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016年4月在新加坡举办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结集,共收录22篇文章。文章主题围绕“出土文献与中国古典学”展开,涉及文字校释、文献对读、经典义理、音韵研究等内容,可推动古典学重建的深入开展。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月20日,是复旦大学直属的实体性的研究机构。中心下设“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两个研究室,分别侧重先秦秦汉时期和敦煌出土文献的研究,并包含对当时使用的文字的研究。自成立以来,承担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其中以“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和“中华字库”工程项目较受关注。
张光裕:從古文字"康"字釋讀談莊子之養生
鄧佩玲:從"令終"到"善終"──基於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綜合考察
顧史考:上博楚簡二《子羔》篇新編及概述
周 波:馬王堆醫書校讀(五則)
張傳官:《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校讀筆記
袁國華:武威醫簡"不即"釋讀及"治鴈聲???言方"句缺文擬補
程少軒:《肩水金關漢簡(伍)》方術類零簡輯校
劉 嬌:敦煌唐寫本《六韜?周志》與《逸周書?史記》對校札記
白一平:關於傳統音韻學的一些問題
謝明文: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談談"從"字的副詞用法
陳 劍:結合出土文獻談古書中因"勻"、"?"及"勿"旁形近易亂而生的幾個誤字
季旭昇:談《洪範》"皇極"與《命訓》"六極"--兼談《逸周書?命訓》的著成時代
鄔可晶:"咸有一德"探微
楊儒賓:五行原論與原物理
鄭吉雄:《歸藏》平議
林素英:重構先秦儒學之發展--以《五行》、《性自命出》、《中庸》與荀子之批評爲討論核心
佐藤將之: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的思想意義探析
陳麗桂:《老子》異文與傳世本定型期商榷--從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集注》、《老子指歸》注文與《淮南子?道應》引證考察
顔世鉉:以文獻異文來釋讀《老子》舉隅
郭梨華:《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中的黄老思想初探
蘇瑞隆:尹灣六號西漢晚期墓出土之《神烏傅》在兩漢賦史上的意義
陳 慧:從天道到人道:中國出土竹書的視野
《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軫”字下皆收有“車裂。古代酷刑之一”義項……“軫”字無由有“車裂”義,與“殄”聯繫爲説亦嫌勉强(關於其所引《論衡》之“殄”字詳下文)。此“軫”字顯應亦本爲从“匀”聲之字(但與字書中收爲“ /轟”或“?/輴”字異體之“ ”字無關),實即“轘”字異體。“匀”聲字與“睘”聲字多可相通,如“惸”或作“睘”、“嬛”之類。班固《西都賦》(《後漢書?班彪傳附班固傳》、《文選》卷一)“目眴轉而意迷”,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字下引“眴”作“?”,亦其例。作“斬”字者,則應係其字已誤之後以意改之。——陳劍《結合出土文獻談古書中因“勻”、“?”及“勿”旁形近易亂而生的幾個誤字》
如果说有些学术著作读起来是云里雾里,那么这本关于出土文献的书籍,在处理复杂概念时展现出的语言张力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文字既有学者特有的精准性,又避免了过度专业化的晦涩。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那些沉睡在考古报告中的深奥发现,得以用一种富有画面感的叙事方式被大众所理解。尤其是在描述某个新发现的竹简如何改变了我们对某个诸子学派的定性时,那种“历史重构”的动态过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它让我意识到,古典学研究并非是故纸堆里的工作,而是与“正在发掘的过去”保持同步的鲜活学科。每一次新发现,都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一次温柔而坚决的冲击。
评分这本《出土文献与中国古典学》的书籍,光从名字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对它所承载的知识量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化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发现”历史的实物资料。这本书的叙事角度,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已成定论的经典文本进行解读,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那些从地下重见天日的文献是如何颠覆或印证我们对先秦乃至秦汉时期社会、思想、制度的传统认知。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带领我穿过层层迷雾,直抵那些尘封已久的古代思想核心。特别是在文字学和文献学领域,出土资料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新的考证范式,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精妙地处理这些一手史料,并在复杂的语境中辨析其真实价值与意义。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复杂的问题以一种既严谨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无疑是一次对古典学研究范式的积极探索。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来的最深层次的触动,在于它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内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我们习惯于将先秦思想视为一套相对固定的学说体系,但出土文献的出现,揭示了在文字被定型之前,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派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和融合的。这本书详尽地对比了不同楚简、晋简中反映出的制度细节与礼仪观念,这使得“古典”不再是一个静止的、完美的符号,而是一个充满变数和张力的演化过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来自千年前的书写者在竹简上刻画时留下的呼吸声,这是一种与历史进行深度共鸣的体验,远超一般历史读物的浅尝辄止,让人对中华文明的源头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与探究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古典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上。传统的国学研究往往受限于传世文献的完整性和单一性,容易陷入文本内部的循环论证。然而,引入出土文献,如同引入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这本书在论述中体现了对材料批判的极度审慎,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方法课。它没有盲目地“神化”出土文物,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判断材料的真伪、断代的依据、以及如何在新的语料中校勘和解释那些旧的经典。我欣赏作者在章节安排上,并没有采用简单的“文献罗列”,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学术争点展开论证,步步为营,极具说服力。这种扎实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无疑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学术脉络梳理的精湛功力。它绝非那种堆砌冷僻字词的古董学著作,而是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出土文献”这一爆炸性的新发现,有机地嵌入到“中国古典学”这个宏大而传统的学科体系之中。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不同遗址出土简帛在思想史上的相互印证与补充的分析。比如,当解读《道德经》这样的传世文本时,如果能参照马王堆或郭店的早期版本,其内在的语义流变和哲学侧重便能豁然开朗。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这种“对话”的瞬间——古籍与新出土材料的跨时空对话。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原本枯燥的文献比对工作,变成了一场侦探般的推理游戏,让人手不释卷,想一探究竟这些新材料究竟为我们重建古代的“真实”图景提供了多少有力的佐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