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穷养富养不如放养
定价:32.80元
作者:王国志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30862582
字数:
页码:3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循规蹈矩、胆小怯懦、毫无主见,您不必关注这本书!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立自信,勇敢坚强、敢于刨撕,请您不要错过这本书!用爱和自由培养棒的孩子。
就像树苗的种子里有长高长直的基因一样,大多数孩子都想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而且都有的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我们在为他们设定基本界限的前提下,少些控制约束,少些越俎代庖.少些婆婆妈妈,多给他们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去磕磕碰碰,他们的自我意识会觉醒得更早。他们的性格会更加坚强,他们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一句话,他们会成长得更加茁壮。
在为人父母的经历中,有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过度的爱成了他们成长的障碍。以爱的名义,我们为孩子遮风挡雨,有时也挡住了他们展望将来的视线;以爱的名义,我们给孩子搭筑暖巢。有时会忘了寒冷也是种生活的体验。
我们牵着孩子的手走了一程,该放手的时候还是得放手,再爱,我们也不能够和他们牵手一生。
从小学到初中,从老师到校长,作者在教学一线工作了30多年。30多年的追求和探索,使他非常熟悉学校教育和孩子,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深受家长的信赖和学生的爱戴。30多年来,其学生遍布各大名校。作者的女儿十五岁就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并且攻读了上海交大的MBA。更难得的是,她从小就个性鲜明、开朗活泼、处事稳重,从小学
到大学一直为一班之长.管理着比自己大很多的同学,深受同学拥护。
内容提要
孩子的成长需要独立性、责任心、选择能力、判断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被动听话,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孩子要在这样的社会早生存、竞争、成功,所以他必须学会自主选择的能力。
不管做父母的多么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材,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多么想自己脸上有光,但是说到底,父母希望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有健康相伴,自快乐相随,能够自己独立自主地生活,这才是重要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事实上,父母大可不必对孩子说谎大惊小怪。孩子说谎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历练,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孩子说谎,说明他的思辨能力长进了,知道如何规避当前所遇到的一些风险。孩子无论在父母还是在老师面前,都是弱势群体。说谎,正是孩子对一些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的强烈反抗。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每次考试要九十五分以上,考好了给予奖励,考不好则训斥一顿。时间一长,考试分数对孩子来说,根本不再是自己学习成绩的反映,而是成为父母脸色的晴雨表。为了少遭些不痛快,万一哪次考得不好,就只能编个谎言应付一下了。虽然孩子说谎不可取,但这种主动规避风险的意识是应该肯定并加以强化的。再者说了,孩子被逼说出这样的谎言,自责的应该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从另一个方面看,孩子会说谎,说明他已经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开始学着慢慢适应社会了。善意的自然不必说,有时也是为了自身安全的需要。当他们路遇陌生人打听他或他家人情况的时候,懂得说谎话的人才是聪明孩子。但我们必须让他们知道说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千万不能说。
所以一旦小孩子说了谎,父母必须先冷静地面对他说谎的事实,然后客观地处理,千万别把情绪施加在孩子身上,这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因此建议父母在处理孩子的说谎行为时,要注意下列四点:,先找出说谎的原因。大部分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不喜欢遇见的事物,害怕被父母责骂及处罚,而编织一堆理由企图掩盖事实。另外,小孩会害怕父母可能会有的负面反应,于是便用说谎来逃避。所以父母要运用奖赏与鼓励的方式,去诱发孩子说出实话,避免孩子一错再错或需要用更大的谎言,来掩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如果孩子说出实情,父母要遵守诺言不给予处罚,反而要赞赏孩子勇于认错的行为,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他的重视。
……
序言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去中心化”的理念。它让我们这些被焦虑裹挟的父母,暂时退回到观察者的位置,把舞台的中心还给孩子本身。我过去总习惯于成为孩子人生的“总导演”,事无巨细地安排剧本、指导走位。读完此书,我才体会到,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生命,需要自己去编排自己的故事。书中对“等待的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那种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从容和耐心,是我这个急性子的父母急需学习的品质。它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操作指南”,反而是在教我们如何“不做”——如何少做一些评判,少做一些干预,少做一些预期。这种“减法”的教育哲学,在充斥着“加法”和“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放松下来,也让我的孩子得到了喘息的空间。我们家庭的氛围开始变得轻松,不再是紧绷的备战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信任和尊重的合作关系。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回归人性本真、享受生命过程的哲学小册子。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一开始有点不适应,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育儿书那样,上来就给你开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和“时间表”。它的叙事更像是一种漫谈,哲思和生活片段交织在一起,有点像在和一个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长辈聊天。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松弛的节奏。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力量感就出来了。它探讨的深度远超出了“养育”的范畴,它触及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价值的构建问题。我们总是在谈论“成功”,但谁来定义成功?这本书似乎在邀请我们停下来,重新定义我们对“好人生”的理解。书中有几处关于自然教育的描写,特别打动我,那种让孩子在泥土和风雨中自己摸索的过程,比任何室内模拟实验都来得真实有效。我发现,我过去对安全的过度保护,反而剥夺了孩子学习应对风险的机会。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剂速效药,它给的是一套思考的底层逻辑,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一个能与世界和解、独立思考的灵魂,而不是一台高效的知识处理机器。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对我的自我成长也大有裨益,它让我更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开阔,它将个体教育置于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去审视,这点我非常欣赏。它没有将育儿问题孤立化,而是探讨了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对当代家庭的侵蚀。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望子成龙”,其实是在满足社会给我们设定的一个隐形KPI。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这种陷阱,并引导读者跳出来,审视教育的本质目的。它的文字功底极佳,描述场景细腻入微,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压力,反而像是在品味一部优美的散文集。其中关于“内在奖励机制”的论述,对我启发很大。我过去习惯用物质奖励或口头表扬来驱动孩子,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这种外在激励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副作用。它强调,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完成一项挑战后的自我认可”,这种自我验证才是最持久的动力源泉。我开始尝试减少对孩子表现的直接评价,转而引导他去感受自己付出的努力和达成的过程带来的喜悦。这种微妙的引导策略,比直接说教要高明得多。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结构性的,它挑战了我对“努力”的传统认知。我一直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认为只要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和时间,孩子就一定能有相应的产出。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过度干预反而会抑制潜能的自然爆发。它用一些跨文化、跨时代的案例说明,很多伟大的成就,往往诞生于一种“被允许的自由”之中。举个例子,书中对比了两种不同音乐教育体系下的孩子,一种是高度结构化的,另一种则是鼓励即兴创作的。前者的孩子技艺精湛,但后者的孩子却展现了惊人的创新能力。我立刻联想到了我给孩子报名的那些“特长班”,它们是不是正在扼杀他内心那个“即兴演奏家”?这本书的语言是温和的,但它提出的观点却是颠覆性的。它不是在鼓吹“躺平”,而是倡导一种更智慧的“耕耘”方式——注重土壤的肥沃和空气的流通,而不是天天给植物施加高浓度的营养液。读完后,我对待孩子那些突发奇想和看似“走弯路”的行为,态度都变得宽容和好奇了许多,我开始期待他自己能开辟出一条意想不到的路。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从小就被“鸡娃”长大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我小时候,大人们总说“不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的日程表比任何一个公司高管的都要满。钢琴、小提琴、奥数、英语角,仿佛每一个兴趣班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长大后,我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了我的孩子身上。结果呢?孩子对学习兴趣索然,压力大到失眠,亲子关系也降到了冰点。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可能把“爱”错放了地方。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但它那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我开始反思:我的付出,究竟是在成就孩子,还是在满足我自己的焦虑?书中描述的那些关于“自主性”和“内在驱动力”的案例,让我眼前一亮,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生命力,是我过去强行灌输的知识和技能里从未见过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作为父母的局限和盲区,而不是一本教条式的育儿手册。我开始尝试放手,给孩子更多选择权,即便是看到他把时间花在看似“无用”的涂鸦上,我也能强忍住想把他拉回书桌前的冲动。这种改变,微妙却有力,我已经看到了孩子眼神里久违的、属于他自己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