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古代文明分卷(套装共4册)

发现之旅:古代文明分卷(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让·韦尔古特 等 著,吴岳添等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古代文明
  • 世界历史
  • 文化
  • 考古
  • 探险
  • 知识
  • 科普
  • 套装
  • 分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534697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5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发现之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5
套装数量:4
字数:7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30年匠心之作,来自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拥有6位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出版的作品曾27次获法语文学奖——龚古尔奖、18次获法兰西学院大奖、12次联合奖、7次美第奇奖、10次雷诺多奖、17次费米娜奖;

★风靡全球,被译成25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28000000册;

★全新修订,专家型作者、重量级翻译——傅雷翻译奖得主等群星璀璨!


内容简介

《发现之旅:古代文明分卷》包括4本图书:古埃及探秘、希腊的诞生、罗马考古和玛雅古城。本套系图书引进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发现之旅”系列为畅销世界的文化类丛书,风靡全球,被译成25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28000000册,全新修订,专家型作者,重量级翻译,值得收藏!古埃及文明是如何被发现,一步一步展现成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样子。大诗人荷马,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政治家伯里克利,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希腊历史画卷。罗马古城,经历了中世纪的劫掠,终于保存下来,在它的废墟之上,传说的面纱逐渐褪下。玛雅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却无端消失,究竟是什么样的手,创造了这些雄伟的建筑?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

作者简介

让·韦尔古特,本来可以成为画家,却选择当考古学家。参加过卡纳克等地的发掘。1955年,埃及准备建造阿斯旺水坝时,参与抢救古代建筑的工作。20世纪60年代,担任法国里尔“纸莎草纸文献研究院”院长。1976年,任开罗学院院长和开罗大学教授。1984年,当选法兰西研究院的“法国碑文与纯文学学院”院士。

皮埃尔·莱韦克塔,法国佛朗什-孔戴大学的希腊史教授,撰有多种讨论希腊文化与历史的著作,如《希腊诸神》《帝国与蛮族》。后又对宗教史发生兴趣。

克劳德·莫蒂,毕业于法国塞佛尔高等师范学院,取得古典文学的大学和中学教师资格,研究罗马共和国末期和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l世纪)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危机,博士论文探讨此时期的法学、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法国罗马学院的学者身分,参与一项关于古罗马发现史,以及”罗马考古学创立史"的研究,本书即研究成果。

克洛德·博代,法国考古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曾在中美洲探索古文明遗迹。1971年至今,专事研究玛雅文明。

悉尼·毕加索,成为赴中美洲考古队摄影师,1974年至1980年间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后曾参与南美洲岩壁艺术的研究工作。

吴岳添,男,1944年生于江苏常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法国文学分会会长。出版专著《法国小说发展史》、文集《远眺巴黎》和译著《论无边的现实主义》《社会学批评概论》等作品百余种。

陈祚敏,毕业于北京大学法语系。北京法国史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央编译局文献部法文处处长。主要译著有《玛戈王后》《异国之恋》等。

郑克鲁,广东中山人,1939年8月生于澳门。现为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重要著作有《法国文学论集》《法国诗歌史》《现代法国小说史》《法国文学史》《法国文学纵横谈》。

马振骋,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文学专业,首届傅雷翻译奖得主,译著包括:《小王子》《蒙田随笔全集》《田园交响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3 第一章 消失的法老

19 第二章 古代的旅行者

29 第三章 尼罗河畔的十字军、僧侣和收藏家

53 第四章 冒险家和盗贼

87 第五章 学者的时代

101 第六章 考古学家抢救埃及

113 第七章 重新发现埃及

129 见证与文献

155 图片目录与出处

159 索引

13 第一章 灿烂的青铜时代

47 第二章 初创时代——涌动不息的创造激情

89 第三章 高超的平衡——现实与空想

129 见证与文献

168 古希腊大事记

169 图片目录与出处

174 索引

第一章 永恒之城

第二章 人文主义当家

第三章 从私人收藏到艺术史

第四章 拿破仑时代来临

第五章 理性年代

第六章 尚古与真理

见证与文献

图片目录与出处

索引

13 第一章 征服者和传教士

31 第二章 艺术家和冒险家

57 第三章 学者的时代

81 第四章 探险摄影家

99 第五章 石头上的符号

115 第六章 从图像到真实

129 见证与文献

168 图片目录与出处

172索引


精彩书摘

在武力征服和殖民化的过程中,对玛雅人及其文明深感兴趣的西班牙人,主要是传教士。第一批方济各会教士在1535年登陆。为了迅速引导土著获得他们认为的真正的信仰,教士必须设法消除教民心中任何妨碍他们走上天主道路的邪念。于是,西班牙人不仅破坏偶像,烧毁庙宇,处死参加祭仪和殉礼的人。玛雅人的宴乐、歌唱和跳舞等娱乐活动;绘画、雕塑、观察星象、象形文字等一类艺术与知识活动,也一概收到教会怀疑,认为这一切都是魔鬼唆使而来的,必须有系统地禁止。当然,组织和参与这些活动的人,都遭到无情迫害。


尤卡坦的第一位主教迪戈?德?兰达,是早期为数不多的编年史家中的佼佼者。他的《尤卡坦风物志》,是我们研究16世纪玛雅文明最完整的资料来源。虽然这位宗教人物和宗教裁判官猛烈抨击玛雅人的许多习俗,但他对玛雅人及其文化的观感并不全是负面的。兰达对那些表现出基督徒美德——如勇敢、意志坚定、节制和互助精神——的玛雅人,就经常流露出钦佩之情。他明白,玛雅人不是一群野蛮人,而是文明人。他们努力耕作田地,广植树木,修盖美丽的茅屋,建造白色耀眼的城市。城中心有寺庙,庙前庙后有广场。

大流士为何派兵进犯希腊?穷兵黩武是这位波斯国王扩大疆土的一贯政策,这一政策且已在色雷斯、斯基泰和马其顿获得成果。但是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南端,从陆路来说,比上述地区距波斯更为遥远。大流士之所以欲将之除去而后快,是因为希腊的“自由社会”已成他心头之患。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城邦,经他威逼利诱才一一投降,并入波斯版图。然而这些城邦并不甘心接受统治,时时盼望恢复过去的美好时光。公元前499年的爱奥尼亚起义,便是发生于此一背景之下。因此波斯国王必欲拔除希腊这颗眼中钉。他自恃国力雄厚,兵员充足,非弹丸之希腊所能对付,丝毫未把希腊人捍卫国家独立的决心放在心上。

马拉松一役惨败,物质损失事小,这口气却怎么也咽不下!大流士命令内宫总管,每天晨报提醒一次马拉松之辱,以表报仇雪恨的决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位叱咤风云的西亚霸主突然卧病不起,不久便一命呜呼,再次远征希腊的雄图遂成泡影。这一遗愿只有等待嗣子薛西斯国王来实现。薛西斯果然不负其父所嘱,御驾亲征,水陆并进。千军万马在进入希腊之后,便以强大声势在温泉关首战告捷。斯巴达人虽然浴血奋战,死伤惨重,仍未能挡住敌人锋锐之势。薛西斯不禁喜形于色,于是挥师南下,直指雅典。然而当波军抵达雅典时,薛西斯所获却是一座空城,城中居民已尽皆撤走。这当然大出其意表。他未曾料到,此刻的对手竟是一位胸富韬略的军事家——雅典人地米斯托克利。雅典公民大会决定弃守该城,改由海路与敌周旋,便是出于他的谋略。后来的战况证实,此计成功。31个宁死不屈的城邦组成的联合舰队,于公元前480年将波斯战舰全数歼沉于萨拉米岛附近海域。波斯国王闻讯伤心欲绝,只得丢下军队,带领贴身随从悻悻离去。留在希腊的波军,翌年又在普拉蒂亚遭到致命打击,溃不成军。希腊人于是乘胜追至小亚细亚,将波斯军悉数逐出各希腊城邦,这场战争方告落幕。至于通过外交谈判,签订正式和约,结束两国间的战争状态,则是30年以后的事了。

像许多古城一样,罗马也曾被掩埋过。16世纪时,法国思想家蒙田,跑遍这座城市,晓得自己行走在“所有房子的屋脊”,以及“古老墙垣”之上。两个世纪以后,德国文豪歌德怀着吊古之情,在瓦奇诺原野漫步。这个古罗马广场,从前四周坐落着房屋和教堂,如今已成为牧场,不时可以瞥见半掩的废墟。直到下一个世纪,也就是l9世纪,考古学家才把这些废墟发掘出来。西罗马帝国寿终正寝一千多年以来,深藏于地下的古代遗迹,逐渐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从古代开始,罗马人就在房屋之上建造房屋:图拉真的公共浴场,建在尼禄宫殿“金屋”的废墟之上;戴克里先的公共浴场,则建在两座神庙和好几幢建筑之上。罗马人总是不毁掉这些地底下的建筑物,他们在这些旧建筑上盖新建筑。他们也不清理坍塌的建筑。弗龙坦是2世纪的引水渠管理人,他这样写道:“山冈耸立在废墟之上。”在罗马帝国灭亡(5世纪)前,君主制度时代的罗马和共和时岱的罗马,都一样几乎消失了。新的建筑覆盖了这个城市,但这些建筑注定了要走向同样的命运。

杰出的希腊史学家和旅行家希罗多德,于公元前450年到达埃及

他在旅行之前,仔细阅读了希腊著作中有关埃及的一切,为一次值得预期的旅行做充分的准备。他

从不隐瞒自己对埃及人的好感。他以巨著《历史》的第二卷整卷描述埃及,其中有许多部分乍读之下似乎是想象力的产物,或他误解埃及人意思的结果,实际上却是符合事实的。因此,他的著作到今天仍常为埃及学学者所引用。

他的著作中最有用的资料,乃是他对于日常生活、宗教,以及这个国家本身的观察。关于埃及人生

活中的许多特征与细节,光靠绘画或石碑铭文,我们实在很难获得清楚的认识。多亏希罗多德的敏锐眼光和生花妙笔,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这一切。确实,他这个希腊人对埃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这样写道:“在其他国家里,祭司都留长发。埃及的祭司却把头发剃光。其他民族在服丧期间,死者的近亲都要剃光头。埃及人却让平时剃光的胡子和头发,在这时长出来。”这段说明,解释了一张非常漂亮但是未刮胡子的法老肖像。这幅肖像画在一块白色的石片上,显然是一个正在为前任法老服丧的新法老。



探索未知:一部横跨时空的文化编年史 本书并非聚焦于已知且已成体系的古代文明,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模糊印记、或是尚未被主流叙事充分挖掘的文化现象、失落的技艺、以及边缘族群的智慧结晶。它是一场深入历史肌理的“考古式”阅读体验,旨在揭示人类文明演进道路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一卷:失落的声响——史前艺术与早期符号系统 本卷将我们带回到文字诞生之前的漫长岁月,探究人类心智与环境互动的早期形态。我们不会过多叙述美索不达米亚或古埃及的成熟文字系统,而是着重考察岩画、雕刻以及史前遗址中发现的非语言性交流符号。 史前空间的几何学: 深入分析拉斯科洞穴、阿尔塔米拉洞穴中描绘的动物形象背后的可能含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狩猎记录,更可能是对宇宙观、氏族图腾的早期抽象表达。我们将探讨这些图像在不同地域间的相似性与独特性,尝试理解其背后的认知基础。 新石器时代的计算萌芽: 考察欧洲如西班牙的阿尔巴尼亚洞穴壁画,以及早期骨刻、陶器上的刻痕。这些并非成熟的数学体系,但它们是人类对数量、周期性进行早期量化尝试的证据。我们将分析这些刻痕与月相、农时之间的潜在关联,勾勒出早期历法与时间观念的雏形。 琥珀中的低语: 关注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在青铜时代早期,那些被遗忘的巫术工具、祭祀器物。这些物品往往缺乏文字说明,其意义只能通过器物本身的材质、形态和出土环境进行推断。重点分析特定树脂(琥珀)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的“媒介”角色,它们如何连接生者与灵界,以及这种跨界思维如何塑造了早期社会的伦理结构。 第二卷:边缘的辉光——被低估的非核心文明 本卷将读者从传统历史叙事中的“中心”地带移开,聚焦于那些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展现出高度复杂性的“边缘”文化,它们的发展轨迹往往不遵循既有的技术或政治线性发展模型。 安第斯山脉的结绳之道:奇普(Quipu)的语义学: 详细考察印加帝国及其前身文明使用的结绳记事系统。与其简单地将其视为“账本”,本卷更深入探讨奇普在口述历史、族谱记录、法律条文传递中的结构化复杂性。我们将分析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打结方式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三维的、非线性的信息存储网络,以及西班牙殖民者为何难以真正破译其背后的文化深度。 黑非洲的铁器革命:诺克文化(Nok Culture)的艺术与冶金: 集中探讨尼日利亚地区的诺克文化,尤其是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独立发展出的复杂陶塑艺术和早期铁器冶炼技术。我们将对比其技术成熟度与同时期欧亚大陆的冶金进步,分析其社会结构如何支持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扩散,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其文明的相对沉寂,而非突然崩溃。 丝绸之路上的流沙遗珠:楼兰与罗布泊文明的生态智慧: 考察中国西部内陆干旱环境下,那些依赖绿洲生存的古代城邦。我们关注的不是军事冲突,而是其水利工程的精妙设计——如何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建立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通过分析其灌溉渠的残迹和生活方式的痕迹,揭示早期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工程学”。 第三卷:技术孤岛——独特技艺的传承与断裂 这一部分专注于那些展现出高度专业化和地域独特性,却未能形成广泛技术传播的古代工艺和知识体系。 古代世界的精细玻璃制造:米诺斯与迈锡尼的“彩虹碎片”: 探讨地中海东部爱琴文明早期对玻璃的初步掌握。这不是指后来的罗马玻璃工艺,而是指那些用于装饰和宗教仪式的微小、色彩斑斓的玻璃珠和嵌片。我们将追溯其原料来源的困难性,以及这种工艺如何成为早期权力展示的一种稀有符号,而非实用工具。 早期炼金术的哲学基础: 区别于中世纪欧洲和中国唐宋的成熟炼金术,本卷追溯更早期的、以“转化”为核心的哲学思辨。关注古埃及亚历山大港时期,那些被后世误解为“魔法”的化学实验。分析其对物质不灭性、元素分离的早期直觉,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与希腊哲学(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进行碰撞与融合。 海上传播的障碍:早期航海的罗盘之外: 考察非腓尼基、非波利尼西亚的古代海洋文化,例如印度洋早期的季风航行技术。重点分析他们如何利用洋流、星象以及特定海鸟的习性来确定方向和归期,这些依赖于高度经验性观察的“活知识”,如何因传承断裂而消逝,而非被更成熟的机械装置取代。 第四卷:神话的骨架——创世叙事中的社会结构映射 本卷将创世神话视为社会组织的蓝图,而不是单纯的宗教文本。我们选取那些结构独特、与政治权力形态紧密关联的神话体系进行剖析。 多神教的联邦结构: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城邦间的权力制衡: 探讨苏美尔、阿卡德等早期城邦联盟中的神祇谱系。分析不同城邦的主神地位升降,如何直接反映了该城邦在现实政治联盟中的影响力变化。例如,某个城邦衰落时,其主神是否会“下嫁”或与另一个强大城邦的神祇合并。 “大地之母”的消隐:农耕社会向父权社会的过渡符号: 考察在欧亚大陆不同角落发现的,从强调女性生育力到强调男性征服力的神祇转变。我们将对比古代神话中关于洪水、耕种、战争的叙事,解析这些转变如何反映了社会生产资料所有权、军事组织形态的变化。 英雄的循环:个体荣耀与集体责任的张力: 分析那些并非建立帝国的早期英雄史诗(如早期希腊的英雄传说片段),重点关注英雄的“局限性”。他们的能力往往是极端的、非平衡的,这暗示了早期部落或城邦社会对“过度个体化”的警惕,即强大的个人能力必须被谨慎地整合入集体生存的框架中。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具包容性的古代世界图景。它承认文明的火花可能在任何角落闪耀,且许多最深刻的知识与智慧,可能从未留下可供后世轻易解读的石碑或泥板,而是融入了风、水和代代相传的无字技艺之中。它邀请读者在阅读时,去填补历史留下的空白,去聆听那些已经被时间掩埋的,但依然具有回响的文化声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抱着一种“随便翻翻”的心态买了这套书,毕竟市面上的历史读物良莠不齐,很多都是故作高深或者过于浅尝辄止。但没想到,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特别是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论述,简直太精彩了。我一直以为对那个文明的了解仅限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几张模糊照片,但这本书详细分析了他们的城市规划、排水系统,甚至深入探讨了他们缺失的文字体系可能意味着什么。那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被这本书极大地激发了。作者在处理那些没有明确史料记载的部分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态度,他区分了“已知事实”和“合理的推测”,这一点非常难得。读起来,你能感受到一种尊重历史真相的诚恳态度,而不是为了故事性而肆意编造。对于细节控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那些关于古代度量衡、农业技术的小段落,读完之后,我对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艺术史稍有涉猎的人,我对古代文明的艺术表达形式一直很感兴趣。这套书的第三卷,专门用很大篇幅来描述爱琴海文明和早期希腊城邦的艺术成就,看得我心潮澎湃。那些米诺斯宫殿的壁画风格,克里特岛上奔牛跳跃的动态感,以及早期陶器上几何图案的演变,都被描述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作品的“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为什么在特定时期,艺术风格会从写实转向抽象,这背后隐藏着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的哪些变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文字和符号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也有精彩的分析,这使得我对这些古代艺术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审美对象,而是特定社会环境下思想的结晶。这本书对视觉材料的引用和解读非常到位,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去查阅了更多相关的艺术史资料,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尤其对那些尘封在时光里的古老文明充满好奇。读完第一卷,关于美索不达米亚那段文字的描绘,那种从泥板文字到空中花园的演变,真的让人身临其境。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腔调,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的部分,比如亚述帝国的扩张如何塑造了周边区域的文化格局。那些复杂的政治斗争、宗教信仰的演变,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让你在惊叹于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能理解历史的必然性。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地图简直是神来之笔,每次看到一张详细的城市复原图,我的想象力就被瞬间点燃,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尼罗河畔的喧嚣和黄河边上的朴实。对于想系统了解早期人类社会形态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首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深刻反思。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古代文明”这个大主题有点畏惧,总觉得内容太多太杂,难以把握主线。但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单纯的地域划分,而是将不同文明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对比。例如,它在讲述早期美洲文明的兴起时,会穿插对比欧亚大陆同期发生的一些关键技术突破,这种跨文化的视野,让历史不再是孤立的片段。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这些文明的衰落和转型时,没有简单归咎于外族入侵或环境突变,而是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比如资源分配不均、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的隔阂等。这让整个历史叙事充满了现实的穿透力,读完之后,我不仅了解了古人是怎么活的,更能思考我们现代社会可能面临的挑战。它提供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观,让人心胸开阔,对人类命运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富有激情,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感,像是在听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在进行一场精彩的公开演讲。尤其是描绘古埃及法老的统治,那些关于神权、等级制度的描述,文字极富画面感,让人仿佛能闻到金字塔工地上扬起的尘土味。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比如对尼罗河泛滥周期对农业和历法的影响,他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最让我佩服的是,它对“文明”这个概念本身的探讨,不断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文明?是宏伟的建筑,还是成熟的法律体系?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辨贯穿始终,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科普读物,具备了思想启迪的作用。每一次阅读,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新的感悟,绝对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推荐给所有对人类起源和发展轨迹有探究之心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