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遇见孩子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定价:39.80元
作者:枭帆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2011089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来自德国的儿童教育精髓,由更懂中国孩子的华裔妈妈分享。 作者枭帆,是原上海电视台记者,育儿达人,现定居德国雷根斯堡,育有两个超萌且高情商的混血宝宝。本书中她通过分享自己家庭的40个成长小故事,生动展现德国教育前沿理念——体验式引导,并展现了该理念在亲子生活6大领域的40堂精彩实践课,适合2-12孩子。★这是阿迪(11岁)和甜妞(8岁)的妈妈10年积淀,写给中国妈暖心之作。 虽然写得是国际前沿的教育理念,但全书不讲大道理,只有融入孩子成长故事的小方法。面对快速成长的阿迪和甜妞,作者在娓娓道来中还原一个中德混搭家庭温馨有爱的场景,总结了一些经验,梳理了一些技巧,给亿万忙于工作的妈妈们奉上完整的亲子生活方式建议,育儿先育己,在彼此陪伴的岁月见证各自的成长。★这也是一部备受赞誉的原创类亲子力作,心理学家陶思璇博士作序推荐! 10年来作者坚持在新浪写作专栏,在养儿育女的路上跟众多中国家长探讨亲子教育话题,曾被新浪育儿、北京妇女联合会评为十佳专栏,也受到世界各国各城市妈妈们的喜爱,心理学家、亲子关系专家陶思璇博士造访德国时,曾亲眼见证了这个原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因此欣然为本书作序。★本书印刷设计精美,轻松易读,而且从封面到内文配图都真实展现这个家庭的真实状态。 有图有真相,6个亲子生活主题,配有100幅作者孩子的成长照或作者原创的彩绘作品,更为妈妈们提供了零基础也可以学习的精进课实例:儿童摄影、铅笔彩绘、创意手写字、篆书、baby小动物画作……每张图背后都是一个精彩的亲子故事、一段我们可以借鉴的亲子方式。
内容提要
德国华裔妈育儿创意书。
面对快速成长的阿迪和甜妞,妈妈用满满的爱与耐心,善待宝贝们的每个*次,以体验式的引导教育,帮孩子爱上运动,爱上画画,爱上阅读……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和孩子一起修炼领导力、修炼统筹力、修炼拥抱一切美好的快乐力。
书中深度分享一个国际范儿原生家庭的亲子生活方式和成长故事,系统讲述关乎孩子情商和能力培养的各种小方法、小技巧,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各种小幸福、小骄傲。
★★★ 关联推荐: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目录
作者介绍
枭帆,新浪育儿名博“德国小兄妹”的博主,国际妈妈学习社群“写画时光”创办人,原上海电视台记者、编辑,摄影达人,现定居德国雷根斯堡,育有两个中德混血宝贝,男宝10岁,女宝8岁。有丰富的亲子教养和家庭成长故事写作经验,其作品见解独特,语言朴实幽默,走在亲子教养潮流前沿,受到中国各大城市妈妈们的喜爱。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扇新窗户,它不谈育儿技巧,不强调具体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作为成年人,在与下一代相处的过程中,如何不断地自我审视和成长。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返璞归真”的态度,仿佛在提醒我们,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童年乐趣和天真视角,才是我们最需要重新拾起的宝贵财富。它不是那种教你“应该怎么做”的工具书,而是鼓励你“如何去看待”的哲学书。每次读完,我都会停下来,默默地回想自己最近一次对孩子发脾气的原因,然后对比书中的某些片段,总能找到新的理解和释怀。这种由内而外的触动,远比任何操作指南都来得深刻和持久。它让我明白,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双向奔赴,每一次的冲突与和解,都是一次自我超越的契机。读完之后,感觉心境开阔了许多,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
评分我通常对这种类型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多少会陷入空泛的赞美,但这一本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敢于直面亲子关系中那些不那么“美好”的角落——比如疲惫、厌烦,甚至是偶尔产生的“希望孩子不是这样”的念头。作者并没有美化育儿的艰辛,反而肯定了这些负面情绪存在的合理性,认为正是对这些阴影的直面,才能促使我们更诚实地面对自己。这种坦诚,是建立信任感的第一步。它不是在说“你做得不够好”,而是在说“你现在感到很累,这很正常,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种累的根源在哪里”。书中的一些反思练习,比如要求读者写下自己童年最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照现在对待孩子的方式,这种强烈的自我对照机制,极大地冲击了我过去那种“我已经足够好了”的自我认知。可以说,它提供了一种“清理”心灵灰尘的方法,让那些被压抑的、未解决的自我议题浮现出来,从而自然地改善了与孩子的连接。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感。它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慧长者的深入交谈,那位长者见证了无数家庭的起伏,带着一种超然的慈悲心,与你分享她对“为人父母”这一身份的理解。书中的比喻和意象非常鲜活,比如将孩子比作“未完成的画作”,而父母是“光线和颜料的提供者”,而不是“执笔人”,这个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它彻底打破了我长期以来认为自己必须对孩子的人生负全责的沉重负担。这种对责任边界的重新定义,极大地减轻了我的焦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它没有激烈的辞藻,却能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你日常思维的缝隙里,在你最不设防的时候,完成一次观点的微妙更迭。我发现自己开始更频繁地庆祝那些“小胜利”,而不是紧盯那些“未达标”之处,这完全归功于阅读后心态的调整。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孩子相处的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重获连接”的指南。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她似乎在不断地拉扯我们回到“关系”的本质,而不是沉溺于“教育”的技术细节中。我被其中关于“共情极限”的讨论深深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依然无法给予孩子需要的耐心,问题出在我们自己的“能量池”已经见底。全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如同一次由表及里、层层剥茧的心灵探险。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解决方案,而是引导你一步步构建起一个更稳固的内在支柱,从而在外部挑战来临时,能够从容应对。每次合上书页,我都会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了一次深度的“重置”。它让我明白,对孩子的爱,最终必须落脚于对自身的接纳与理解之上。这种由内而外的赋权感,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实在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佩服,它没有使用那些刻板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调,描绘了亲子关系中那些微妙的、转瞬即逝的情感瞬间。那种对孩子情绪波动的捕捉能力,精准得让人心惊,仿佛作者就站在我身后,记录了我与我家那小家伙最近一次争执的全部细节。然而,它绝不是单纯的情感渲染,在细腻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它探讨了成年人在社会压力下是如何固化了自身的思维模式,以及这种固化是如何无意识地投射到与孩子的互动中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感”的论述,孩子的时间是线性的、充满无限可能的,而我们的大人却总是在追赶效率,这种错位感被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像是给我注射了一剂“慢下来”的良药,让我愿意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去真正感知孩子眼中世界的广阔与奇妙。读完后,我开始尝试用更慢、更专注的方式去倾听,那种回报是即时的、温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