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非虚构何以可能:中国优秀非虚构作家访谈录1》是《非虚构何以可能:中国优秀非虚构作家写作技巧访谈录》的第一辑,分别收录了柴春芽、陈徒手、关军、易小荷、刘珏欣、谢丁、卫毅、薛芳、王天挺、袁凌、张赞波、周华诚、阎海军、田毅14位非虚构作家的写作经验分享。他们身份、职业、旨趣各异,但在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王国内,以自己的思考与写作实践开拓了非虚构写作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的无限可能,彰显了非虚构写作巨大的探索空间。
目录
序言
王天挺:非虚构写作和文学在“打动人”方面是共通的
袁凌:新闻邂逅文学,开出“非虚构”之花
柴春芽:用写作叩问世界
陈徒手:海量档案经手之后有惊艳
田毅:潜到水底下去做你的事
关军:真实的故事比想象的更有天然的质感
易小荷:非虚构写作,把吸进去的东西呼出来
刘珏欣:对有生活实感的东西本能的敏感
谢丁:虚构和非虚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卫毅:写作对我而言,是表达的需要
薛芳:商业写作像盖房子,要多了解商业世界的脉络
张赞波:我的纪录片和写作独自生长
阎海军:为这个国家和农民尽我的匹夫之责
周华诚:逃离与拥抱
精彩书摘
《非虚构何以可能:中国优秀非虚构作家访谈录1》:
王天挺:非虚构写作和文学在“打动人”方面是共通的
一 作家简介
王天挺,国内著名特稿记者,非虚构写作者,毕业于安徽大学新闻专业。先后供职于《人物》《智族GQ》、网易《人间》专栏。代表作品《北京零点后》《国贸三期》。
写下《北京零点后》时,王天挺26岁,还在安徽大学念新闻专业,拿着最多每天50元的实习补贴,收入勉强够租房和吃饭。对他来说,赞誉未免来得太快,这篇特稿成了正式人职的催化剂。《人物》杂志副主编林天宏在《〈人物〉实习生逆袭入职记》中写道:“靠这篇稿子,我相信他能在国内任何一家媒体找到很好的工作。”
时任主编的李海鹏在微博上转发并附言,“杂志上的全文很棒,这样的产品今天已经凤毛麟角……大多数看起来仍很好的纸媒会在三年内进入植物人状态,而《人物》会逆势生长”。
几个月后,王天挺离开《人物》,去往《智族GQ》。一年多后,他又再度离开,成为网易《人间》的一名编辑。现在他又回到了李海鹏的团队,继续进行非虚构报道的写作。关于特稿写作,王天挺很少追逐热点事件,更多时候是在发掘未被总结的城市意象或是未被呈现过的私人叙事。他笔下的小人物,并不着意渲染苦情或是强打精神的崇高。“标准就是好玩儿,大家见过的东西就弃用”,他厌倦习以为常的叙事,像只猎犬一路嗅闻着生活中的各种不可思议。
二 访谈内容
1.您怎样获得报道的主题?在写作中,您更喜欢自己构思还是从编辑那里接受任务?
答:主要是从平时的新闻和阅读里面获得。会有一些新闻让你觉得“啊,这里面好像有故事”或者“这是个有社会价值的选题但没深入”,我们就会去做资料,论证一下是否真的有必要去做。阅读和观看也是一种找选题方向,比如我看奥威尔的《英国式谋杀的衰落》,就会觉得中国好像也有个类似的过程,就可以去写一写。前几天我又看了一部日剧叫作《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我觉得里面处理叙事的方法特别有意思,我就想找个导演也用这种方法写一篇。事实上,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写得也会更有乐趣一点。从编辑那接题大多是记者选题灾荒的时候,你并没有多少选择。但我后来发现,被强制派送的题有一个好处,它经常能挑战你的极限,原来你并不感兴趣的、觉得不擅长的选题,操作以后却觉得还不错。它扩展了你的能力和认识边界,不让你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待着,平时的生活里我们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2.哪些题材会特别容易让您感兴趣?
答:对我来说,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和能产生写作美学的两种。比如说我前段时间看的一部美国的纪录片《OJ辛普森:美国制造》,看完你会觉得这是非虚构题材所能做出的最好呈现,非虚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只有面对真正的社会问题,才能引发思考,反正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每一秒都在反思。“非虚构”是这几年被反刍到烂的词,老实说我不觉得它有什么研究价值,它就是个伪命题,顶多是个协作共同体,不是什么伟大的事业。你只有看到特定的作品才会有感触,而不是一听到这个词就高潮。另一个选题是我的个人爱好,我这个人比较浅薄,喜欢那些漂漂亮亮的东西,看到有关感和设计感的东西就会很开心。文章也一样。我喜欢特立斯并不只是喜欢他的技术和小花招,而是因为他始终在追求卓越。“卓越”这个东西很难说清楚,但从每个人自身来说,你知道自己是在提高还是在重复,我们很多时候失去了追求卓越的心。因为这玩意儿太难、太累,比不上去讲公开课——那是对陈旧知识和套路的总结。但没有人会因为知道套路就写好的,只有想“写好”才能写好。《猎奇之旅》最近再版了,我又重看了一遍,特立斯就说他从未想用什么新方法办事,他只是想写得像菲茨杰拉德,这《非虚构何以可能:中国优秀非虚构作家访谈录1》里面他还用了欧文·肖和约翰·奥哈拉短篇小说的语言。
3.对您来说,一个好选题的要素是什么?
答:社会价值、人性深度、时代意义……这个问题可能想问的是“什么是重大选题”,好选题对我来说真的只有一个标准:看完之后能打动人。看了很多虚张声势的报道,采访了很多人,巨型很庞大,但看完没有一点打动你。有很多小的选题,比如涵漠给一只猫写的讣闻,虽不大但打动人。这对我来说就够了。但重大选题、有影响力选题这么做是没错的。
4.会有多个选题同时进行的情况吗?如果有,怎样协调的?
答:我很少有。我没有办法,同时做两件事会让我焦虑,我写稿的时候我妈给我发微信我都会烦,其间我也不会跟朋友去吃饭。这种状况会持续到写稿结束,然后我重新变成了一个好人。很糟糕的一种处理任务的习惯,我对我的朋友感到非常抱歉,还有我妈。
5.确定选题后,您如何决定采访对象?
答:先确定最理想的采访对象,再确定比较容易找到的采访对象。这种决定就是根据你对文章的想象,要有什么身份的人出现,要不要有专家的观点引用?每个人在文章中都有特定的作用,想好它们是什么,然后用叙事的方法连接起来。
……
前言/序言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我国从概念介绍到写作实践,再到写作运动快速发展,蔚为风潮。从刊发媒体来说,《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南方人物周刊》《智族》《时尚先生》与《中国企业家》等一大批新闻媒体热捧非虚构写作。《读库》《单读》《正午故事》等图书系列以刊载、散布非虚构作品为己任。新媒体平台腾讯“谷雨纪实”、网易“人间”、界面“正午故事”、中国三明治以及凤凰网“有故事的人”等以推动非虚构写作为初心。从写作群体来看,除了专业的新闻记者、独立作家从事非虚构写作之外,一大批业余作者加入非虚构写作的行列,壮大了非虚构写作群体的力量,让非虚构写作脱离了专业记者或作家的局限,成为一种专业写作者与业余写作者皆可参与的写作运动。那么,非虚构写作到底是什么,它与传统的虚构写作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当下中国成为写作宠儿。
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顾名思义,就是基于“事实”前提展开的写作活动。非虚构写作有许多别名,如新新闻主义、叙事新闻、文学新闻、长新闻、非虚构创意写作、特稿写作等。非虚构写作目前还不是一个严谨、科学、边界清晰的概念。《韦氏大词典》的第2版中对非虚构写作定义是:一种内容基于现实和事实的文学分支,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处理或提供观念,包括传记与历史文章,与虚构文学相对,与诗歌和喜剧相异。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认为“非虚构即是真实,不可编造”。中国李海鹏认为“非虚构写作”必须符合“真实”和“文学”两条标准,即出现在文章中的所有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包括“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与“真实的现象”等。此外,与传统新闻写作对“事实”的程式化、枯燥化表述相比较,非虚构写作鼓励写作者的自由创造,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英国文学评论家芭芭拉·劳恩斯伯里(Barbara Lounsberry)在《事实的艺术》中阐明了非虚构写作的四个特征:第一,记录性。她认为非虚构作品来自真实世界的“事实”记录。第二,详尽的研究。非虚构写作要通过观察、调查、采访和文献的验证来建立叙事的可信性。第三,场景。芭芭拉·劳恩斯伯里强调重建场景的重要性。第四,细致的写作。优美的语言是非虚构写作的文学特征。虽然表述不一,但是大多数写作者对非虚构写作是有共识的,即非虚构写作要基于“真实的事件”。非虚构创作手段不是在密闭空间苦思冥想完成,是要进行深入的采访与繁复的资料研读。非虚构文章里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包含的事实是被证实过的。非虚构写作者可以选择和组织事实来实现写作主题,但无论怎么呈现,作者都应该基于“事实”写作。在严格遵守“事实”的原则下,非虚构写作还要借鉴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比如情景设置、语态、细节与角色发展等。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非虚构写作概念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借用虚拟对话的形式,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正如袁凌所说,非虚构写作是兼具“文学意义”和“事实意义”的写作。在写作内容上,非虚构写作包括了传记写作、商业写作、新闻写作、科学写作、环境写作、生活方式写作、烹饪写作、健康写作、宠物写作、工艺品写作、家庭装饰写作、旅游写作、宗教写作、艺术写作、历史写作等相互交叉又有所区别的社会生活领域,一些社会学学术著作因为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如《林村的故事》《金翼》《银翅》《小镇喧嚣》等也可以被归人非虚构作品。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非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真实性”。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
从近年来国内外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来看,与虚构文学写作相比较,非虚构写作具有内容真实性、表达文学性、形式叙事性、浸入式与主题边缘性5个特点。这些特点把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性文本区别开来,也是非虚构写作独特阅读体验与审美特质的成因。
真实是非虚构写作的首要特点和基本标准。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说“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因为它不能编故事。看起来这比虚构写作缺少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创造性,但它逼着作者不得不卖力地发掘事实,搜集信息,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正蕴含在此间”。非虚构作家袁凌认为:“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可还原性,可以与具体的环境相对应,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如梁鸿的《出梁庄记》、丁燕的《工厂女孩》、张彤禾的《打工女孩》、杨宪益的《漏船载酒忆当年》、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喻真的《聂绀弩刑事档案》、齐邦媛的《巨流河》都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成功印证了“非虚构”的强大力量。
……
本书是《非虚构何以可能:中国优秀非虚构作家写作技巧访谈录》的第一辑,分别收录了柴春芽、陈徒手、关军、易小荷、刘珏欣、谢丁、卫毅、薛芳、王天挺、袁凌、张赞波、周华诚、阎海军、田毅14位非虚构作家的写作经验分享。他们身份、职业、旨趣各异,但在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王国内,以自己的思考与写作实践开拓了非虚构写作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的无限可能,彰显了非虚构写作巨大的探索空间。这其中,关军、谢丁、刘珏欣、卫毅、薛芳、袁凌诸位是专业的新闻记者,尤其以特稿写作见长,但彼此关注领域较为悬殊。一些还在坚守传统媒体的优质内容写作,一些已经向其他的方位与深度拓展。张赞波、柴春芽、阎海军3位都有“触影”性质,这个“影”指的是纪录片。张赞波本质上是一位纪录片导演,但其“双媒叙事”的能力亦不负非虚构作家的称谓。柴春芽近年来向长篇的非虚构的方向发展,阎海军对西部农村的关注与写作独树一帜。陈徒手以其稳健的关注点、对档案的利用、淡泊的写作态度让人肃然起敬。易小荷是体育领域“讲故事”的能手,她以女性的视角让“体育报道”变为“体育故事”,让体育新闻拥有更多的社会与人性意义。田毅更是一位农村财税专家,他的写作在追求卓越专业水准的前提下追求卓越的故事化的表达。同时,他纯粹的写作态度更像是一个思想与表达的科学家。上述非虚构作家从不同方面丰富地勾勒出了非虚构写作的冰山一角,期望循着他们的脚印,有更多的优秀非虚构作家与作品的诞生,也期望本系列的第二辑尽快面世,能够为推动非虚构写作实践的发展竭尽微薄之力。
著者
2017年7月22日于陕西
非虚构何以可能:中国优秀非虚构作家访谈录1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非虚构何以可能:中国优秀非虚构作家访谈录1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