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现二战经典战役,想要了解二战的读者,会被这里的真相震撼到难以入眠。
1944年是二战进程至关重要的一年。西线战场纳粹德国濒临崩溃,希特勒投入90%精锐绝地反击,结果“守卫莱茵”作战没有挽回西线战势,反而加快了盟军进攻柏林的日程。
2、 全新视野解读真实二战,二战不是冰冷的死亡游戏,而是又燃又让人痛心的历史记忆。
看点一:德国仅存的军事将领对阵盟军三大军事将才,战争谋略与军事才能激烈交锋;
看点二:防守薄弱的美军新兵遭遇德军精锐重兵突袭,处处是绝境,普通士兵如何找到生存下去的转机?
看点三:德军新式武器重装投入,铁与血的激烈碰撞,点燃冰雪覆盖的阿登高地。
3、 军事写作终身成就奖得主、650万读者认可的二战史畅销作家,继《保卫斯大林格勒》《攻克柏林》《诺曼底登陆》之后又一力作,已被提名法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美第奇奖。
4、 国内阿登战役资深研究者担纲翻译,一一核查作战图、战斗序列表、德美英军衔列表
5、 亲历者口述,战场实地考察,集结一手档案资料,无一人无出处的真实二战。
1944年,自诺曼底登陆以后,纳粹德军在西线战场遭受了一连串重创。到了1944年末,德军与盟军战势发生了微妙转机。盟军节节进逼但是已呈疲态,德军步步后退但是精锐尚存。希特勒犹如困兽,急于摆脱困境扭转西线态势。他坚信“进攻是*好的防御”,如果集中全部兵力发动一次大胆突袭,拿下安特卫普,就可以撕裂英军和美军的分界线,制造一次新的“敦刻尔克”危机。
大部分德军将领质疑这个计划。在缺少装备、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如此“豪赌式”投入能否一战取胜?他们似乎已经绝望地看到苏联红军从东线挺进柏林家园。另外一部分忠诚于希特勒的纳粹党卫军,则期待这场绝地反击能够使德意志帝国“涅槃重生”。大量新式武器、先进坦克被派上战场,铁与血的激烈碰撞,点燃了被冰雪覆盖的阿登高地。遭到突袭的盟军深陷德军2个集团军的围攻,担心被德军报复的比利时平民匆忙逃离家园,甚至连巴黎都感受到了恐慌。
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英国历史学家、历史题材畅销书作者。在温切斯特和桑德赫斯特接受了军事教育,并曾作为一名后备军官,随军在德国和英国服役。结束军旅生涯后,他先写小说,后改写战争纪实,大概他发现,现实生活特别是战争时期生活的戏剧性总是超出人的想象力。比弗的绝大部分著作由企鹅出版社出版。其中 《西班牙内战》和《克里特:战斗和抵抗》获得伦西曼奖;《保卫斯大林格勒》以其真实的细节和曲折的叙事,获得约翰逊散文文学奖、沃尔夫森历史史实故事奖和霍桑顿文学奖,已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攻克柏林》获得第一届今日朗文历史理事奖。同样已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比弗曾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被肯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是伦敦大学贝克特学院历史学、古典文学和考古学的访问学者。
中译本序言 V
第1 章 胜利的狂热 1
第2 章 安特卫普和德国边境 20
第3 章 亚琛之战 34
第4 章 冬季战争来临 48
第5 章 许特根森林 68
第6 章 德军的战役准备 99
第7 章 情报工作的失误 123
第8 章 12 月16 日星期六 140
第9 章 12 月17 日星期日 168
第10 章 12 月18 日星期一 198
第11 章 斯科尔策尼和海特 219
第12 章 12 月19 日星期二 229
第13 章 12 月20 日星期三 254
第14 章 12 月21 日星期四 277
第15 章 12 月22 日星期五 290
第16 章 12 月23 日星期六 305
第17 章 12 月24 日星期日 326
第18 章 圣诞节 347
第19 章 12 月26 日星期二 360
第20 章 盟军的反攻准备 373
第21 章 双重意外 393
第22 章 反 攻 412
第23 章 推平突出部 432
第24 章 总 结 447
致 谢 455
附录A 军衔列表 458
附录B 阿登战役双方战斗序列 462
附录C 缩略语 487
注 释 489
第1章 胜利的狂热
盟军因胜利感到欢欣鼓舞。7月发生的刺杀希特勒事件让盟军确信了德军内部开始瓦解,就像1918年一样,但实际上失败的刺杀行动反而无限强化了纳粹党的统治。盟军最高统帅部情报主任(G-2)肯尼思·威廉·多布森·斯特朗少将轻率地宣称:“8月份的战斗结束了,西线的敌人已经被消灭了”。在伦敦,战时内阁相信战争会在圣诞节结束,并将12月31日作为战争结束的那一天来计划,只有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仍然担忧德国人会决心继续战斗下去。在华盛顿,美国人做出了相似的预测,他们希望将注意力转移到仍然在和日军苦战的太平洋战场。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开始取消军事合同,包括生产炮弹的合同。
连许多德国人也认为一切都快结束了,在荷兰乌得勒支休整、时任第1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伞兵装甲团团长的弗里茨·富尔里德上校在日记中写道:“西线完蛋了,敌军已经杀到了比利时境内和德国边境;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芬兰正在向苏联恳求和平,这和1918年时一模一样。”
在柏林火车站,抗议者们居然敢打出这样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我们愿不惜一切代价换来和平”。在东线,苏联红军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摧毁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将战线往西推进了300公里,一直到了华沙城下和维斯瓦河畔。在3个月内,德军在东线损失了589 425人,在西线损失了156 726人。
苏联红军冲到维斯瓦河畔,鼓舞了波兰国家军在华沙举行英勇但注定失败的起义,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不希望出现一个独立的波兰,无情地坐视起义者被德国人镇压。希特勒位于东普鲁士拉斯滕堡附近的“狼穴”受到了苏军的威胁,而德军在巴尔干地区也开始崩溃。就在巴黎解放的前两天,罗马尼亚在苏联军队冲进边境时背叛了轴心国。8月30日,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并且占领了重要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冲向匈牙利平原和多瑙河的道路已经打开,从这里可以直逼奥地利和德国本土。
在8月中旬,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从诺曼底冲向塞纳河,与此同时,在戛纳和土伦之间进行的“龙骑兵”行动(Operation Dragoon,指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在地中海沿岸也获得了成功。大量德军部队由于害怕被切断后路开始撤退,那些深知落到抵抗组织手中会有何等命运的维希法国成员也出发穿过这片充满敌意的土地,在某些情况下要走上千公里路到达德国,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一支由德国陆军、空军、海军人员以及在大西洋沿岸驻防部队的非战斗人员临时组成的“行军集群”奉命向东逃亡,一路上还要试图躲避法国抵抗组织的袭击。德军开始加强第戎突出部周边的实力,增援兵力达到25万人。此外还有51 000名官兵被困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港口里,那些主要港口被希特勒定义为“要塞”,尽管它们根本没有获得解救的希望。这种无视现实的做法,被德国空军大将库尔特·阿图尔·本诺·斯图登特形容为一名天主教神父在耶稣受难日对着一盘猪肉一边洒圣水一边说“你是鱼肉”。
希特勒的偏执狂在“7·20”刺杀事件后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东普鲁士的狼穴大本营,他说总参谋部只是个“知识分子的俱乐部”,其刻薄的嘲弄远超昔日。“现在我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来我设计的针对苏联的伟大计划都失败了!”希特勒说,“这都是因为背叛!如果不是那些叛徒作祟,我们早就赢了。”希特勒痛恨“7·20”事件的密谋者,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背叛行为,还由于他们使人们印象中的德国人的团结性大打折扣,以及对盟军和中立国所造成的影响。
在8月31日的形势汇报会上,希特勒宣称:“这将是盟军内部的关系愈发紧张以至于最终破裂的时刻,世界历史上的联盟总是在某些时候会破裂。”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迅速跟上了元首的思维,随后在柏林召开的重要会议中讲道:“我敢肯定政治冲突会在盟军走向胜利的过程中逐步增加,有一天终将出现无法修复的裂痕。”
德国空军总参谋长维尔纳·克赖珀航空兵上将在8月份最后几天的日记中写道:“晚间形势汇报时,我们获知西线崩溃了。”
夜里的大部分时间中,诸如“命令、指示和打电话”这样的事情仍然在频繁进行。第二天早晨,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长官威廉·凯特尔元帅要求空军再抽出5万人组建地面部队。9月2日,克赖珀写道:“很显然,西线德军有瓦解的迹象,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大将却出奇地镇静。芬兰人也脱离轴心国了。”
在当天的会议中,希特勒开始用言语攻击芬兰领导人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元帅。他还对帝国元帅赫尔曼·威廉·戈林非常不满,因为后者在如此重要的时候居然不出席会议,甚至还建议解散德国空军,将机组人员转移到高炮部队。
当时苏联红军已经抵达东普鲁士边境,希特勒害怕苏军会以空降行动来生擒他,于是“狼穴”被改造成了一座要塞。希特勒的秘书特劳德·容格写道:“现在这里被修成了一个巨大的防御设施,到处都是障碍物、新设的哨位、地雷、多股铁丝网和瞭望塔。”
希特勒希望让一个他信赖的卫队指挥官来负责他的安全,奥托·恩斯特·雷默上校在7月20日指挥大德意志卫戍营粉碎了密谋者们在柏林的叛乱,他理所应当成了最佳人选。当听闻雷默要求回到前线指挥部队时,希特勒让他组建1个旅来保卫“狼穴”,雷默的这个旅最初是以柏林的大德意志卫戍营和赫尔曼·戈林高炮团的8个炮兵连为骨干组建的,然后逐渐壮大。元首卫队旅在1944年9月份正式成立,并做好了保卫“狼穴”的准备——能对付“2~3个空降师的空降行动”。据雷默本人回忆,这支由不同兵种混合而成的“非常规部队”有着挑选武器装备和“有经验的前线士兵”(绝大多数来自大德意志师)的绝对优先权。
“狼穴”的气氛非常压抑,希特勒无精打采地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其间他的秘书们“打印出大量东线和西线的损失报告”。与此同时,戈林则待在他所霸占的建于霍亨索伦时代的罗明滕狩猎庄园里生闷气,这个庄园位于东普鲁士。当他的空军在诺曼底遭受失败后,他知道他的对手们在元首心目中的分量超过了自己,尤其是那个最终成为他的敌人、善于操控一切的马丁·鲍曼。他的另一个对手,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卢伊特波尔德·希姆莱掌握了德国的预备军,密谋分子当初就是在预备军总部策划了刺杀行动。戈培尔似乎完全控制了国内,他被任命为第三帝国总体战事务(全民战争募捐活动)的全权代表,但鲍曼和纳粹党的大区领袖仍然大权在握,任何企图对他们的地盘施加影响的行为几乎都会受到阻挠。
大部分德国人都被刺杀希特勒的行动震惊了,苏军挺进东普鲁士边境更加剧了士气的低落。女人们最想结束这场战争,党卫队帝国保安总局汇报说许多人对元首失去了信心。然而,头脑更清醒的人意识到,只要希特勒没死,这场战争就会持续下去。
中译本序言
大约2000年首次读到英国作家安东尼·比弗的《斯大林格勒》,我一下子就被牢牢吸引住了。他的文风活泼生动,善于挖掘和运用各种史料,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人们早就耳熟能详的题材。比弗的写法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战史类书籍,他在叙述战役或战斗进程时,会插入许多基层官兵和平民的回忆性文字,给读者以最直观的阅读体验。更可贵的是,这些引用均拿捏适度,在画龙点睛的同时不会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影响到叙述事件过程的连续性,这一点很值得国内作者学习。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带给读者的翻译阅读感受,那就是“轻松”。
《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Ardennes 1944:Hitler�餾 Last Gamble)是比弗在2015年推出的最新作品,由于我本人亦关注这场战役多年,因此从编辑那里接到这本书后,立即怀着极大的兴趣开始了这项工作。在这部作品中,比弗延续了一贯的写作风格,查阅了大量的档案、个人文献和战史资料,再将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其中英国情报部门窃听战俘营中德军官兵的日常对话,并将其整理成文的档案内容尚属首见,这些原生态的内容生动有趣,只是查询一些德语俚语字面背后的真正含义颇费了些精神。
1944年末的西线战场,盟军节节进逼却暂成强弩之末,德军步步后退却精锐尚存,西线战场呈现出非常微妙的局面。希特勒看到了背后的诱人前景,对信奉力量在于进攻的他而言,如果能抓住机会奋力一搏,拿下安特卫普或者消灭盟军大批有生力量,也许会让西线战场出现对德国极为有利的局面。从战略角度而言,放手一搏对德国人来说实属无奈之举,用通俗的话说,无非是“找死”和“等死”的区别。阿登战役是“二战”时期西线战场德军最大的一次冒险活动,被逼到绝路上的德军战略决策者们觉得必须赌一把,但他们的目标同军队的实际能力差距太大;部队指挥官们觉得缩小目标范畴,用手头有限的兵力打一场力所能及的战役也许赢面更大些,但这样的战斗即使获胜,对改变整体的战略态势其实并无太大帮助。本着一种宁要熊掌不要鱼的精神,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在阿登高原的冰天雪地中拉开了序幕。
西方国家研究这场战役的专著汗牛充栋,十多年前在网上能查到的图书就数以百计了,为了撰写《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2006版),我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阅读了与这场战役相关的大量资料。比弗的写法与这些专著大相径庭,他在书中首先叙述的是1944年8月盟军在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向德国本土进军的过程,其中有胜利,有挫折,有政治斗争,有各种罪行,描写的对象上至高级将领,下至普通士兵和平民百姓,可谓千姿百态。盟军是解放者,但他们并不是纯洁的天使;德军在败退,却也还没有陷入绝望。比弗对战役进程的描述以时间为主轴,即每一天独立成章,基本上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来描写当天战场上的种种变化,一直到德军在突出部顶端被彻底击败以及巴斯托涅被解围,最后几章写的是盟军反攻和德军的垂死挣扎。
比弗引用的资料相当丰富,而且并不局限于战斗本身,我在翻译过程中多方查阅,基本上为书中提及的所有人物补全了姓名、职务和军衔(查不到的人物除外),并补充了书中提及的作战部队的具体番号(原文中团以下的部队很少写明),在需要做出说明或作者引用资料可能有误的地方加了注释,以此作为对原著的拾遗补阙,希望这能有利于读者阅读并理解本书的相关内容。
译者并非英语专业出身,在任何时候都不敢说对这门外语掌握到何等熟练的程度,皆因志趣在此,才有幸被编辑选为本书的译者。受限于本人的英语水平,书中也许存在错漏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感谢好友阎京生的大力推荐,才使得我有机会翻译此书。在翻译过程中,我还得到了王轩、叶竹和谭星等友人的大力协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和感激。他们让我看到了国内年轻的军事历史爱好者飞速成长的过程,我相信要不了太久,就会有更多的战史佳作与读者见面了。
董旻杰
阅读历史,尤其聚焦于某个特定战役时,我最看重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而是其背后的“为什么”和“然后呢”。《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最后反攻”意味着赌博、绝境和背水一战。我期望作者能深刻阐述这次行动在德军战略体系中的定位:它究竟是孤注一掷的绝望之举,还是基于对盟军疲态的错误判断?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对后续的战争进程产生了何种不可逆转的连锁反应?优秀的历史叙事,应该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事件的肌理,展示出因果链条的复杂性。我希望能看到关于情报失误、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不同战线间战略目标冲突的深入探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战役双方在战术层面的创新与失误的对比分析,比如德军的装甲突击效率与盟军空中支援恢复后的反击效能,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因为它能满足我对军事工程学层面的好奇心。
评分我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总有一种近乎苛求的态度,尤其在处理像二战这样细节极其丰富、牵涉国家命运的题材时,作者的叙事功力和史料挖掘深度是衡量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一本优秀的战史作品,必须具备出色的“场域再现”能力。它需要构建一个立体可感的环境,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那个特定时间段内,天气如何影响战术选择,地形如何成为制约力量对比的关键变量,以及信息传递的延迟如何导致致命的误判。我非常看重作者是否能够跳脱出简单的“胜利”或“失败”的标签,去剖析双方指挥官在压力下的决策链条。例如,希特勒的固执与盟军各部之间的协同问题,这些“人性”的弱点往往是撕裂宏大叙事的最佳切入口。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冰冷的军事数据转化为富有戏剧张力的叙事,并辅以详实的地图分析和战后影响评估,那么它无疑就是成功的。这种对细节的痴迷和对复杂性的尊重,是区分平庸之作与经典之作的试金石。
评分谈及军事历史书籍,读者的体验往往取决于作者的“立足点”。如果作者完全站在胜利者(盟军)的角度进行叙事,可能会流于一种单向度的赞美;反之,如果能公平地描绘出失败一方的动机、困境与专业素养,那么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会大大提升。我设想这本书或许能够平衡地呈现出阿登森林中,德军士兵在最初突袭时的那种近乎狂热的士气,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当补给耗尽、抵抗意志瓦解时,他们所面对的绝望处境。一个成功的历史学家,应该像一位冷静的记录者,去捕捉不同群体在极端压力下的反应模式。除了地面战斗,对后方指挥部内部的争执、对战俘的审讯记录、以及普通民众在战火下的生活侧写,这些“人性的侧面”往往是构建一个丰满历史画卷不可或缺的笔触。我渴望在这样的叙述中,感受到历史的重量,而非仅仅是机械的军事复盘。
评分这本关于二战历史的著作,虽然我没有阅读具体的《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但仅从书名和题材来看,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军事战略的复杂性。我一直对那些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性战役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被称为“转折点”的时刻。一本好的战役史著作,绝不仅仅是枯燥的兵力部署和伤亡数字的罗列,它更应该深入挖掘高层决策者的心理博弈、前线士兵的真实体验,以及后勤保障体系的运作效率。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如何在严寒的冬季背景下,将德军孤注一掷的决心与盟军最初的措手不及,乃至后来的坚韧反扑,描绘得淋漓尽致。优秀的军事历史作品,往往能将宏大的战略图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让读者仿佛亲身站在那片被硝烟和冰雪覆盖的土地上,去感受命运的无常和英雄主义的光辉。我想象中,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考证那些尘封的档案,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揭示出这场战役背后深层次的政治、军事和人事因素的交织影响。
评分对我而言,一本卓越的历史书籍,必须在严谨的史学基础上,融入引人入胜的文学笔法,让枯燥的军事部署焕发出生命力。在阅读这类侧重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书籍时,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否能够有效地使用时间线和空间轴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例如,如何清晰地勾勒出战役初期德军的闪击速度,以及盟军从费卢瓦、巴斯托涅等关键点构筑的防御体系是如何逐步稳固起来的。这种动态的描述能力,要求作者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必须达到近乎直觉的程度。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地图注释,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山谷或村庄会成为反复争夺的焦点。此外,如果作者能够引用大量第一手的日记、信件或访谈资料,来串联起那些大规模冲突中的个人经历,使宏大叙事不至于空洞,那将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这种细节与整体的完美结合,是检验一本战史著作是否达到教科书级别的重要标准。
评分内容详实,值得一读。
评分甲骨文必收,好评好评!
评分相当详细,对1944年西线战场感兴趣的可以看
评分终于出版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 基于以上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非常不错,值得花时间学习,推荐推荐
评分朋友翻译的书,无论如何要支持!
评分,,,,,,,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书包装完好,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