念,比如“孩子必须顺从”、“完美父母是不存在的”之类的潜意识脚本。这种向内探索的过程,比任何外部技巧都更具治愈性,它让教养这件事从一场与孩子的“战斗”,逐渐转化成一次对自我成长的“修行”。
评分这本育儿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作者似乎真的很理解为人父母在面对孩子种种“出格”行为时的那种抓狂和无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提出的一些非常实用的视角转换技巧,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真的能让你在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故意捣乱的时候,迅速跳出来,从一个更冷静、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对抗性”沟通的部分,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可以立即上手的对话脚本,这些脚本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们既肯定了孩子的情绪,又温和地设定了界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孩子的表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套新的“情绪翻译器”,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不听话。这使得我对待日常冲突的态度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从“我必须赢过你”变成了“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善解人意的资深导师在耳边悄悄指点迷津,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